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化:中国的出路与对策
定价:25.00元
作者:怀铁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1111794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信息化经历了20年的发展,在新世纪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然而,巨大的挑战仍然摆在面前,那就是如何面对来自国际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改革攻坚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新情况、新要求。本文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认真分析了中国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研究了中国信息化的道路、战略与动力机制,相信本书的众多新论点能给读者带来启迪。
本书对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信息化理论体系作了详尽的论述,近讨论的信息化道路、战略也紧密围绕中国当前信息化的实践,突出了政策实践的特点,还加入部分企业信息化的案例。因此,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中国信息化的多方面的了解和研究的需求。
目录
序
前言
导论
章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1 信息化产生的客观背景
1.1.1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考察信息化的产生
1.1.2 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条件考察信息化的产生
1.1.3 信息化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分析
1.2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2.1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2.2 有关信息化的理论与测度方法
1.2.3 国家信息化体系及其理论模型
1.3 信息化发展趋势与未来的信息社会
1.3.1 信息化发展的战略
1.3.2 人类社会是否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1.3.3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2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1 国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及特点
2.2 新世纪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国情条件
2.3 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3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3.1 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3.2 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
3.3 社会事业信息化战略
3.4 信息化战略
3.5 区域信息化战略
3.6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第4章 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动力机制
4.1 信息化的动力因素分析与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4.2 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4.3 深化改革是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怀铁铮,1964年5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198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系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原机械电子工业部计划司从事计划和产业政策研究工作,期间曾获原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1998年先后在中兴通讯、航天智能
文摘
序言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个非常宏观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或者分析数据,而是将信息化的进程置于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去考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切关切。书中对于战略规划、政策引导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讨论,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面对时代浪潮时所需要具备的全局观和战略定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是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书,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未来蓝图。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获得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全局性思维,这对我在理解和参与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非常有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封面上“信息化”三个字在蓝色背景下显得尤为醒目,仿佛预示着一个信息时代的全新篇章。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旨在探讨中国在信息化浪潮中的未来走向,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个人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一直很感兴趣,尤其关注信息技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经济和国家发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议题的绝佳窗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帮助我理解信息技术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塑造中国的未来。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纯粹的技术论述,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议题,勾勒出一幅全面而立体的中国信息化图景。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数字经济”这一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的论述非常精彩,它将信息化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本身,而是将其上升到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的高度。我了解到,数字经济并非仅仅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它更包含着全新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和增长逻辑。例如,书中提到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以及大数据驱动的创新,都展现了数字经济的强大生命力。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新兴产业如此迅速地崛起,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这本书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它不仅解释了数字经济的构成要素,还深入探讨了它对就业、收入分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数字经济可能带来的挑战,比如垄断、监管难题等,而是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
评分最近翻阅了这本关于“信息化”的书,其中关于数字鸿沟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将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技术普及,而是敏锐地指出了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上的差距。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技术设备的堆砌,更要关注人的赋能和资源的公平分配。想象一下,如果一部分人能够畅游在信息的海洋,而另一部分人却被远远甩在后面,这不仅会加剧社会不公,更会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书里提到了不少具体的案例,比如农村地区的数字教育资源匮乏,老年人面对智能手机的无助等等,这些都让我感同身受。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育、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我个人认为,要真正实现信息化的包容性发展,必须从根源上解决教育不均、收入差距等问题,让信息化真正惠及每一个角落,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评分这本书对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的关注,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一直担心,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的个人隐私是否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书中的一些章节深入剖析了信息泄露的风险,以及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构建起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一旦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轻则造成个人财产损失,重则可能威胁到国家主权和稳定。作者在这方面提出的建议,比如加强立法、提升公民的信息安全意识,以及推动技术创新来应对新型威胁,都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信任”这个概念的强调,认为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互信的社会环境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