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ESD防護設計理論、方法與實踐

集成電路ESD防護設計理論、方法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雁等 著
圖書標籤:
  • 集成電路
  • ESD防護
  • 電路設計
  • 可靠性設計
  • 半導體
  • 電子工程
  • 防護設計
  • 理論與實踐
  • 模擬電路
  • 數字電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13888
商品編碼:29592738852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4-07-01
頁數:215
字數:28200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集成電路ESD防護設計理論、方法與實踐
曾用價 88.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4年07月
開本 16
作者 韓雁等
裝幀 平裝
頁數 215
字數 282000
ISBN編碼 9787030413888


內容介紹
隨著集成電路(IC)製造工藝的不斷發展以及芯片復雜度的不斷提升,IC的靜電放電(ESD)防護設計需求日益增長,設計難度也越來越大,傳統的ESD設計技術己不能很好地滿足新型芯片的ESD防護要求。本書係統深入地闡述瞭IC的ESD防護設計原理與技術,內容由淺入深,既涵蓋瞭ESD防護設計初學者需要瞭解的入門知識,也為讀者深入掌握ESD防護設計技能和研究ESD防護機理提供參考。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ESD現象 1
1.2 ESD對芯片的威脅 2
1.3 ESD防護種類 3
1.4 ESD防護研究發展和現狀 5
參考文獻 7
第2章 ESD測試標準和方法 9
2.1 概述 9
2.2 ESD主要模型及其測試方法 9
2.2.1 人體模型 9
2.2.2 機器模型 12
2.2.3 充電器件模型 13
2.2.4 IEO模型 14
2.2.5 人體金屬模型 16
2.3 TLP測試標準和方法 17
參考文獻 20
第3章 ESD防妒原理 22
3.1 ESD的防護和評估 22
3.2 器件級ESD防護方法 24
3.3 電路級ESD防護方法 35
3.4 係統級和闆級衛SD防護方法 41
參考文獻 43
第4章 納米集成電路ESD防護設計和實例分析 44
4.1 概述 44
4.2 納米集成電路ESD可靠性 46
4.3 納米集成電路ESD防護目標 51
4.4 納米集成電路ESD防護方法和實例 54
4.5 納米集成電路ESD防護齣十的版圖優化 64
參考文獻 67
第5章 射頻集成電路ESD防護設計和實例分析 70
5.1 概述 70
5.2 射頻集成電路ESD防護器件的評估方法 74
5.3 射頻ESD防護器件的評估和優化 78
5.3.1 工極管的評估和優化 78
5.3.2 GGNMO蠟件評估 81
5.3.3 SCR器件的評估和優化 82
5.3.4 ESD椿件綜閤性能對比 85
5.4 射頻電路-ESD協同設計 88
5.5 射頻集成電路ESD防護案例 92
參考文獻 95
第6章 高壓功率集成電路ESD防護設計和實例分析 99
6.1 概述 99
6.1.l 高原ESD的防護目標 100
6.1.2 高壓ESD防護方案 101
6.2 高壓BCD工藝ESD自防護設計 102
6.2.1 高壓nLDMOS的自防護設計 103
6.2.2 高壓nLDMOS 的ESD防護特性 104
6.2.3 體擴展技術和版圖布置 106
6.2.4 體擴展技術的ESD特性 107
6.3 高壓BCD工藝ESD外防護設計 109
6.3.1 nLDMOS防護設計 109
6.3.2 LDMOS-SCR防護器件 112
6.3.3 nLDMOS-SCR的ESD防護特性 113
6.3.4 高維持電壓技術 118
參考文獻 122
第7章 CDM及HMM的防護方法和實例分析 125
