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都是爸爸媽錯—教師對父母的忠告
定價:18.00元
作者:陳山原,張健麗
齣版社:學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507719208
字數:
頁碼: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愛孩子的父母很多,會教育孩子的父母很少。很多父母可以以為孩子做任何事情,卻獨獨不能為孩子而去讀一本書, 仍想當然地去行使父母的權力。你可知道:錯誤的教育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傷害!
從某種意義上講,每個健康的孩子都是天纔,他們的成長潛力是巨大的。但是,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卻漸漸地把他們禁錮在一個籠子中,甚至是病態地發展。
不要以為給孩子找個好學校,或花瞭很多錢就萬事大吉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要始終擔當起教育的主要角色。不要以為自己學曆高就好父母,不要以為自己文化就無法教育孩子……太多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著太多的誤區,這每一個誤區都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陷阱。
目錄
輯 根本的誤區
根本的錯
不知所措的父母
孩子是自己的好
盲目的投資
麵子問題
藉口
齣賣原則
苦果
你是什麼樣的父母
第二輯 做人的準則
愛的能力
真實的謊言
“窮爸爸,富爸爸”
如何確定目標
小朋友
傳統道德過時瞭嗎
誘惑
第三輯 不幸的孩子
“不良傢庭”
“獨言宣言”
不聽話的孩子
消極的對抗
老師沒有錯
沒有壞孩子
心理殘疾
管與教
第四輯 素質的培養
智力與能力
創新
青春期的煩惱
每個孩子都是天纔
超常的記憶
“意誌障礙”
沒有失敗
健康
第五輯 教育的方法
“ 我們不一樣”
從何時開始
方法與效率
教育的一緻性
並不簡單的問題
每天進步一點點
後天“遺傳”
第六輯 錯誤的理念
難以奏效的大道理
一念之差
正不壓邪
神奇的力量
孩子的長相
沒有錯誤的錯
藝術之門
第七輯 父母的原則
你真的瞭解孩子嗎
第三教室
付齣與迴報
奬勵與懲罰
孩子的錯誤
第八輯 潛在的誤區
孩子很乖
不想練琴
要上大學
負責任的媽媽
是誰讓孩子厭學
青春期的煩惱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有力,那種帶著些許沉思的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是在書店的“教育/傢庭關係”區域偶然翻到的,當時正值周末,我手裏拿著幾本育兒工具書,總覺得少瞭點什麼。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對話,而不是那些教人如何操作、如何設置日程錶的“說明書”。這本書的名字,坦白地說,帶著一種直白的、甚至有些冒犯性的力度——“都是爸爸媽錯”。這標題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烈的價值聲明,讓我忍不住想知道作者到底想通過這種略顯偏激的錶達,去引導我們這些在育兒路上跌跌撞撞的成年人思考什麼。我期待的不是指責,而是深刻的自我剖析,是對我們習慣性推卸責任的溫和而堅定的反擊。我希望它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那些最隱蔽的焦慮、最不負責任的逃避,以及我們自認為的“為孩子好”背後,究竟隱藏瞭多少未被處理的個人創傷和不安全感。這本書的開篇,沒有花哨的理論鋪陳,而是直接切入瞭一個非常日常卻又極其關鍵的場景,那種筆觸的細膩和對人性弱點的精準捕捉,讓我立刻放下瞭手中原本想買的另一本暢銷書。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漫長而艱苦的心理“排毒”。它沒有給我提供任何快速見效的“育兒秘方”或“黃金法則”,相反,它要求我卸下所有防禦,直麵那些我極力想要掩蓋的教育失誤。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討論瞭“完美主義陷阱”,作者用一種近乎冷酷的客觀視角,解構瞭我們如何將自己的未竟之業投射到孩子身上,並將孩子的每一次挫摺都視為對自己人生價值的否定。那種敘述方式極其犀利,不留情麵,卻又充滿瞭理解——因為作者清楚地知道,我們犯錯的初衷往往是源於愛,隻是愛的方式被扭麯瞭。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不像傳統的教育讀物那樣按年齡段劃分,而是根據父母在關係中容易産生的幾種核心情緒狀態(如恐懼、控製欲、比較心)來組織章節,這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個人化,我總能從中找到與自己內心深處某個陰影區域的對應點。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是“學會瞭”什麼新技能,而是“放下瞭”很多不必要的包袱,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成長。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體驗到瞭一種極少在同類書籍中齣現的坦誠與謙卑。作者似乎完全沒有將自己置於“導師”的位置上,而更像是一個走在前麵,但依然會時不時迴頭,與我們這些仍在摸索的父母並肩而行的旅伴。它沒有使用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腔調,反而充滿瞭對為人父母者那種普遍存在的“無助感”的深刻理解。在處理那些關於“界限模糊”的章節時,作者的描述極其精準到位,仿佛他能穿透屏幕,看到我們傢庭內部正在發生的爭執與妥協。我發現,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試圖美化“父母”這個角色,而是將其還原成一個充滿矛盾、時常犯錯的普通人。這反而提供瞭一種極大的安慰——既然人人都會犯錯,那麼我今天的失誤,就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個可以被看見、被討論、並最終被超越的成長契機。這本書並非旨在讓我們成為完美的父母,而是鼓勵我們成為更誠實、更具自我覺察能力的成年人。
評分從閱讀的收獲來看,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重塑瞭對“責任”的理解。在此之前,我總認為教育責任就是確保孩子衣食無憂、成績達標、品德良好。但這本書告訴我,更深層的責任,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並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負責。作者用瞭一種近乎“反直覺”的方式來描述親子關係中的權力動態,比如,越是努力想讓孩子“優秀”,可能越是在無形中扼殺瞭他們內在的驅動力。我記得書中提到一個觀點,關於“共情陷阱”:父母過度共情孩子的負麵情緒,反而剝奪瞭孩子學習自我調節的機會。這種觀點讓我耳目一新,因為它挑戰瞭我們根深蒂固的“好父母”模型。這本書沒有提供即時的解決方案,它更像是一劑慢性的、需要長期服用的“清醒劑”。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麵對孩子的睏境,最好的行動就是“無為”——清除掉自己過度的乾預和期望,讓孩子在自己的軌道上,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修正錯誤。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極度的自我剋製。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與其說是“忠告”,不如說是“警醒錄”。它絕不是那種溫言細語、撫慰人心的讀物,它的文字是帶著棱角的,像外科手術刀一樣精準地切入問題的核心。作者在引用案例時,特彆注重細節的真實感,那些場景——清晨的餐桌衝突、考試成績公布後的沉默、孩子無理取鬧時的傢長反應——都無比熟悉,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甚至會感到一絲疼痛,因為那痛感來自於被準確命中的尷尬。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放手”時所展現的哲學深度。它不是簡單地提倡“尊重獨立”,而是深入探討瞭父母的“存在感危機”——當我們不再是孩子生活的中心時,我們如何定義自己的價值?這種對成人自我認同的探討,纔是這本書超越一般育兒書的關鍵所在。它迫使我思考,我究竟是希望擁有一個“聽話的附屬品”,還是一個“獨立的、有缺陷但完整的人”。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的心理學基礎也紮實可靠,但它最動人之處,在於始終將冰冷的理論,包裹在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