基本信息
书名:新型电视机集成电路速查手册
定价:168.00元
作者:韩雪涛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21234415
字数:1238000
页码:62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本电子科技人员的技术工具书,一本值得各类图书馆珍藏的科技宝典。
内容提要
《新型电视机集成电路速查手册》根据数字平板电视机的单元电路特征进行章节划分,所介绍的实用单元电路的芯片基本涵盖各类典型的数字平板电视机。书中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数据的罗列,而是从生产、维修角度出发,将各品牌的不同型号数字平板电视机中的单元电路和芯片资料,通过电路结构方框图、单元电路图、信号流程图、芯片的内部功能图、芯片的连接关系图等多种图解形式为读者提供系统、完整的数字平板电视机电路的实用资料和数据。内容丰富、资料全面、数据详实。
目录
作者介绍
韩雪涛。至今,在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工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等重点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250余本图书教材。长期从事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教学工作,在电子、数码、多媒体技术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多项多媒体系列教材和课件获奖,参与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家电、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多媒体集成套件的研发和试题库建设。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风格非常简洁,大量留白,字体选择也偏向于工整的宋体,给人一种非常严肃、不苟言笑的感觉。这种严肃感很好地体现了技术手册的特质。在我尝试去查找一些比较罕见的行输出电路故障时,发现书中对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参数速查部分做得非常到位,直接列出了常见的替代型号和它们的核心参数范围,这在当时物资相对匮乏的维修环境下,无疑是救命稻草。不过,这种强调“速查”的定位也带来了信息密度的过度集中。很多关键信息被压缩到极小的空间里,虽然便于快速定位,但牺牲了阅读的舒适度和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如果读者稍微走神,很容易就会错过一些细微但重要的注释。我更喜欢那种有一定叙述性引导的教程,它能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流程。这本书缺乏这种叙事性,它更像是一本字典,你查到了你要的词条,但它没有教你怎么用这个词去组织一个句子。对于需要快速解决问题的技术人员很友好,但对于希望通过阅读来建立系统知识框架的学习者来说,这条路走起来会略显崎岖。
评分从印刷质量上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还算扎实,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本厚重的技术手册能保持如此完好的状态实属不易。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数字解码和伴随声音处理的那几个章节,因为这些部分是早期电视技术进步最快的领域。我原以为会看到对几个关键数字芯片的详细管脚功能图解,以及它们内部逻辑的功能描述。然而,书中的内容依旧是围绕着“测量电压”和“更换元件”打转。例如,在处理PAL/NTSC制式切换的逻辑电路时,它只是给出了一个模块的输入输出电压表,告诉你当输入A信号时,输出B应该是多少伏特。这种自上而下的功能验证方法很有操作性,但它完全绕开了数字逻辑电路的核心——布尔代数和状态机。我非常希望看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方框图,能够展示出逻辑门是如何实现的,是如何根据外部输入信号来控制内部开关状态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快速定位硬件故障的物理层,但它似乎有意避开了软件和逻辑层面的探讨,使得它在技术深度上留下了明显的空白,更像是一个熟练技工的工具箱,而不是一位工程师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我是在一个二手书市场偶然淘到这本印刷品略显泛黄的“速查手册”的,当时它散发着一股特有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这种触感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我个人对老式CRT电视机的工作原理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在色彩还原和偏转电路那些复杂到令人头疼的部分。我本以为这本书会像我收藏的某些老式维修手册一样,用大量的文字描述和手绘的波形图来解释故障现象的成因。但实际上,它采取了一种非常现代(以当时的标准来看)的矩阵式查询方法,将各种常见故障代码直接映射到对应的电路模块和测试点电压上。这种方式极大地简化了阅读的门槛,降低了对阅读者基础理论知识的依赖性。然而,这种效率的提升,也牺牲了知识的层次感。比如,当一个图像信号的处理模块出现模糊时,手册会直接告诉你去测量A点电压是否为5V,如果不是,就更换C12电容。它精确地告诉了你“怎么做”,但对于“为什么C12电容会影响到这个模块的5V基准电压”这个问题,它没有给出深入的解释,更多的依靠读者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填补空白。对我来说,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拿到了一份极其精准的地图,却不知道地图上标注的城市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希望它能成为我复刻和研究某些经典电视机设计的一个参考资料库。我关注的重点在于早期的视频处理芯片,那些需要在有限的晶体管数量内实现复杂功能的“奇迹”。我仔细翻阅了关于伴音处理和频道选择器的部分,发现里面的信息非常结构化,清晰地列出了各个集成块的引脚功能定义和典型工作电压范围。这对于进行电路板级别的对比分析非常有帮助。但遗憾的是,这本书似乎将重心完全放在了“故障排除”这个应用层面,而对这些芯片本身的设计哲学——比如它们是如何通过串行或并行接口与其他部件通信的,或者它们在功耗和散热方面的早期考量——几乎没有涉及。这让这本书的价值更偏向于一个“现场急救指南”,而非一本“系统设计参考书”。如果能有哪怕一两章的内容,能像学术论文一样,探讨一下当时主流芯片供应商的技术路线选择和权衡,那这本书的深度和价值无疑会上升一个台阶。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供应商发布的产品说明书的集合,实用,但缺乏历史和理论的纵深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有年代感,那种蓝白相间的色调,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DIY电子设备还是个热门话题的年代。我原本是冲着它书名里那个“集成电路”去的,想着或许能找到一些关于早期电视机芯片的深入剖析,毕竟那个时候的技术实现方式和现在的扁平化设计思路完全不同,充满了智慧的较量。然而,拿到手里翻阅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侧重于“速查”这个功能,内容排版上采用了大量的表格和简化的电路框图,旨在快速定位故障点和对应的元器件参数,对于一个专业的维修人员来说,这无疑是提高效率的利器。但是,对于一个像我这样,想探究“为什么”的爱好者而言,它提供的背景知识和理论推导就显得有些单薄了。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这些IC是如何被设计出来,它们内部的逻辑门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尤其是在处理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转换过程中的那些精妙设计。这本书像是一个精心准备的工具箱,里面所有的工具都是锋利的、立即可用的,但它没有告诉你这些工具背后的工厂是如何运作的。那种想要深挖底层原理的渴望,在这里只能暂时搁置,转而沉浸在快速诊断和修复的实用主义之中。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直接了当的风格,在紧急抢修现场确实是无价之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