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变频器应用技术
定价:23.00元
作者:郭艳萍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3030974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变频器应用技术》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制冷及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变频调速技术、PLC应用技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及设备改造的综合应用能力。
该教材以“加强应用、注重技能、培养能力”为宗旨,从技术应用、实操的角度分析讲解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变频器常用功能解析以及变频器的常见控制电路等,淡化了变频器的变频原理及控制方式等理论分析,重点培养学生使用、操作变频器,并通过对变频器常用参数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设置变频器的参数。同时,随着变频器的广泛应用,变频器与PLC相结合构成控制系统已经成为自动化领域中的典型代表,为此,该教材精心挑选了变频器与PLC相结合的典型控制案例,详细分析了系统组成、变频器参数设置以及PLC的编程等,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由模仿到创新,循序渐进地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本教材共5章。章介绍变频器的变频原理、构成及控制方式。第2章介绍三菱FR-A540变频器的面板、控制电路端子的分配和功能,重点介绍变频器的几种运行操作模式。第3章对变频器的频率给定、加减速功能、外接端子及控制功能、变频器内置PID控制、程序控制及工频运行切换功能、保护和显示功能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第4章对变频器常用继电器控制电路和PLC控制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程序设计、参数设置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第5章介绍了变频器的选择、安装、布线和抗干扰措施。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在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学生,正在为毕业设计准备课题,选定的是基于PLC的工厂自动化流水线控制系统。手头上已经有不少通用的PLC编程书籍,但总觉得少了点“工业味道”和“真实感”。直到我翻阅了这本《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与调试案例解析》,我才找到那种“对味了”的感觉。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几乎把一个中型自动化项目的生命周期都涵盖进去了。《系统集成》这一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设备选型、现场总线(Profibus和EtherNet/IP)的组网策略,以及不同厂家设备间的兼容性处理,这部分内容是课堂上老师们一笔带过但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的地方。更让我赞叹的是“调试案例解析”,里面记录了十几个真实项目的调试日志,包括项目启动初期因时序错误导致的“死锁”问题,以及最终如何通过优化扫描周期和中断处理来提升系统稳定性的过程。读起来完全不像在看教材,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一步步深入生产车间解决难题。这种将理论与工程实践无缝对接的能力,是很多教科书望尘莫及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很多侧重于硬件层面的技术书籍都有点审美疲劳了,无非是元器件手册的翻版。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前沿》这本书,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仅对IGBT、MOSFET这些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做了极其深入的剖析,而且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应用前沿”的把握。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基于SiC(碳化硅)和GaN(氮化镓)材料的下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在超高频开关、提高功率密度方面的潜力与挑战。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无源谐振变换器拓扑结构优化的章节,作者从理论推导出发,结合了有限元分析(FEA)来模拟开关损耗,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它不再是简单地告诉你“如何用好现有的器件”,而是启发你去思考“未来十年我们将使用什么样的器件,以及如何设计出更高效的电路来驾驭它们”。这本书对于研究生和致力于研发方向的技术人员来说,绝对是提升视野的宝贵资料。
评分我是一名电力系统调度中心的运行人员,日常工作更偏向于宏观的电网稳定和运行优化。最初拿到这本《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防护》时,我担心它会过于侧重于基础的电磁场理论,而与我的实际工作脱节。然而,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立足点非常高,它直面的是特高压直流输电和密集型交流输电走廊中,如何规避和减轻电磁干扰对周边通信、控制系统乃至环境的影响。书中对“地电流分布”和“感应电压”的计算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提供了多种接地网结构(如环形接地、放射状接地)在不同土壤电阻率下的性能对比。最实用的部分在于,它给出了大量的工程实例,比如如何设计屏蔽层以应对雷击产生的瞬态过电压,以及如何优化绝缘子串的清洁度来减少电晕放电的噪声。这本书帮助我从一个只关注“通不通电”的角度,提升到了关注“电能在安全、洁净的环境下高效传输”的层次,是非常有价值的专业参考书。
评分这本新买的《电梯控制与维护实务》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入电梯行业的“小白”量身定做的教材。厚厚的一本,但内容编排得极为清晰,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对电气原理有点发憷的人也能啃下来。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各种常见故障的排查和维修步骤,写得极其详尽和具体,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手册。我记得我前段时间在实习单位遇到一个电梯平层准确性不佳的问题,翻阅了书中的“位置检测系统故障诊断”章节,里面的流程图和注意事项,几乎一步不差地帮我定位了问题所在——原来是编码器信号衰减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深谙一线操作的痛点,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而是聚焦于“如何让设备动起来,并且安全、稳定地运行”。尤其是关于变频调速驱动系统的介绍,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矢量控制,而是循序渐进地讲解了V/F控制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中的参数设置,这点对于初级技术人员来说,太友好了。我打算接下来的时间里,结合书中的例题和附带的实验指导,把各个系统的逻辑关系彻底摸透,感觉手握了一把开启电梯维保大门的“金钥匙”。
评分我一直对智能制造中的“数字孪生”概念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资料都停留在概念炒作层面,或者涉及的软件工具过于小众。直到我看到了《面向制造过程的数字孪生建模与仿真技术》,才感觉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好的桥梁。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清晰地界定了数字孪生在制造领域的三个关键层次:物理实体层、信息模型层和应用服务层。作者没有回避技术难题,而是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点云数据(LiDAR和结构光)进行高精度物理资产的重建,以及如何将这些几何模型与实时的SCADA数据进行绑定。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行为建模”的部分,它讲解了如何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为生产设备(如CNC机床、机械臂)建立能够实时反馈运行状态和预测性能衰退的数学模型。通过书中的仿真案例,我能直观地看到,当调整生产节拍时,数字孪生系统如何提前预警出瓶颈工序和潜在的设备冲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为我深入研究生产线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技术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