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学史
定价:49.00元
作者:叶浩生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61770399
字数:400000
页码:42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心理学史》是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教材,参编人员大多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本书系统介绍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并昼借助于图片和图表的使用,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内容提要
《心理学史》是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教材,参编人员大多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心理学史》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西方心理学“新史”的编写原则,更注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现实的社会心理变迁之间的联系,将心理学史纳入社会发展史的整体范畴,突出了心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其未来从事心理学相关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目录
绪论
节 什么是心理学史
一、心理学史的内涵
二、心理学史的范围
三、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史
一、欣赏历史画卷
二、探知兴替得失
三、形成历史观点
第三节 怎样学习心理学史
一、思考:重构历史的逻辑
二、感受:再现历史的故事
三、应用:领悟历史的智慧
章 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
节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一、西方古代哲学与心理学
二、西方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的科学渊源
一、古代医学和生理学中的心理学思想
二、近物学与心理学
三、近代物理学与心理学
第三节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一、科学心理学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心理学在德国的创立
第二章 冯特与德国的心理学
节 冯特的“新”心理学
一、冯特生平
二、冯特的心理科学观
三、实验内省法
四、冯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五、关于冯特心理学的争论与评价
第二节 与冯特同时代的其他德国心理学家
一、布伦塔诺
二、艾宾浩斯
三、屈尔佩和符兹堡学派
第三章 美国心理学的兴起
节 美国的哲学心理学
一、道德哲学和心灵哲学阶段的心理学(1640—1776)
二、理智哲学阶段的心理学(1776—1886)
三、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1886—1896)
第二节 美国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美国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二、美国心理学的先驱
三、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一、詹姆斯生平
二、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意识流学说
四、自我理论
五、习惯论与本能论
六、记忆理论
七、情绪理论
八、对詹姆斯实用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第四节 构造主义心理学
一、铁钦纳生平
二、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
四、铁钦纳对冯特心理学思想的改造
五、对铁钦纳和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第四章 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节 达尔文的进化论心理学
一、达尔文生活的时代
二、达尔文生平
三、进化论与神创说之争
四、达尔文对进化心理学的研究
五、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向
六、当代进化心理学的复兴
第二节 高尔顿的个体差异心理学
一、高尔顿生平
二、高尔顿的心理学研究
三、高尔顿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比纳的智力测验心理学
一、比纳生平
二、比纳对智力的研究
三、比纳对心理学的贡献
第五章 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节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产生
一、美国机能心理学的理论渊源
二、历史的硝烟: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论战
第二节 芝加哥大学的机能主义
一、杜威
二、安吉尔
三、卡尔
四、对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的简评
第三节 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主义
一、卡特尔
二、武德沃斯
三、桑代克
四、对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的简评
第四节 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一、霍尔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二、闵斯特伯格与工业心理学的发展
三、威特默与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第六章 早期行为主义
节 早期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
三、自然科学背景
四、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华生的生活与工作
一、早年的家庭生活
二、学生时代
三、学术生涯
四、商业生涯
五、晚年生活
第三节 华生的行为主义
一、论心理学的性质与对象
二、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对心理现象的行为主义诠释
第四节 其他的早期行为主义者
一、霍尔特
二、魏斯
三、亨特
四、拉什利
第五节 对早期行为主义的评价
一、早期行为主义的贡献
二、早期行为主义的局限
第七章 行为主义的发展
节 早期行为主义的困境与新行为主义的产生
一、早期行为主义的困境
二、新行为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一、托尔曼的生平
二、目的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托尔曼的贡献与局限
第三节 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
一、赫尔的生平
二、逻辑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赫尔的贡献与局限
第四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一、“心理学界发明家”的多彩人生
二、斯金纳心理学的基本立场
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原理
……
第八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九章 精神分析
第十章 精神分析的发展
第十一章 皮亚杰理论
第十二章 认知心理学
第十三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十四章 中国心理学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叶浩生,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探新》副主编、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中国执委。2001-2009年,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2005-2013年,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报》副主编。主要著作和主编的教材有《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心理学史》《心理学理论精粹》和《心理学通史》等。主要论文有《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等。
文摘
序言
一直以来,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当下遇到的困惑,比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等。然而,这本《心理学史》却让我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模式,让我看到了这些心理学知识是如何一步步被发现、被验证、被体系化的。书中关于发展心理学的章节,让我对儿童如何学习、如何成长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这些理论不仅解释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也为我们理解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我也对书中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介绍感到着迷,那些关于从众、服从、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出与个体时不同的行为,这对于理解社会现象,甚至宏观的社会变迁,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依赖的许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背后是无数先驱者的智慧和努力。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更理解了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知识”背后的艰辛探索。
评分这本书《心理学史》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发展的史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自身心智不断探索的漫长历程。我读到书中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部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强调了人的潜能、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这与之前强调潜意识或行为主义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内部多元而丰富的视角。我也对书中提及的积极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关注的不是疾病和障碍,而是幸福、优势和良好生活,这是一种更加积极和面向未来的研究方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心理学的发展并非线性,而是充满了思想的交锋和视角的转换。每一次理论的革新,都可能是对前人观点的挑战,也可能是在吸收前人精华基础上的升华。这种动态而充满活力的发展过程,让我对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评分这本《心理学史》真的让我脑洞大开,以前总觉得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为什么会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它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思想沉淀和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心灵的初步探索,到近代科学方法引入后的蓬勃发展,再到现代各种流派的百花齐放,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深刻的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早期心理学家的介绍,比如冯特,他的实验室简直是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摇篮,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开创性的实验设计,即使放到现在也让人肃然起敬。还有弗洛伊德,虽然他的理论饱受争议,但其对潜意识的关注无疑是石破天惊的,也为后来的精神分析学派奠定了基础。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叙述,将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有机地串联起来,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心理学是如何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又如何不断自我革新、拓展边界的。每读到一个新的篇章,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人类心灵更广阔、更复杂的图景。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开始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当下的心理学研究,也对人类自身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心理学史》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科学”这个概念本身。我一直以为科学的发展是直线式的、不断累积的过程,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争论甚至反复。例如,精神分析学派曾经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后来又被行为主义挑战,再后来认知心理学又重新崛起,这其中的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方法论的革新。书中对格式塔心理学的介绍也很有意思,那些关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洞察,不仅解释了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也对艺术、设计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相互批判和借鉴的梳理,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进步,往往不是单方面地否定前人,而是在吸收和批判中不断前进。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让我对科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修正和拓展的探索过程。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场思想的盛宴,各种理论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脑海中交织出壮丽的星河。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拿到这本《心理学史》,我以为会是一本相当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历史”和“心理学”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总会让人联想到大量的理论名词和复杂的哲学思辨。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吸引人。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着我穿越时空,去探访那些曾经塑造了我们对心智理解的伟大思想家和开创性实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行为主义的章节印象深刻,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虽然有些极端,但其对环境影响的强调,以及由此发展出的教育和训练方法,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书中也详细介绍了认知革命的兴起,那些试图将心理学研究从“黑箱”转向对思维过程本身的探索,比如信息加工理论,让我看到了心理学是如何逐渐拥抱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精确和可量化。最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未止步于西方心理学的传统叙事,而是也提及了东方哲学思想对人类意识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自我理解的共通性和多样性。这本书就像一本心理学的“编年史”,它不仅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发展又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