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和女儿谈--关于孩子成长的一切 |
| 作者 | 管建刚 |
| 定价 | 26.00元 |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3470555 |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作者在女儿小学六年级到高三期间与其沟通的书信集,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封信都有一个主题,信短情长,有父亲对女儿殷切的期待,适当的指引,婉转的批评,以及热切的鼓舞,适合青少年及家长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管建刚,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1998年起安心做老师,“十年磨一剑”,2008年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 2010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2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课例》,2013年出版《我的作文评改举隅》《教师成长的秘密》,2014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一线表扬学》。 |
| 目录 | |
| 序老爸和他的信 1选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后记:不憾 |
| 编辑推荐 | |
| 《和女儿谈》精选了全国特级教师管建刚给女儿的58封信,跨越了孩子的整个青春逆反期。《和女儿谈》告诉你,教育的密码或许不在学校;人生*重要的投入是孩子;“责任田”和“自留地”可以两不误。《和女儿谈》:一个教育专家、教师的家庭教育缩影。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珍贵的一点是它对父母自身成长的强调。它巧妙地将育儿的课题,引向了对“我是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追问。它没有把父母塑造成一个永恒的奉献者或完美楷模,而是认可父母也是一个不断在学习、在犯错的个体。这种真实感极大地缓解了我的“完美父母”情结带来的压力。书中对“权威”的解构和重塑,尤其发人深省。它教我们如何放下不必要的姿态,用更真诚、更脆弱的一面去面对孩子,从而建立起一种更深层次的信任联结。这种信任,不是建立在服从之上,而是建立在相互的尊重与理解之上。全书的语言风格是极为朴素的,却蕴含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不卖弄学问,只谈真心。每一次阅读,我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词语中,找到与自己过去某段经历的共鸣,然后如释重负地意识到,原来我经历的这些挣扎,都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不必过度苛责自己。这真是一本能让人平静下来,并重新找回教育初心的好书。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或过于说教,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出乎意料。它更像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随笔集,那些关于日常琐事的观察和反思,细致到令人拍案叫绝。比如,作者对于孩子表达“无聊”时父母应该如何回应的描述,就精准地击中了我近期与孩子相处的困境。我过去的处理方式往往是迅速提供一个“解决方案”——“那你去看书吧”“你去搭积木呀”,结果常常是草草收场。而书中的引导,是鼓励我们去探索“无聊”背后可能隐藏的创造力需求,这是一种视角的转换,从“解决问题”转向“理解需求”。这种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接地气,让人感觉不是在听课,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生活的深刻对话。文字的节奏感很好,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掷地有声,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反而让人有种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什么生活哲理的期待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却又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在牵引着读者,读起来感觉非常自然,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心胸开阔的前辈聊天。我最欣赏它跳出“教育”的窠臼,将孩子的成长放在更宏大的“生命教育”背景下去考量。它不纠结于具体的学科分数或才艺表现,而是着眼于培养孩子处理复杂情绪、应对人生变局的能力。例如,书中对“独立”的探讨,并非鼓励孩子单打独斗,而是强调一种带着连接的、有力量的独立性。这与我过去理解的“放手”有了本质的区别。过去我总以为独立就是“不需要我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独立,是孩子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带着这份肯定去与世界建立健康的连接。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强大的韧性,它不回避教育中的残酷性与无奈,但总能在最深的黑暗处,找到一束坚定的光。这种平衡感让人信服,让你觉得,作者是真正理解父母和孩子双方的挣扎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舒畅感,就像是积压在心头许久的雾气被一阵清风吹散了。不同于市面上那些热衷于制造“成功焦虑”的育儿读物,这本书的笔触是极其克制和内敛的,它关注的不是如何“塑造”出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如何陪伴一个鲜活的个体,健康、完整地成为他自己。书中关于“允许失败”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如今这个高度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中,“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几乎是无孔不入,然而作者却以一种近乎温柔的坚定,强调了试错成本对于孩子心智成熟的重要性。我曾多次陷入“替孩子扫清障碍”的误区,总想提前预判所有风险,结果反而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探索欲。这本书提醒我,真正的爱,是给予孩子面对自己“不完美”的勇气和空间。它的语言风格沉稳又不失韵味,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处处暗含深意,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像老酒一样,越品越有味道。这本书不是用来“速读”的,更像是需要我们放慢脚步,时常翻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真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读完之后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没有直接提供什么立竿见影的“育儿秘籍”,反而更像是一位智慧长者在春日午后,端着一杯清茶,娓娓道来的生活哲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关系”这个核心议题的探讨,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仿佛能穿透时间的迷雾,直抵为人父母者最真实的焦虑与迷茫。比如,关于“尊重”的阐述,它超越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将其置于一种平等的、相互滋养的层面去理解。我能体会到,作者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雕刻这些文字的,字里行间流淌的不是生硬的理论,而是带着温度的、历经沉淀的智慧光芒。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不禁停下来,望向窗外,脑海中浮现出自己与孩子的许多个瞬间,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或处理得不够妥当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审视和温柔地安放。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轨迹,更是我们作为父母自身的局限与可能性。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却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如何带着一份谦卑和敬畏之心,去迎接每一个不确定的明天。这种“予人思考而非予人答案”的方式,在我看来,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引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