7.1 CDM的防護方法 125
7.1.1 用於評估CDM的VFTLP方法 126
7.1.2 用於評估CDM的VFTLP_VT方法 127
7.2 CDM的ESD防護實例分析 128
7.3 HMM的ESD防護方法 135
7.4 HMM的ESD防護實例分析 135
參考文獻 140
第8章 ESD防妒器件設計的TCAD工具及其仿真流程 142
8.1 工藝和器件TCAD仿真軟件的發展曆程 142
8.2 工藝和器件仿真的基本流程 143
8.3 TSUPREM-4/MEDICI的仿真示例 146
8.3.1 半導體工藝仿真流程 146
8.3.2 從工藝仿真嚮器件仿真的過渡流程 149
8.3.3 半導體器件仿真流程 151
8.4 ESD防護器件設計要求及其TCAD輔助設計方法 155
8.5 利用瞬態仿真對ESD防護器件綜閤性能的評估 157
8.5.1 TClAD評估基本設置 158
8.5.2 敏捷性評估 158
8.5.3 魯棒位評估 159
8.5.4 有效性評估 161
8.5.5 透明性評估 10
8.5.6 ESD總體評估 163
參考文獻 164
第9章 ESD防妒器件仿真中的關鍵問題 166
9.1 ESD仿真中的物理模型選擇 166
9.2 熱邊界條件的設定 170
9.3 ESD器件仿真中收斂性問題解決方案 172
9.4 模型參數對關鍵性能參數仿真結果的影響 177
9.5 二次擊穿電流的仿真 181
9.5.1 現有方法的局限性 181
9.5.2 單脈衝TLP波形瞬態仿真方法介紹 182
9.5.3 多脈衝TLP波形仿真介紹 183
參考文獻 187

在綫試讀
第1章 緒論
  1.1 ESD現象
  靜電放電(Electro Static Discharge,ESD)是指兩種帶不同電荷的物體相互靠近時,兩者之間的絕緣介質被電場擊穿形成導電通路,使得電荷發生轉移中和,或者帶不同電荷的物體直接接觸使電荷轉移中和。在這兩種情形中,發生ESD的前提是物體帶靜電。物體起電的類型有多種,主要包括國體起電、粉體起電、液體起電、氣體起電、人體起電。固體起電主要包括破裂起電、感應起電、壓電起電、熱電起電、剝離起電、噴電起電、吸附起電等;粉體起電主要是指在粉體運輸過程中,粉體粒子和管道內壁發生碰撞和摩擦,從而帶上電荷;液體起電主要是指液體中的帶電粒子形成的邊界層由於力學作用而分離,從而導緻靜電起電,單純的氣體一般情況下不會起電,氣體起電主要是指氣體中懸浮的固體或液體微粒在與管道摩擦或相互摩擦時起電,閃電的電荷就是氣流在雷雨雲中由於水分子的摩擦和分解産生的;人體也能起電,主要是因為人體本身是靜電導體,而鞋襪通常是由靜電絕緣材料製成的,所以人體起電後的電荷會暫時存儲。
  形成ESD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電場感應。當帶電物體靠近與地絕緣的導體時,就會在導體錶麵感應齣極性相反的電銜。導體的整體仍保持電中性,因而不同區域就會帶上不同的電荷。盡管導體整體還保持電中性,但如果能形成一條導通路徑,那麼也會發生電荷的轉移。一個帶正電荷物體靠近一個導體,形成到地的導電通路後電荷轉移如圖1.1所示。
  圖1.1電場感應引起的電荷轉移示意圖
  在人類的發展曆程中,各種不同類型的靜電放電時刻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早在原始社會便有因閃電而引起森林大火迫使人類不斷遷徙的情況;現代化工業崛起後,ESD現象與人們生活的交集日益變太,由ESD引起的事故屢見不鮮。迄今為止,世界上有數十顆衛星因ESD而發生故障,阿波羅1號載人宇宙飛船在一次發射演習中,航天棒因ESD引發瞭起火和爆炸,3名字航員喪生,1969年,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荷蘭、挪威、英國有3艘20力A噸級的油輪因為ESD而相繼發生爆炸。
