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0-18岁青春叛逆期,父母要懂的心理学
定价:29.8元
作者:舒雪冬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8013777
字数:22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青春的季节,别跟孩子较劲;在叛逆的时期,顺孩子的心理
在懵懂的时刻,给予孩子引导;在沟通的时刻,做个心理医生
你与青春期孩子之间是否总是难于沟通、硝烟弥漫吗?
你在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气恼不已、寝食难安吗?
阅读本书,了解青春叛逆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
选择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法,别让孩子伤在青春叛逆期。
内容提要
青春期对孩子来讲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环境的影响、身体的变化都会让孩子产生恐慌和不适;而自我意识慢慢形成,也会促使孩子做出诸多叛逆行为。本书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内心想法,有的放矢地给予切实有效的教子指导,为父母找到打开孩子心房的钥匙,引导孩子走向健康阳光的生活。
目录
作者介绍
舒雪冬,出生于1978年,河南遂平人。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长期关注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著作3部,主持或参与省(部)、厅级科研项目12项,曾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文摘
这天下班后,王先生还是和平时一样,开车来到儿子的学校,等候在大门口。儿子出来后,神情怪怪的,王先生一眼就看出儿子不对劲。
“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王先生问。
“爸,以后你能不能别来接我放学”
“怎么了坐爸爸的车难道不好吗总比你挤公交车好吧”王先生一脸的疑问。
“反正你别来就是了,从明天开始我自己骑单车就行。”说完,儿子和几个同学挤到一辆公交车上了。王先生迷糊了。
回到家之后,王先生和妻子提到这事,妻子说: “我也发现近儿子怪怪的,以前总嚷嚷自己衣服小了,让我给买新的,可是现在,我拉着他上街都不肯,即使在街上,也是左顾右看,好像有人跟踪他似的。后来,他干脆让我给他钱,说要自己买。”说完,妻子也是一脸茫然。
可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这一表现都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些情况对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心理医生认为,12~16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那么,什么是“心理断乳期”呢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生理断乳期,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个就是“心理断乳期”。
……
序言
生活中的父母们,细心的你是否发现,当孩子进入初中以后,他(她)似乎变了很多:是不是突然长高了?是不是突然变得闷闷不乐?是不是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是不是不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你了?是不是时常会拿着小镜子照来照去,开始关注自己的外形和穿着了,爱干净了?并且,你发现,他(她)经常会对你说:“什么都不懂,懒得跟你说。”“你不明白的。”……
其实,这些语言和行为都表明你的孩子青春期了。那么,什么是青春期呢?心理医生认为,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而12~16 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孩子进入到这个年龄段,随着身体的发育、所学知识的增加以及知识面、阅历的增加,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渴望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因此,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服父母的管教。为此,很多父母操碎了心:一方面,孩子正处在青春期,会面临成长中的烦恼,需要有个倾诉的对象,而孩子似乎已经对自己锁上了心门;另一方面,青春期是个特殊的时期,孩子一不小心,就可能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
现代社会,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孩子身上,孩子成功了就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成功,而失败了就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失败,父母们输不起。所以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规划越来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加管理,时时刻刻地看管、监视和提防,这使得父母们耗尽时间、心机和精力,却并没有培养出真正出类拔萃的好孩子。
实际上,作为父母,如果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独特心理,不了解他们的成长困惑,不掌握一些打开孩子心门的心理学方法的话,那么,我们便很容易陷入“孩子冲动叛逆,父母气急败坏”的教育困境。父母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了!
当然,父母需要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很多,比如,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封闭内心?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叛逆?他们为什么变得躁动不安?……在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这些特殊表现背后的原因后,我们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找到佳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消除很多青春期的烦心事!
总之,青春期的家庭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敏感、复杂,需要认真对待。家庭教育的关键在家长,家长的方法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处,能否使孩子顺利、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时期。
编著者
2014年11月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承认了父母的“局限性”和“疲惫感”。它没有把父母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非常坦诚地讨论了父母在面对孩子叛逆时的挫败、愤怒甚至自我怀疑。这种真实性让人倍感亲切。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管理父母自身的压力,如何避免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这一点对我帮助极大。我意识到,我不是在教育孩子,我首先需要稳定我自己。它鼓励我们寻找外部支持系统,比如和其他家长交流,或者仅仅是给自己放个“情绪假”。这种对父母心理健康的关注,让这本书显得非常全面和立体。它不只是一本育儿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这段充满挑战的旅程中,保持自我和亲子关系的指南,让我感觉不再是孤军奋战。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深入自我反思的旅程。我原以为我能理解我的孩子,毕竟我也经历过那个阶段,但书里揭示的代际差异和时代背景对心理的影响,让我意识到我的“过来人经验”已经严重过时了。最让我触动的是关于“情绪爆发”的分析。书中细致地讲解了青春期荷尔蒙变化对情绪调节系统的冲击,将那些我们视为“无理取闹”的怒吼和眼泪,重新定位为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表现。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它配上了大量的真实案例,那些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孩子——在朋友面前的坚强和在家里的崩溃,那种强烈的反差。它让我明白了,我的“冷静处理”有时恰恰是熄灭了孩子寻求支持的微弱火苗。我开始学着在孩子情绪失控时,先接住情绪,而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这听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拆解这些技巧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一点也不拖沓,而且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不像那种堆砌理论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本引导手册,每读完一个部分,作者都会设置一些“自测清单”或者“情景模拟”,强迫你立刻在脑海中代入你家里的具体场景进行演练。我特别喜欢它对“友谊与社交圈变化”这一块的论述。青春期的孩子对同伴的重视程度远超父母,这一点常常让我感到失落和被排斥。书中解释了这种“群体依附”是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寻找安全感的必要步骤。它没有美化这种现象,但它提供了一个策略:如何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后援团”,而不是试图干预他们“小圈子”的“局外人”。这种微妙的界限感把握得极准,它教会我如何退一步,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探索,但确保后门永远为我敞开。读完这部分,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我越是追问他学校的事情,他就越是抗拒。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青少年心理的那些“暗礁”与“漩涡”。我记得我一开始翻开它,就被其中关于“身份认同危机”的章节吸引住了。作者深入浅出地描述了青春期孩子如何在模糊的自我认知中挣扎,那种渴望独立却又极度依赖的矛盾心理,简直就是我家客厅日常的真实写照。书中提供的建议不是那种僵硬的“你应该这样做”,而是引导父母去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当孩子开始拒绝沟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时,书里解析说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边界建立的尝试,而不是单纯的叛逆。这种理解让我瞬间放下了很多指责和焦虑,开始学着用一种更温和、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接触他。特别是对于如何处理电子产品的使用问题,书中给出的平衡之道,让我感觉不再是“斗智斗勇”,而是“共同协商”,这真是太实用了,让我找回了一点点做父母的自信。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如何“管教”孩子,它更多的是关于如何“连接”孩子。在读到关于“价值冲突与道德建构”的那几章时,我感到豁然开朗。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太庞杂了,他们对社会议题的看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犀利。过去我总想用我一套既定的价值观去“修正”他的观点,结果只会引发激烈的辩论。这本书提示我们,父母的角色应该是提供一个安全的“思想实验室”,允许孩子提出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想法,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这些想法背后的逻辑和后果。它强调的是“对话的质量”,而不是“观点的统一”。我尝试着去问一些开放式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件事公平在哪里?”,而不是直接下定论。效果立竿见影,气氛缓和了很多,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感明显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的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