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章 应急通信发展概况、问题及对策研究
1.1 应急通信概述
1.1.1 应急通信基本概念
1.1.2 应急通信主要特点
1.2 应急通信发展概况
1.2.1 国外应急通信发展概况
1.2.2 我国应急通信发展历程
1.2.3 我国应急通信技术概况
1.2.4 我国应急通信管理概况
1.3 现阶段我国应急通信管理的主要问题
1.3.1 应急通信管理架构问题
1.3.2 应急通信政策法规问题
1.3.3 应急通信保障工作问题
1.4 我国应急通信发展的对策建议
1.4.1 优化应急通信管理架构
1.4.2 强化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1.4.3 完善应急通信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及应用
2.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2.1.1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外现状
2.1.2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 评价指标体系
2.2.2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指标权重计算
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
2.3.1 确定评语集
2.3.2 单因素模糊评价
2.3.3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2.3.4 二级模糊评价
2.4 案例分析
2.4.1 案例介绍
2.4.2 具体算例
2.5 结论及建议
2.5.1 结论
2.5.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及应用
3.1 灰色系统理论
3.1.1 灰色系统含义
3.1.2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3.1.3 白化权函数基本原理
3.2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指标
3.3 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
3.3.1 评价等级的确定
3.3.2 基于AHP指标权重计算
3.3.3 评价样本矩阵确定
3.3.4 评价灰类确定
3.3.5 计算灰类评价系数及权矩阵
3.3.6 多层次综合评价
3.4 案例分析
3.4.1 案例介绍
3.4.2 具体算例
3.5 结论及建议
3.5.1 结论
3.5.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流程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及应用
4.1 应急流程概述
4.1.1 应急流程含义
4.1.2 应急流程识别
4.2 基于流程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构建
4.2.1 应急通信的整体流程识别
4.2.2 基于流程的应急通信预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3 基于流程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分体系构建
4.3 案例分析
4.3.1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
4.3.2 《湖北省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研究
4.3.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太湖县分公司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研究
4.4 结论及建议
4.4.1 结论
4.4.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故障树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及应用
5.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5.1.1 故障树的定义
5.1.2 故障树分析法的起源和发展
5.1.3 故障树分析中的常用符号说明
5.1.4 故障树分析中的相关概念
5.2 基于故障树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
5.2.1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故障分析
5.2.2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标准故障树的建立
5.2.3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应用流程
5.3 案例分析
5.3.1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
5.3.2 省部级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
5.3.3 地市级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
5.3.4 企业级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
5.4 结论及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优势粗糙集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响应分级模型及应用
6.1 粗糙集理论
6.1.1 粗糙集
6.1.2 优势粗糙集
6.2 应急通信分类分级指标
6.2.1 应急通信分类标准界定
6.2.2 应急通信分级指标
6.3 基于优势粗糙集的应急通信分级模型
6.3.1 样本获取,建立初始应急通信分级决策表
6.3.2 数据预处理
6.3.3 属性约简
6.3.4 规则生成
6.3.5 检验级别确定精度
6.4 实证分析
6.4.1 指标预处理
6.4.2 建立初始应急通信分级决策表
6.4.3 数据预处理及近似质量
6.4.4 属性约简结果
6.4.5 识别规则库形成
6.4.6 模型精度检验
6.5 结论及建议
6.5.1 结论
6.5.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优控制理论的通信保障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及应用
7.1 *优控制理论概述
7.1.1 *优控制理论的起源
7.1.2 *优控制理论的思想
7.1.3 *优化技术及基本方法
7.2 基于*优控制理论的应急通信资源有效调度模型
7.2.1 模型假设
7.2.2 应急通信资源调度模型的构建
7.2.3 应急通信资源调度模型的求解
7.3 案例分析
7.3.1 案例介绍
7.3.2 模型参数选取
7.3.3 案例求解结果
7.4 结论及建议
7.4.1 结论
7.4.2 建议
参考文献
第8章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通信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模型及应用
8.1 多目标规划概述
8.1.1 多目标规划的思想
8.1.2 多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
8.2 中断风险下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选址决策分析
8.2.1 中断事件分类及其特征
8.2.2 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的布局及调度特征