  雖然以上情況都是一些極端的現象,但在日常生活中,ESD的例子也是隨處可見。例如,接觸金屬門把手時的輕微麻痹感,或者脫毛衣時的小電火花。人體一般會帶上幾韆伏的靜電壓,但由於人體對靜電壓不敏感,所以一般不會察覺。然而,ESD卻給集成電路行業造成瞭極大的損失。錶1.1列舉瞭在不同的濕度下,一些常見的産生靜電的活動和相應的靜電電壓,也給齣瞭0.18um 1.8V CMOS工藝下MOS管柵氧的厚度、靜態擊穿電壓以及瞬態擊穿電壓。對比一下常見的靜電電壓和器件柵氧的擊穿電壓可以發現,兩者有幾個數量級的差距,這很好地說明瞭集成電路産品在沒有進行適當的ESD防護設計的情況下,一些常見行為(如手觸碰芯片)就會使芯片失效。由此可見,集成電路産品ESD防護的重要性。
  錶1.1常見的靜電電壓
  人體可以感知的靜電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3500V左右0.18um 1.8V CMOS的柵氧厚度為5-7A,靜態擊穿電壓為3-4V,瞬態擊穿電壓為5-7V。
  1.2 ESD對芯片的威脅
  在集成電路芯片的製造、運輸、使用過程中,芯片的外部環境或者內部結構會積纍一定量的電荷。當這些芯片的引腳與地形成通路時,積纍的電荷就會發生轉移,瞬間通過集成電路內部的峰值電流可以達到數安培,這個瞬態大電流值足以將芯片燒毀[2-3]。研究調查錶明,電應力和ESD問題是引起集成電路産品失效的*主要原因。圖1.2所示為集成電路産品失效機理的分析,可以發現約有58%的電子元件失效是由電應力和ESD引起的[4]。據相關統計,在微電子領域因ESD造成的危害損失每年高達約100億美元氣美國的RyneC.A11en研究錶明,在ESD防護中每投入1美元,其迴報達到95美元,即迴報率為95:1間。這些數據充分說明瞭采取ESD防護措施的必要性,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産品的可靠性。
  圖1.2集成電路産品失效原因比例
  正因為ESD對集成電路造成的威脅十分嚴重,所以ESD物理機製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國內外各大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和代工廠都把ESD問題提到瞭戰略高度。然而,ESD在不同工藝下的不可移植性和仿真的不準確性使得ESD防護設計變得越來越艱難。
  1.3 ESD防護種類
  要減少甚至消除ESD對微電子領域的危害,首先要對相關機理有深入的瞭解。ESD引起的失效模式可分為3種:①硬失效,物質損傷或毀壞;②軟失效,邏輯功能的臨時改變;③潛在失效,時間依賴性失效。目前,潛在失效仍然是*具爭議的一種ESD損傷類型。對於潛在失效存在兩種觀點:一些學者認為雖然潛在失效是可能的,但隻有非常低的發生概率,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ESD引起半導體器件損傷使器件立即失效的概率約為10%,因而約90%的器件存在潛在失效的可能。
  引起這些失效的因素可分為熱失效和電失效。熱失效是指ESD事件發生時,局部産生幾安培到兒十安培的大電流,雖然持續的時間為幾納秒到幾百納秒,但産生的大量熱量會使局部的金屬互連綫熔化或使芯片齣現熱斑,從而引起二次擊穿。電失效是指施加在柵氧化層上的電壓形成的電場強度大於其介電強度,導緻介質擊穿或錶麵擊穿。
  針對上述ESD損傷機理.ESD防護可以從3個不同的層麵進行:①從源頭上防止靜電的産生,減少甚至消除靜電的纍積;②片外ESD防護,即利用外圍器件來保護芯片,使其免受ESD傷害;③片上ESD防護,即將ESD防護電路集成到芯片上,提高芯片自身的防護能力。
  對於第*個層麵,有以下幾種常用的實現方式;控製靜電荷的産生與積纍,防止危險靜電源的形成;使用靜電感度低的物質,降低具體場所由於靜電造成的危害程度;采用綜閤防護技術,防止ESD能量耦閤。具體的防護措施如下。
  (1)通過防靜電工作服、手腕帶、導電鞋和地墊等實現良好的人體接地,將人體産生的靜電及時導齣,防止靜電纍積。
  (2)在絕緣材料錶麵增加親水性高的化學塗層,使靜電電荷平均分布並能夠及時導齣。
  (3)增加環境得度,使物體上的靜電通過空氣逐漸導齣,減少靜電纍積。濕度越高,物體上的靜電泄漏越快,當相對濕度大於65%時,很難形成靜電危害源。
  (4)在芯片的存儲和運輸過程中,將其放進屏蔽容器內,防止外靜電場的影響,同時保證芯片在容器內活動時不會産生靜電。
  (5)使用離子産生播中和異性離子、斥走同性離子。
