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
定价:58.00元
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6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3辑)》(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收录了《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陆深《俨山集》中的《诗微》研究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资治通鉴纲目》及其注释、阐发与御批朱子论子思《中庸》之道统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关于妈祖其人及生辰祭日若干问题的考析边塞环境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格局海洋环境与闽南文学的创作意识传统思想与地域文化对严复早年的影响西学东渐中的“林译小说”基督教对郑振铎新文学观生成的影响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周澍与《台阳百咏》述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无疑是一次智慧的碰撞。它收录的文章,涵盖了国学研究的多个领域,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也有微观的个案分析。我特别感兴趣的一篇是关于古代科技史的。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技术的介绍,而是着重探讨了这些技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传播方式以及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这让我看到,原来古代的科技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整个社会肌理之中。另一篇关于民俗学研究的文章,则展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作者深入田野,收集了大量的鲜活素材,对一些传统节俗的起源、演变和象征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读来既有趣又有启发。集刊的整体水平很高,展现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实力。
评分捧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我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集刊中的许多文章,都带着一种探索未知、挑战传统的勇气。我尤其欣赏那篇关于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作者将这一抽象的概念,联系到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精彩的论证,发人深省。读完之后,我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思辨深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另外,还有一篇关于古代文献学研究的文章,对某个版本的古籍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和辨析,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养,令人肃然起敬。整本集刊不仅学术性强,而且文笔也相当流畅,使得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乐趣和启发。
评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给予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喜欢集刊中那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学术风格。在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论述中,作者对某一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构图、色彩到笔墨技法,都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引用了大量的艺术品图像作为佐证,使得文字的阐释更加生动直观。读这篇文章,我不仅学习到了艺术史的知识,更被其中蕴含的东方审美情趣所打动。另一篇关于戏曲研究的文章,更是将文学与表演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对一出经典剧目的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唱词的韵味到人物的塑造,都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戏剧的深刻理解。整本集刊的文章,都透露出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敬意,读来令人心生温暖。
评分拿到这本《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集刊的编排设计显得十分用心,纸质优良,排版清晰,即使是长篇累牍的论文,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关于古代文学批评的探讨,作者们对经典文本的解读细致入微,旁征博引,不仅梳理了历代学者的观点,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性的新见解。其中一篇关于《文心雕龙》“知人论世”的再审视,将作者的生平际遇与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度的勾连,读来恍然大悟,似乎重新认识了刘勰这位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另外,关于宋词的另一篇文章,对几位词人的婉约与豪放风格的界定,也避免了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词作的语言、意象、情感表达等层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整本集刊的论文选题都紧扣“国学”这一宏大主题,但又不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翻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年代。集刊的文章,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哲学史部分的几篇研究,它们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概念,而是将古人的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动因、演变的脉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一篇对早期道家思想的解读,非常精彩,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老子、庄子,更是在挖掘这些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当下社会同样具有的启示意义。读完之后,我不仅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此外,集刊中还有关于历史文献考证的论文,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展现了研究者对史料的敬畏之心和精湛的治学态度,让人叹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