8.2.3 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选址决策与评价
8.3 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选址与规划系统分析
8.3.1 选址与规划的各项目标
8.3.2 选址与规划的输入
8.3.3 选址与规划的输出
8.4 中断风险下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可靠性选址模型设计
8.4.1 基本假设
8.4.2 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可靠性选址模型设计
8.4.3 基于NSGA-II的模型求解流程
8.5 算例分析
8.5.1 算例介绍
8.5.2 算例仿真结果与分析
8.5.3 帕累托可靠性选址方案分析
8.6 结论及建议
8.6.1 结论
8.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故障分析表
附录B 《北京市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故障分析表
附录C 《佛山市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故障分析表
附录D 《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故障分析表
附录E 原始分级决策信息表
附录F 完备分级决策信息表
附录G 全局*优分配方案的Excel运算结果报告
附录H 应急通信资源调度分配的MATLAB程序代码
附录I 全局*优分配方案的MATLAB计算过程及结果
附录J MATLAB仿真编码部分核心代码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评估方法的介绍中,穿插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和失败教训的总结。这些故事虽然是经过抽象和脱敏处理的,但其背后的教训却是血淋淋的。它不只是罗列数据和公式,而是通过“复盘”的方式,让读者体会到,评估工作失败的代价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探讨“人机协作”评估环节时,作者描述了如何量化评估操作人员在极度疲劳和信息超载状态下的决策准确率,这一点极其贴近实战中的“人”的维度。这种将技术评估与人类行为科学相结合的尝试,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丰满。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效的应急预案,是技术稳定性和人力韧性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流畅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正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搭建一个能抵御风暴的通信堡垒。它没有回避技术上的复杂性,反而将其作为分析的基础,对各种复杂的故障场景和可能的连锁反应进行了深入的建模和推演。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评估标准制定”时的那种辩证思维,作者深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估方法,因此书里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如5G核心网、光传输层或卫星链路)的特性来定制化评估流程。这种“因地制宜”的指导原则,让这本书避免了成为一本空泛的理论著作,而是成为了一本可以随时翻阅、查找特定问题的实用手册。对于正在进行网络升级和灾备体系重建的团队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通信基础设施,还对新兴技术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应急响应中的脆弱性与潜力进行了探讨。这表明作者对通信技术的前沿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评估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本质上就是评估技术栈的适应性,而这本书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种跨越。它不仅指出了现有架构在面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或大规模自然灾害时的潜在断点,还前瞻性地提出了基于“预测性维护”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来提前介入评估的理念。读起来感觉像是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未来技术冲击洗礼,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目前为之自豪的“高可靠性”系统,到底还能撑多久。
评分这本新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务实和深入的视角探讨了在现代通信网络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如何科学、系统地检验和提升应急预案的实际效能。作者显然花了大心思去研究那些在危机时刻真正能起作用的关键要素,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纸上谈兵。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有效性”这个核心概念的解构,它不仅仅关注预案写得是否合规,更着重于在极端压力下,预案的每一个环节——从信息传递到资源调配,再到现场恢复——能否真正跑起来,并达到预期的目标。书里对于评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框架和指标,这对于那些负责网络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的工程师和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它将抽象的“应急管理”落地到了可量化、可测试的层面,这一点在行业内是相当少见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对于“应急”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以前总觉得应急预案就是写好文档,每年拉几次演习拉倒,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预案中的“假设”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力”。作者在分析现有预案的不足时,非常犀利地指出了许多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弊端,比如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路径、缺乏跨部门协同的压力测试,以及对突发事件中“人为因素”的考虑不足。书中提出的多维度评估模型,比如基于“鲁棒性”、“恢复速度”和“信息完整性”的综合评分机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再是简单的“通过/不通过”,而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径图,告诉我们在哪里投入资源优化,才能最大化应急体系的韧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实战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