  對於第二個層麵,可以用陶瓷電容、齊納二極管、肖特基二極管、多層變阻器(Multi-Layer Varistor,MLV)和瞬態電壓抑製器(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er,TVS)等外圍器件來保護芯片免受ESD傷害。MLV是一種基於ZnO的壓敏陶瓷材料,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壓敏電阻的非綫性特性,當過電壓齣現在壓敏電阻的兩極時,壓敏電阻可以將電壓鉗位到一個相對固定的電壓值,從而實現對後級電路的保護。MLV在眾多領域得到瞭廣泛應用,如於機、機頂盒、復印機的片外ESD保護。TVS通常並聯於被保護電路,當瞬態電壓超過電路的正常工作電壓時,二極管發生雪崩擊穿,為瞬態電流提供通路,使內部電路免遭超額電壓的擊穿或超額電流的過熱燒毀。
  第三個層麵中的片上ESD防護是*為重要的,因為上述這些方法且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並不能從本質上提高集成電路産品的ESD防護能力。特彆是第*個層麵隻能用於芯片的製造、保存和運輸過程中,不能用於終端産品。很難想象在使用計算機、手機等電子産品時穿戴防靜電工作服、手腕帶、導鞋會是怎樣每個場景。因此加強芯片本身對ESD的防護能力,即提高集成電路産品的片上防護能力勢在必行。片上ESD防護利用集成在芯片內部的ESD防護單元實現,當ESD事件發生時,它能夠保護內部電路免遭燒毀。與片外ESD防護相比,片上ESD防護的優點
《精密電子係統可靠性工程導論》 前言 在當今飛速發展的電子技術浪潮中,電子産品的性能和集成度不斷攀升,然而,與之伴隨的是對係統可靠性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從微觀的半導體器件到宏觀的復雜電子係統,任何一個環節的失效都可能導緻嚴重的後果,影響産品的使用壽命、功能正常性,甚至對人身安全和財産造成威脅。因此,深入理解並掌握電子係統可靠性工程的理論、方法與實踐,對於確保現代電子産品的市場競爭力、用戶滿意度以及社會效益至關重要。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全麵且深入的電子係統可靠性工程導論。我們不聚焦於特定類型器件的防護,而是將視野拓展至整個電子係統的生命周期,從設計之初的理念孕育,到器件的選用與集成,再到製造過程的質量控製,直至係統運行維護和報廢處理的全過程。我們將探討如何從根本上構建高可靠性的電子係統,如何規避潛在的失效風險,以及在發生失效時如何有效地進行分析與改進。 本書的內容編排緊密圍繞電子係統可靠性工程的核心要素展開,力求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之間取得平衡。我們期望讀者在閱讀完本書後,能夠建立起一套係統性的可靠性思維框架,掌握分析和解決復雜可靠性問題的基本工具和方法,並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應用於實際的電子係統設計、製造和管理工作中,從而顯著提升電子産品的整體可靠性水平。 第一章:電子係統可靠性工程概述 本章將為讀者構建電子係統可靠性工程的宏觀認知。我們將首先定義“可靠性”的概念,明確其在不同應用領域的重要性,例如航空航天、醫療器械、汽車電子、消費電子以及工業自動化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探討可靠性工程在電子産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角色和價值,以及它與質量管理、風險管理等相關工程學科之間的聯係與區彆。 我們將介紹可靠性工程的基本目標,包括提高産品的可用性、延長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確保安全性等。同時,本章也將概述可靠性工程的曆史發展脈絡,以及當前在技術變革和市場需求驅動下,電子係統可靠性工程所麵臨的新挑戰和發展趨勢。最後,我們將簡要介紹本書後續章節將要深入探討的主要內容,為讀者梳理學習脈絡。 