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定价:42.00元
作者:钱渊,单勇,张晓燕,徐有,马志强,魏伟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63541195
字数:
页码:312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交换技术是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它决定了网络的性能以及向用户提供何种服务。《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介绍了在现代通信网络中使用的各种交换技术的原理、相关协议和应用。章对目前网络中常用的各种交换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数据通信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原理;第2章介绍了电话通信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技术;第3章介绍了电信网信令系统;第4章介绍了数据通信中使用的分组交换技术和帧中继技术;第5章介绍了宽带交换中使用的ATM技术;第6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二层交换、IP交换和MPLS技术;第7章介绍了光交换技术;第8章介绍了新的软交换及NGN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通信专业的其他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章 概述
1.1 交换技术概述
1.2 交换技术
1.2.1 基本交换技术
1.2.2 交换技术的发展
1.3 数据通信原理
1.3.1 网络体系结构
1.3.2 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
1.3.3 网络拓扑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电路交换技术
2.1 电路交换技术概述
2.1.1 电话通信的起源
2.1.2 电话交换机与电话通信网
2.1.3 电话交换机的发展与分类
2.1.4 数字程控交换机简介
2.2 数字交换网络
2.2.1 话音信号数字化和多路时分复用
2.2.2 交换网络结构设计
2.2.3 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2.4 多级交换网络
2.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2.3.1 话路系统
2.3.2 控制系统
2.3.3 处理机间通信
2.4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
2.4.1 数字程控交换机软件结构
2.4.2 软件工具语言
2.4.3 程序的执行管理
2.5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2.5.1 基本的呼叫处理过程
2.5.2 稳定状态与状态转移
2.5.3 任务处理的工作模式
2.6 电话通信网规程
2.6.1 电话通信网概念
2.6.2 电话通信网路由规程
2.6.3 本地电话网
2.6.4 电话通信网号码规程
2.6.5 电话通信网传输规程
2.6.6 电话通信网同步规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电信网信令系统
3.1 信令系统概述
3.1.1 电信网对信令系统的要求
3.1.2 信令的定义和分类
3.1.3 用户线信令
3.1.4 局间信令
3.2 随路信令——中国1号信令
3.2.1 线路监测信令
3.2.2 记发器信令
3.3 公共信道信令——No.7 信令
3.3.1 公共信道信令概念
3.3.2 No.7 信令系统组成
3.3.3 No.7 信令链路单元格式
3.3.4 No.7 信令网的结构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与帧中继
4.1 分组交换原理
4.1.1 概述
4.1.2 多路复用技术
4.1.3 分组的形成、传输与交换
4.1.4 路由选择
4.1.5 分组网络的性能指标与服务质量
4.2 X.2 5协议
4.2.1 X.2 5协议的应用环境和系统结构
4.2.2 物理层
4.2.3 数据链路层
4.2.4 分组层
4.2.5 X.2 5用户业务功能
4.3 帧中继原理与帧中继网络
4.3.1 帧中继与X.2 5比较
4.3.2 帧中继基本功能和带宽管理
4.3.3 帧中继协议
4.3.4 帧中继的虚电路
4.3.5 帧中继网络的设备及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ATM交换
5.1 概述
5.1.1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发展
5.1.2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业务
5.2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5.2.1 B-ISDN协议参考模型概述
5.2.2 B-ISDN分层功能
5.2.3 ATM信元
5.3 物理层
5.3.1 物理媒体子层
5.3.2 传输汇聚子层
5.4 ATM层
5.4.1 ATM层功能
5.4.2 ATM连接
5.5 ATM适配层
5.5.1 ATM适配层基本原理
5.5.2 AAL1
5.5.3 AAL2
5.5.4 AAL3/4
5.5.5 AAL5
5.6 ATM交换原理
5.6.1 ATM交换基本原理
5.6.2 基本ATM交换单元
5.6.3 ATM交换机构和交换系统
5.6.4 典型的交换机构
5.7 ATM流量控制技术
5.7.1 ATM网络拥塞及拥塞控制
5.7.2 ATM业务量控制
5.7.3 业务量合约
5.7.4 ATM流量控制功能
5.8 宽带网络信令
5.8.1 ATM信令的基本概念
5.8.2 ATM网信令协议
5.8.3 ATM地址
5.8.4 用户网络接口信令
5.8.5 网络接口信令
5.9 ATM网络实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IP交换和局域网交换
6.1 概述
6.2 TCP/IP协议
6.2.1 TCP/IP协议参考模型
6.2.2 互联网协议IP
6.2.3 地址解析协议ARP
6.2.4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6.2.5 因特网报文控制协议ICMP
6.2.6 路由选择协议
6.2.7 IP分组传送
6.2.8 IPv6
6.3 局域网
6.3.1 局域网基本技术
6.3.2 交换以太网
6.4 IP交换技术
6.4.1 三层交换机
6.4.2 三层交换机的主要技术
6.4.3 三层交换的应用
6.5 MPLS网络技术
6.5.1 MPLS基本原理
6.5.2 MPLS的优点
6.5.3 基于MPLS的虚拟专用网VPN
6.5.4 通用MPLS技术
6.6 高层交换技术
6.6.1 四层交换技术
6.6.2 七层交换技术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光交换技术
7.1 光交换技术概述
7.1.1 光交换的必要性
7.1.2 光交换技术的分类
7.2 光交换器件
7.2.1 光开关
7.2.2 波长变换器
7.2.3 光存储器
7.3 光交换原理
7.3.1 空分光交换
7.3.2 时分光交换
7.3.3 波分光交换
7.3.4 光分组交换
7.3.5 光突发交换
7.3.6 光标记分组交换
7.4 自动交换光网络
7.4.1 ASON概述
7.4.2 ASON体系结构
7.4.3 ASON功能层面
