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定价:69.00元
售价:43.5元,便宜25.5元,折扣63
作者:(美)奥本海姆威尔斯基纳瓦卜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1211942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经典教材之一,讨论了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讲述了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连续与离散信号的傅里叶表示、傅里叶变换以及时域和频域系统的分析方法等内容。本书作者使用了大量在滤波、采样、通信和反馈系统中的实例,并行讨论了连续系统、离散系统、时域系统和频域系统的分析方法,使读者能透彻地理解各种信号系统的分析方法并比较其异同。
目录
章 信号与系统
1.0 引言
1.1 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
1.2 自变量的变换
1.3 指数信号与正弦信号
1.4 单位冲激与单位阶跃函数
1.5 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系统
1.6 基本系统性质
1.7 小结
习题
第2章 线性时不变系统
2.0 引言
2.1 离散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卷积和
2.2 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卷积积分
2.3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
2.4 用微分和差分方程描述的因果线性时不变系统
2.5 奇异函数
2.6 小结
习题
第3章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
3.0 引言
3.1 历史回顾
3.2 线性时不变系统对复指数信号的响应
3.3 连续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
3.4 傅里叶级数的收敛
3.5 连续时间傅里叶级数性质
3.6 离散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
3.7 离散时间傅里叶级数性质
3.8 傅里叶级数与线性时不变系统
3.9 滤波
3.10 用微分方程描述的连续时间滤波器举例
3.11 用差分方程描述的离散时间滤波器举例
3.12 小结
习题
第4章 连续时间傅里叶变换
4.0 引言
4.1 非周期信号的表示:连续时间傅里叶变换
4.2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3 连续时间傅里叶变换性质
4.4 卷积性质
4.5 相乘性质
4.6 傅里叶变换性质和基本傅里叶变换对列表
4.7 由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表征的系统
4.8 小结
习题
第5章 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5.0 引言
5.1 非周期信号的表示: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5.2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5.3 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性质
5.4 卷积性质
5.5 相乘性质
5.6 傅里叶变换性质和基本傅里叶变换对列表
5.7 对偶性
5.8 由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表征的系统
5.9 小结
习题
第6章 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
第7章 采样
第8章 通信系统
第9章 拉普拉斯变换
0章 z变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我之前接触过几本关于这个主题的国外经典教材,它们的深度毋庸置疑,但阅读起来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仿佛作者在跟你讨论的是实验室里最尖端、最脱离实际的理论。然而,这本著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极强的“可操作性”。书中穿插的例题设计得极其巧妙,它们不仅验证了刚刚学到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一个例题的设置都紧密贴合了实际工程中的常见问题。我尤其喜欢它对MATLAB/Simulink仿真示例的引入。作者没有仅仅给出代码,而是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选择特定的参数,以及仿真结果如何印证了理论分析。这为我们这些偏向应用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桥梁。我尝试着自己复现了书中的几个仿真案例,亲眼看到一个阶跃信号通过一个二阶系统的波形变化,那种理论与实践完美契合的震撼感,是单纯看公式推导永远无法体会的。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用数学的语言去精确描述和预测现实世界中信号的处理过程。
评分对于自学者而言,一本好书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其配套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对疑难点的自我排查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首先,书后的习题设计覆盖面极广,从基础的概念验证到复杂的综合应用,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科学。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进阶的、稍微有些模棱两可的知识点,作者似乎预见到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困惑,并提前在正文中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进行了标注和澄清,有效地减少了“卡壳”的频率。我记得在处理Z变换的反变换时,涉及到留数定理的那部分,我本应感到非常头疼,但书中的讲解步骤清晰得如同拆解钟表零件,每一步的依据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让我不需要频繁地去翻阅其他复变函数参考书。这种对学习障碍点的预判和化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让我的学习路径异常顺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知识的构建方式,堪称一绝。它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抽象的数学模型,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仿佛在精心编织一张网,从最基础的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表示讲起,然后层层递进,将系统分析的各种工具,如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有机地串联起来。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处理“系统响应”这一核心概念的手法。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公式推导上,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这些数学工具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直觉。比如,在讲解如何通过系统的频率响应来预测其对不同类型输入信号的处理效果时,作者用到了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声学滤波器的设计,这让原本枯燥的理论顿时鲜活起来。整个阅读过程,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书,而是在跟随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探索信号与系统这个迷人领域。每完成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是很多其他教材无法给予的深度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约的几何图形,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厚实而平滑,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我本来以为这种理论性很强的书籍在排版上会比较死板,但这本书的内页设计却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关键概念旁边加入了一些非常精炼的旁注,用一种更口语化的方式解释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定义,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有一次深夜学习,读到一个关于卷积的段落,正准备放弃时,看到了那个小小的注释框,里面的比喻生动形象,瞬间就茅塞顿开。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教材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你一步步深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种深植于字里行间的“系统思维”的培养。它远不止于讲解“如何计算”某个滤波器或调制解调器的性能,而是着重于“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面对更高维复杂系统时的局限性。作者在讨论采样定理时,没有满足于给出奈奎斯特速率的结论,而是深入探讨了欠采样、混叠现象的实际危害,并引导读者思考在非理想信道中如何设计抗混叠滤波器。这种超越了“解题”层面的引导,塑造了我看待工程问题的全新视角。它让我明白,信号与系统不是孤立的数学分支,而是连接了信息论、控制论乃至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桥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一套工具,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强大的、结构化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这对于我后续的专业深造和职业发展,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