第二章:可靠性基礎理論與模型 本章將深入講解電子係統可靠性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數學模型。我們將從概率論和統計學的基礎知識齣發,介紹可靠性的基本參數,如失效率(Failure Rate)、平均無故障時間(MTTF/MTBF)、平均修復時間(MTTR)以及可用度(Availability)等,並詳細闡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我們將重點介紹幾種常用的可靠性分布模型,包括指數分布、威布爾分布、伽馬分布等,分析它們各自的適用場景和參數解釋。讀者將學習如何根據實際數據選擇閤適的分布模型,並利用這些模型來預測産品的可靠性性能。 此外,本章還將引入可靠性係統結構的概念,例如串聯係統、並聯係統和混閤係統,以及它們各自的可靠性計算方法。我們將探討如何分析復雜係統的失效模式和影響,以及如何通過係統結構設計來提高整體可靠性。 第三章:電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分析與預測 電子元器件是構成電子係統的基本單元,其可靠性直接影響著整個係統的性能。本章將聚焦於電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分析與預測。我們將首先分析不同類型電子元器件(如半導體器件、無源元件、連接器等)的常見失效機理,包括電氣應力、熱應力、機械應力、環境因素以及製造缺陷等。 本章將介紹多種元器件可靠性預測的方法。我們將講解基於組件的可靠性預測(Component-Based Reliability Prediction)方法,例如Telcordia(貝爾核)和MIL-HDBK-217等標準中的預測模型,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模型估算元器件的失效率。同時,我們將介紹基於測試數據的可靠性評估方法,包括加速壽命試驗(Accelerated Life Testing, ALT)的設計、實施與數據分析。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環境因素對元器件可靠性的影響,如溫度、濕度、振動、衝擊以及電磁乾擾等。我們將介紹如何進行環境應力篩選(Environmental Stress Screening, ESS)和加速退化試驗(Accelerated Degradation Testing, ADT),以提前發現和消除潛在的早期失效。 第四章:電子係統設計中的可靠性考慮 可靠性工程的理念必須融入到電子係統的設計過程中。本章將探討在電子係統設計早期如何充分考慮可靠性因素,從而構建齣內在可靠性高的係統。我們將介紹不同層麵的設計策略,包括: 器件選擇與規格: 如何根據係統需求和應用環境選擇可靠性等級閤適的電子元器件,以及如何正確解讀元器件的可靠性數據手冊。 電路設計魯棒性: 如何設計能夠容忍一定程度元器件參數漂移、噪聲乾擾和電源波動等不確定性的電路,例如采用冗餘設計、容錯設計、差分信號傳輸等。 熱管理設計: 分析元器件和係統整體的熱設計對可靠性的影響,介紹散熱設計原則、熱建模與仿真方法,以及如何避免熱點問題。 信號完整性與電源完整性: 闡述信號完整性(SI)和電源完整性(PI)問題對係統可靠性的潛在威脅,以及在PCB布局布綫、電源濾波等方麵的設計技巧。 環境適應性設計: 考慮係統在各種惡劣環境下的工作能力,例如抗振動、抗衝擊、耐高低溫、防潮濕、防腐蝕等設計要求。 電磁兼容性(EMC)設計: 介紹如何通過閤理的布局、屏蔽、濾波等手段,減少係統內部的電磁乾擾,並提高其抗外部電磁乾擾的能力,從而保障係統穩定運行。 第五章:電子係統製造過程的可靠性保障 電子係統的製造過程是決定其最終可靠性的關鍵環節。本章將深入探討在製造過程中如何實施有效的可靠性保障措施。我們將重點介紹: 製造工藝流程控製: 分析不同製造環節(如PCB製造、元器件焊接、組裝、清洗等)對可靠性的影響,並提齣相應的工藝控製要點和質量標準。 焊接可靠性: 詳細闡述焊接工藝(如波峰焊、迴流焊、手工焊)對連接可靠性的影響,介紹常見焊接缺陷(如虛焊、冷焊、橋接)的成因與預防,以及無鉛焊料的應用與可靠性挑戰。 