7.4.4 ASON的路由与组网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NGN与软交换
8.1 NGN概述
8.1.1 NGN出现的背景和需求
8.1.2 NGN的定义和特征
8.1.3 NGN体系结构
8.2 软交换组网技术
8.2.1 软交换与PSTN的互通
8.2.2 软交换网络和H.3 23网络的互通
8.2.3 软交换网络与No.7 信令网的互通
8.2.4 软交换网络与SIP网络的互通
8.2.5 软交换网络的组网路由技术
8.2.6 软交换网络中用户编号技术
8.3 软交换网络协议
8.3.1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
8.3.2 H.2 48/MEGACO协议
8.3.3 SIGTRAN协议栈
8.3.4 SIP协议
8.3.5 H.3 23协议
8.3.6 BICC协议
8.3.7 Parlay API
8.4 NGN网络解决方案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在知识的组织和逻辑构建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内容推进的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绝非那种堆砌知识点的说明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循循善诱地引导初学者进入这个复杂领域。初接触交换技术时,我常常感到概念之间的跳跃性太大,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这本教材巧妙地通过层层递进的章节设计,将底层原理、核心协议、到实际应用场景,编织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网络。每引入一个新概念,前文都会有充分的铺垫和回顾,使得知识点的吸收变得自然而顺畅,而不是生硬的灌输。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的理论推导部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晦涩的数学语言,而是结合实际的工程背景进行解释,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编写思路,让晦涩的理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触手可及,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工程师来说,价值非凡。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在“够用”和“前沿”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偏重基础概念的罗列,对最新发展一带而过,要么就是一股脑堆砌最新的技术术语,却忽略了对核心原理的深入剖析。然而,这本教材对于现代交换领域的核心算法和协议的讲解,细致入微,仿佛作者就是协议的设计者之一,对每个参数的取舍、每一步决策背后的考量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的路由交换范畴,而是相当有远见地融入了 SDN、NFV 等新兴技术对传统架构带来的冲击和融合趋势的探讨。这种既扎实于基础又紧跟时代步伐的视角,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即使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它依然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坚实而又面向未来的认知框架。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案例分析和习题设计上体现出的实用主义精神。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给出了理论公式,更重要的是,在每章的末尾或关键技术点穿插了大量的“思考题”和“实践模拟场景”。这些题目绝非简单的选择或填空,它们往往要求读者结合已学知识,对一个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性能瓶颈或故障排查场景进行深入分析和设计。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虚拟的实验台上进行操作和调试,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故障定位思维和系统设计能力。例如,对于某种复杂的拥塞控制算法的描述之后,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需要计算缓冲区大小和延迟的模型分析题,这种紧密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知识的内化过程高效且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得非常大气沉稳,完全符合一本专业教材应有的气质。尤其是纸张的选择,摸起来手感很细腻,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注意到,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公式,线条都印得非常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系统架构图,细节也一览无余,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技术概念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而且,书脊的装订也相当结实,翻阅起来非常顺滑,完全不用担心书本会散架。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材的插图为了节省成本会做得比较粗糙,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几乎可以作为工程图示的范本来看待了。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制作精良的工艺品,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真的让人感到愉悦和尊重。
评分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清晰且极富条理性的,阅读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们似乎非常理解不同学习背景的读者在理解复杂概念时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点,因此在关键内容的表述上,他们会采用多种不同的措辞和类比方式进行阐述,确保信息能够被不同思维模式的读者接收。例如,对于时间敏感网络(TSN)中的调度机制,书中可能先用一个精确的协议描述来界定其边界,紧接着就会引入一个生动的交通管制或工厂流水线的类比来形象化其工作流程。这种软硬兼施的讲解方式,大大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圣经”,而更像是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导师,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最精准的指引,让学习者在充满挑战的技术海洋中,始终能保持清晰的方向感和学习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