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子産品工藝(第2版)
定價:19.60元
作者:龍立欽,範澤良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12105413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電子類中等專業學校專業課教材,內容包括電子材料,電子元器件,印製電路闆設計與製作,焊接工藝,電子産品裝配工藝,錶麵組裝技術,電子産品調試工藝等。並利用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機進行裝調實例介紹。
本書突齣理論聯係實際,著重介紹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強調內容實用性、針對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和實際操作能力,內容敘述力求深入淺齣、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內容編排力求簡潔明快、形式新穎、目標明確。
為瞭方便教師教學,本書還配有電子教學參考資料包(包括教學指南、電子教案和習題答案),詳
目錄
章 電子材料
1.1 導電材料
1.1.1 導電材料的特性
1.1.2 高電導材料
1.1.3 高電阻材料
1.1.4 導綫
1.1.5 焊接材料
1.1.6 敷銅闆
1.2 絕緣材料
1.2.1 絕緣材料的特性
1.2.2 有機絕緣材料
1.2.3 無機絕緣材料
1.3 磁性材料
1.3.1 磁性材料的特性
1.3.2 軟磁材料
1.3.3 硬磁材料
本章小結
習題1
第2章 電子元器件
2.1 電阻器
2.1.1 固定電阻器
2.1.2 可變電阻器
2.1.3 敏感電阻器
2.2 電容器
2.2.1 固定電容器
2.2.2 可變電容器
2.3 電感器
2.3.1 電感綫圈
2.3.2 變壓器
2.4 半導體器件
2.4.1 半導體器件的命名方法
2.4.2 半導體二極管
2.4.3 半導體三極管
2.4.4 集成電路
2.5 錶麵組裝元器件
2.5.1 錶麵組裝元器件的特點
2.5.2 無源元件(SMC)
2.5.3 有源器件(SMD)
2.6 其他常用器件
2.6.1 壓電器件
2.6.2 電聲器件
本章小結
習題2
實訓項目:電子元器件的檢測
第3章 印製電路闆設計與製作
3.1 印製電路闆(PCB)設計基礎
3.1.1 印製電路的基本概念
3.1.2 印製焊盤
3.1.3 印製導綫
3.2 印製電路的設計
3.2.1 PCB設計流程
3.2.2 PCB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3.2.3 計算機輔助設計介紹
3.3 印製電路闆的製作工藝
3.3.1 印製電路闆原版底圖的製作
3.3.2 印製電路闆的印製
3.3.3 印製電路闆的蝕刻與加工
3.3.4 印製電路闆質量檢驗
3.4 印製電路闆的手工製作、
3.4.1 塗漆法
3.4.2 貼圖法
3.4.3 刀刻法
3.4.4 感光法
3.4.5 熱轉印法
本章小結
習題3
實訓項目:印製電路闆的手工製作
第4章 焊接技術
4.1 焊接基礎知識
4.1.1 焊接的分類及特點
4.1.2 焊接機理
4.1.3 锡焊的必要條件
4.2 手工焊接技術
4.2.1 焊接工具
4.2.2 手工焊接方法
4.2.3 無锡焊接方法
4.3 自動焊接技術
……
第5章 裝配準備工藝
第6章 電子産品裝配工藝
第7章 錶麵組裝技術(SMT)
第8章 電子産品調試工藝
第9章 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機裝調實例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質量,直接決定瞭其作為一本技術手冊的可用性。我過去買過一些技術書,圖錶模糊不清,箭頭和流程指示混亂,導緻讀者必須反復閱讀旁邊的文字纔能理解一張圖的含義,這在需要快速查閱的現場環境中是緻命的缺陷。我非常看重清晰度,尤其是涉及到多層闆的疊層結構示意圖,以及不同焊接缺陷(如冷焊、锡珠、橋接)的顯微照片。如果這本《電子産品工藝(第2版)》能在這些視覺傳達上做到極緻,那麼它的價值將翻倍。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種連綫清晰、標注準確的截麵圖,最好能配閤一些高倍率的SEM(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來展示晶粒結構或界麵反應。對於工藝參數的錶格,我期待它們是結構化且易於檢索的,比如按材料類型、厚度等級分類。一本好的工藝書,應該允許工程師像查字典一樣快速定位到所需的溫度麯綫、化學品配比或公差範圍。如果這本書的圖文配閤能達到那種“看圖說話”的境界,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便攜式的工藝數據庫,隨時可以擺在工作颱上供人參考和校驗。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那種簡潔而又不失專業感的藍灰色調,立刻就讓人感受到這是一本麵嚮嚴謹技術領域的著作。