元器件貼裝與安裝: 探討SMT貼裝過程中可能齣現的良率問題,如元器件錯位、立碑、锡球等,以及相應的糾正和預防措施。 清潔與封裝: 分析製造過程中殘留物的清潔對可靠性的重要性,以及閤適的封裝材料和工藝選擇。 早期失效篩選(ETM): 詳細介紹環境應力篩選(ESS)、加速壽命試驗(ALT)等篩選技術在製造環節的應用,以及其目的、方法和效果評估。 統計過程控製(SPC): 介紹如何運用SPC工具,實時監控和控製製造過程中的關鍵參數,及時發現和糾正偏差,確保産品的一緻性和可靠性。 第六章:電子係統可靠性測試與驗證 本章將聚焦於電子係統可靠性測試與驗證的方法和技術。我們將詳細介紹各種可靠性測試的類型、目的和實施流程,包括: 環境測試: 高低溫循環試驗、濕熱試驗、鹽霧試驗、振動試驗、衝擊試驗、低氣壓試驗等,以及它們在模擬真實工作環境下的應用。 壽命試驗: 加速壽命試驗(ALT)的設計原則、試驗方案製定、數據收集與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從中推斷産品的預期壽命。 性能穩定性測試: 在不同工況和環境條件下,對係統的各項性能指標進行長期跟蹤和穩定性評估。 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 深入講解FMEA的方法論,如何係統地識彆潛在的失效模式,評估其發生概率和影響程度,並提齣改進措施。 故障樹分析(FTA): 介紹FTA的原理和應用,如何從係統頂層失效齣發,構建邏輯樹,分析導緻失效的所有基本事件。 可靠性增長試驗: 探討在産品開發後期,通過持續的測試、故障分析和改進,不斷提高産品可靠性的過程。 可維護性設計與測試: 考慮係統在齣現故障後的可修復性,介紹可維護性設計原則和相應的測試方法。 第七章:電子係統可靠性數據管理與分析 有效的可靠性數據管理是持續改進可靠性的基礎。本章將探討如何建立完善的可靠性數據收集、存儲、分析和利用體係。 我們將介紹不同來源的可靠性數據,包括: 設計階段數據: 元器件手冊、設計仿真結果、DFMEA/FTA報告等。 製造階段數據: 生産過程中的測試數據、篩選數據、良率統計等。 現場運行數據: 用戶反饋、故障報告、維修記錄、現場測試數據等。 本章將講解如何對收集到的可靠性數據進行清洗、分類和存儲,並介紹常用的數據分析工具和統計方法,例如失效率計算、失效模式分布分析、壽命分布擬閤等。 此外,我們將重點介紹如何利用可靠性數據進行: 可靠性性能評估與預測: 基於實際數據,對産品的可靠性進行更精確的評估和預測。 失效模式分析與根本原因查找: 通過數據挖掘,識彆高發失效模式,並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 設計與製造改進: 將可靠性數據分析結果反饋到設計和製造流程,指導産品改進和工藝優化。 可靠性基綫建立: 建立産品在不同階段的可靠性基綫,用於後續的産品改進和評估。 第八章:可靠性管理與組織 可靠性工程的成功實施離不開有效的管理與組織。本章將探討在企業內部如何建立健全的可靠性管理體係。 我們將介紹可靠性管理的組織結構與職責劃分,以及如何組建專業的可靠性工程團隊。本章還將探討可靠性目標的設定、計劃的製定與執行,以及如何將其納入到項目管理流程中。 此外,我們還將討論可靠性培訓與意識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質量文化建設,將可靠性思維滲透到企業的各個層麵。最後,本章將介紹可靠性相關的國際標準與行業規範,以及它們在推動電子係統可靠性發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新興技術與可靠性挑戰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技術和應用場景不斷湧現,也帶來瞭新的可靠性挑戰。本章將探討一些新興技術在可靠性方麵所麵臨的問題與對策,例如: 微電子與納米電子: 隨著器件尺寸的縮小,量子效應、錶麵效應等對可靠性的影響日益顯著。 先進封裝技術: 3D封裝、扇齣封裝等復雜的封裝結構帶來瞭新的互連可靠性挑戰。 物聯網(IoT)設備: 廣泛部署的IoT設備通常麵臨環境嚴酷、供電受限、遠程維護睏難等問題,對可靠性提齣瞭更高要求。 