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TD-SCDMA无线网络规定划优化及无线资源管理
定价:28.00元
作者:啜钢,高伟东,彭涛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1151589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信息产业部3G移动通信培训指定教材
内容提要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基于TD-SCDMA技术的网络规划优化以及无线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本书首先介绍了TD-SCDMA系统基础和网络技术,讲述了TD-SCDMA系统的干扰分析方法、无线传播特性和传播模型;然后结合TD-SCDMA系统详细介绍了无线网络规划优化的理论和应用技术,包括业务预测、预规划、详细规划、优化技术和静态仿真技术及其实现;后讲述了无线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技术。
本书力求理论结合实际,在讲述基本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实际的应用。内容由浅入深,可满足不同层次人员学习的需要。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束有习题和思考题。
本书可以作为无线网络建设和维护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和工程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如何处理大规模物联网(Massive IoT)接入带来的海量连接和极低功耗需求之间的矛盾。NB-IoT和eMTC虽然提供了解决方案,但当数以百万计的设备在同一扇区内以极短的爆发性数据包进行通信时,如何设计一种既能保证这些低速设备的接入成功率,又不会过度挤占高速用户(如VoLTE/VoNR)的带宽资源,是一个极其考验资源管理智慧的难题。这本书中关于资源分配的章节,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的语音和数据业务模型构建的,它侧重于保证带宽的连续性和公平性。对于那种“脉冲式”的、低占用的海量连接,如何设计一种特殊的资源切片(Resource Slicing)或者非连续的接入授权机制,使得这些连接的信令开销和平均资源占用降到最低,这方面的针对性探讨显得比较薄弱。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贴近“万物互联”时代特征的、专门为低功耗广覆盖(LPWA)优化资源调度的前沿实践或理论突破。
评分从内容结构上看,本书似乎对网络规划阶段的理论基础下了非常深的功夫,涉及大量的信道模型、覆盖预测和容量计算的经典公式推导。作为一名资深网络规划师,我理解这些基础的重要性,它们是所有优化工作的大厦基石。但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处理“灰度地带”的优化——那些传统模型难以精确预测的场景。例如,在山区或城市峡谷中,由于大量非视距(NLoS)传播和复杂的折射、散射路径,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手段,基于历史话务数据和实时干扰测量报告(RRM/RSRP/SINR),动态修正我们初始的路径损耗因子(Path Loss Exponent),而不是依赖教科书上的固定值。这本书对“动态自适应规划”的描述,似乎更倾向于传统的基于阈值的切换,缺乏对数据驱动、智能迭代优化方法的深入介绍。它更像是在教我们如何精确地建造一座经典的摩天大楼,而不是教我们如何用新型材料和仿生结构来建造一座能抵御未来未知气候变化的建筑。
评分我比较关注的是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在无线接入网(RAN)中的融合应用。现在的趋势是,大量的核心网功能已经云化和软件化,接下来的瓶颈在于如何将这些优势延伸到基站侧,实现更灵活的资源池化和跨区域的集中式资源调度。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如何基于云原生架构设计轻量级的无线资源管理器(RRM),比如如何实现跨多个CU/DU节点的统一资源视图,以及如何利用容器化技术来快速部署和迭代新的资源管理策略,那将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遗憾的是,我在这本书里找到的大部分讨论,似乎还是围绕着传统的、相对固定的硬件架构下的资源分配逻辑展开的。对于如何利用虚拟化带来的灵活性来应对突发流量、如何进行基于VNF生命周期的资源隔离和QoS保障,这些与云化RAN紧密相关的话题,着墨不多。这本书给我的印象,仿佛是站在虚拟化浪潮来临前夕的视角来审视网络优化,对于当前业界正在热烈讨论的O-RAN架构下的智能控制器,似乎没有提供多少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封面那种深蓝的底色配上简洁的白色和黄色的字体,乍一看挺有技术范儿的,让我对内容抱有很高的期待。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关于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比如5G或更高版本在城市热点区域如何进行网络容量规划和能效优化的实战手册的。尤其是那些涉及毫米波回传、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波束赋形动态调整,以及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保证用户体验的AI驱动的资源调度算法,这些都是我目前工作中最头疼的痛点。我翻阅了一下目录结构,感觉内容似乎更偏向于成熟网络的技术细节和规范的解读,而不是那种面向前沿探索和颠覆性创新的研究方向。这本书看起来像是对既有标准的深入剖析,这对于初级工程师进行系统学习或许很有价值,但对于我这种需要解决高并发、低延迟、超高可靠性等前沿挑战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在“前瞻性”上略显不足。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分享一些突破现有协议框架限制的创新思路,或者是在新兴频谱(如太赫兹)上的初步探索,而不是对现有体系的精细打磨。总体而言,从外观和初步感受来看,它更像是一本严谨的教科书或标准解读集,而不是一本充满新锐思想的探索之作。
评分拿到书后,我直接翻到了关于无线链路适应性调度的章节,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场景下,如何通过更精细的信道质量指标(CQI)反馈机制来优化时延抖动的具体案例分析。毕竟,在工业互联网和远程手术这些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中,平均性能的提升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关键在于“尾部延迟”的控制。这本书对这一部分的论述,给我的感觉是比较宏观和理论化,它详细阐述了各种调度算法的数学模型和复杂度分析,这一点毋庸置疑是扎实的。然而,我期待的是那些在实际部署中,由于硬件限制、同步误差或外部干扰导致模型失效时的“鲁棒性”对策。例如,如果某个基站的定时提前量(Timing Advance)因为老化出现微小漂移,对URLLC的时延预算会产生多大影响?有什么快速的自适应校准机制可以嵌入到资源块分配流程中?这些“工程实践的智慧”在书中似乎有所欠缺,内容更多停留在“理论上最优”的层面,缺乏“现实中可行”的细微调整和注意事项的分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