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閱讀,但光憑這第一眼的觀感,它就成功地將“權威性”和“實用性”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融閤在瞭一起。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微微反光,顯示齣齣版方對內容質量的自信。我特彆留意瞭作者的名字——龍立欽和範澤良,這兩個名字在業內似乎有著一定的分量,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深度和準確性充滿瞭期待。我之前翻閱過一些電子工藝的入門書籍,很多都停留在理論的錶麵,要麼過於淺顯,要麼就是充斥著過時的信息。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那種既能打下堅實理論基礎,又能緊跟當前製造前沿的乾貨。特彆是對於PCB製造、SMT貼裝這些核心環節,我迫切需要一些經過實踐檢驗的、能直接指導生産操作的細節描述。這本書的厚度也讓人感到踏實,這不是一本湊數的教材,而是一部願意花筆墨去細緻闡述復雜流程的工具書。封麵上的那串國際標準書號,此刻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技術堡壘的門牌,讓人忍不住想進去一探究竟,看看裏麵究竟藏著多少關於現代電子産品製造的精髓。這本書的氣質,是那種沉穩、內斂,但一旦翻開就會讓你覺得“找對地方瞭”的類型。
評分我最近在嘗試將一些老舊的模擬電路設計遷移到新的微型化封裝上,遇到的挑戰主要集中在熱管理和信號完整性上。市麵上很多資料都側重於軟件仿真和算法優化,但真正到瞭PCB層麵的物理實現,比如如何閤理布局地綫過孔,不同介電常數材料在特定頻率下的錶現,以及熱應力如何影響焊接點的長期可靠性,這些實戰經驗卻極其缺乏。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它“第2版”的更新力度去的。希望它能用更貼近2020年代工業標準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傳統的電子製造流程。比如,對於先進封裝技術,比如BGA、PoP(Package-on-Package)的應用邊界,書中是否會給齣清晰的工藝窗口參數?我尤其關注書中對無鉛焊料(Lead-Free Solder)在不同迴流麯綫下的微觀結構變化描述。如果能有詳細的失效分析案例,對比新舊工藝的優劣,那就太完美瞭。我對那些停留在教科書上“理想化”的模型已經感到厭倦,我需要的是工程師在實驗室裏打磨齣來的、帶著“血淚教訓”的實戰知識。這本書的裝幀雖然樸素,但這種樸素反而襯托齣內容本身纔是主角的決心,讓人感覺它更像是一本被一綫工程師私藏的參考手冊,而不是麵嚮大眾的普及讀物。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正是我所期待的。
評分說實話,選擇這本書的過程有些麯摺,我原本在幾本國外的經典教材和這本國內的專業著作之間猶豫不決。最終決定入手這本,主要是因為它的“本土化”優勢。畢竟,國內的電子製造供應鏈和工藝標準,尤其是在特定材料和設備兼容性方麵,與國際通用標準總會有一些微妙的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更直接地對接國內主要代工廠和供應商的實際操作規範。比如,在Mask製作的精度控製上,國內企業通常采用的曝光和顯影參數範圍是多少?在進行清洗和去助焊劑的流程設計時,考慮到環保和成本因素,有哪些是優先推薦的工藝路綫?這些“隻有本地人纔清楚的潛規則”,恰恰是國外教材難以提供的寶貴信息。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翻到關於錶麵處理(如OSP、沉金)的那一章,看看它對不同塗層在長期存儲和後續迴流焊接過程中的性能衰減是如何進行量化分析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基於國內特定原材料批次的工藝公差分析圖錶,那對我的工作將是立竿見影的幫助,省去瞭我大量的試錯成本。這種麵嚮實際生産環境的深度聚焦,是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評分我對電子産品可靠性方麵的討論非常感興趣,特彆是如何通過工藝控製來提升MTBF(平均故障間隔時間)。這不僅僅是設計層麵的考量,更是工藝層麵的深度優化。我想知道,在“第2版”中,作者是如何整閤近些年關於濕度敏感元器件(MSL)的最新標準和處理流程的。例如,是否詳細闡述瞭PCB預烘乾的必要條件、時間設定,以及這個環節對後續SMT過程中的空鼓和分層風險的規避效果?此外,對於現代高密度互聯(HDI)技術中的微過孔(Microvia)製作,從鑽孔(激光/機械)到電鍍填孔(PTH/HDI-Via-Filling)的整個鏈條,書中是否提供瞭不同填孔技術(如種子層、全電鍍、銅填充)的優缺點對比和適用場景建議?我期望這本書能超越簡單的“怎麼做”的描述,更深入地探討“為什麼這樣做”背後的物理和化學原理,這樣纔能培養齣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工藝工程師,而不是隻會按部就班的執行者。這本書的重量和厚度,似乎預示著它包含瞭足夠的深度來滿足這種探索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