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ML): AI/ML在可靠性預測、故障診斷、壽命評估等方麵展現齣巨大潛力,但其自身的可靠性問題也亟待解決。 高功率器件與係統: 寬禁帶半導體器件(如SiC、GaN)在高功率應用中帶來熱管理、電應力等方麵的挑戰。 極端環境應用: 航天、深海、核能等極端環境對電子係統的可靠性提齣瞭嚴苛的要求。 我們將分析這些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潛在失效模式,並介紹相應的可靠性分析與設計方法。 第十章:結論與展望 本章將對全書內容進行總結迴顧,重申電子係統可靠性工程的重要性。我們將概括本書提齣的主要理論、方法與實踐,並強調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 最後,我們將對電子係統可靠性工程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探討新技術、新應用將如何塑造可靠性工程的下一個階段,以及研究人員和工程師應如何迎接這些挑戰,不斷推動電子係統嚮更高可靠性邁進。 結語 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力求內容翔實、邏輯清晰、理論聯係實際,希望能為廣大電子工程師、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本有價值的參考書。通過對電子係統可靠性工程的深入學習與實踐,我們相信讀者一定能夠設計、製造齣更加穩定、可靠、安全、高效的電子産品,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雖然聽起來相當專業,專注於集成電路的靜電放電(ESD)防護,但作為一名在電子設計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更關心的是它能否提供實用的、能夠直接應用於項目中的知識。坦率地說,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在理論深度上做得很紮實,但對於現代SoC設計流程中常見的復雜IP集成和先進工藝節點的挑戰,似乎著墨不多。例如,在講解經典的鉗位結構和二極管保護環時,書中詳盡地分析瞭各種模型的物理機理,這對理解ESD事件的本質非常有幫助。然而,當我試圖在最新的FD-SOI或FinFET工藝上尋找具體的版圖約束和設計規則時,發現這部分內容相對抽象,缺乏具體的設計案例或Checklist。特彆是對於片上ESD設計與整個係統級EMC/EMI之間的耦閤問題,書中更多是從器件層麵展開,對於係統級設計人員來說,如何通過前端設計來規避後端失效的指導性意見稍顯不足。整體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麵嚮IC設計入門或專注於底層物理機理研究的參考書,對於追求快速解決實際生産問題的工程師而言,可能還需要搭配其他更側重於工藝庫和設計方法學的資料。

評分

我是在一個快速迭代的消費電子産品團隊工作,對設計周期的效率要求極高,所以任何參考資料都必須是高效且能快速落地的。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是,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但“信息”的有效性卻需要仔細甄彆。它花瞭大量篇幅在闡述各種模型參數的推導和數學推演上,雖然嚴謹,但對於我們這種需要在幾天內完成初步設計評審的團隊來說,時間成本太高瞭。我更青睞於那種可以直接套用、並能迅速評估風險的“規則集”或者“經驗公式”。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深奧的學術專著,它要求讀者對半導體物理有極高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完全吸收其精髓。對於一名工程實踐者,我們更需要的是如何根據已知的工藝參數和輸入接口特性,快速選擇最優的保護拓撲結構,並預估其對信號完整性和功耗的影響。這本書在這些關鍵的“工程決策”環節,提供的直接工具和方法論相對稀缺,顯得有些“紙上談兵”。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給人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內容組織也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它係統性地梳理瞭ESD防護領域的基礎理論框架,這一點值得肯定。然而,從現代IC設計“係統級”和“IP復用”的視角來看,這本書的局限性也比較明顯。它似乎更傾嚮於在獨立芯片或相對簡單的模擬/混閤信號模塊層麵進行探討。在如今流行的異構集成、Chiplet架構中,ESD路徑的復雜性呈幾何級數增長,涉及到跨模塊的電勢均衡、不同ESD等級IP之間的隔離等問題。這本書對於如何管理這些復雜的接口電平差異,以及如何在高級封裝技術(如2.5D/3D集成)中實現有效的ESD協同防護,幾乎沒有涉及。它更像是一個“單元級”保護的寶典,而非一個“係統級”魯棒性設計的指南。因此,對於專注於前沿封裝和係統集成方麵工作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的適用性會大打摺扣,需要補充大量關於係統級互聯和電磁兼容的知識纔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評分

作為一名負責産品可靠性驗證的測試工程師,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更好地理解設計階段是如何“埋下”這些潛在風險的,從而能製定更具針對性的HBM(高加速壽命測試)和快速觸發測試方案。這本書在描述ESD事件的波形特徵、標準測試流程(如IEC 61000-4-2)的物理意義方麵做得不錯,這對於我理解為何特定測試條件下會發生失效有很大幫助。但是,當我嘗試從中尋找“如何設計一個能夠穩定通過特定行業高標準測試的設計指南”時,便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書中對工藝角的敏感性、製造工藝漂移對ESD閾值的影響等實際生産中影響巨大的因素,討論得不夠深入。例如,對於在晶圓測試(wafer probing)階段和封裝測試階段ESD錶現不一緻的問題,這本書沒有提供一個清晰的歸因框架或解決路徑。它側重於“是什麼”,而在“怎麼辦”的實踐層麵,尤其是跨工藝、跨平颱的兼容性方麵,指導性略顯不足,更像是教科書性質的理論闡述。

評分

我最近剛完成一個高密度存儲器的項目,對ESD防護的苛刻要求讓我對市麵上的相關書籍進行瞭廣泛的調研。這本書以其“理論、方法與實踐”的命名吸引瞭我,我期望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兵一樣,傳授那些在Datasheet和標準文檔裏找不到的“潛規則”。然而,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結構略顯陳舊。它的優勢在於對傳統CMOS工藝下ESD保護器件的剖析極其細緻,對於理解pn結、雪崩擊穿的特性有極大的裨益。但現代的ESD防護不再是單純依靠幾個大電阻和保護環就能解決的,涉及大量的低電容、高速度要求的信號綫保護,以及如何處理復雜的I/O域。這本書在講解這些前沿課題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內容更像是對上世紀末經典文獻的係統性梳理,而非對當前行業熱點(如自適應偏置、低功耗設計下的ESD魯棒性)的深入探討。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如何使用TCAD仿真工具驗證設計、以及如何量化ESD防護效果的實際案例分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原理圖層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