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
定价:37.00元
作者:唐震洲,施晓秋,刘军 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40370522
字数:
页码:3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以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所需的无线与移动网络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系统而又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无线通信理论;第二部分按照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的顺序,依次介绍各种典型的无线网络以及移动网络与移动IP技术。《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除适用于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外,还适用于其他计算机类及电子信息类专业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是浙江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网络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无线网络的物理层、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Ad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状网、移动lP技术等。《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以无线与移动网络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内容系统,结构合理,实用性强。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既可作为高等学校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相关课程教材,也可供网络工程从业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什么是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 无线网络的发展
1.2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0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1.3 无线网络的组网模式
1.3.1 Infrastructure模式
1.3.2 Ad Hoc模式
1.4 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1 恶劣的信道特性
1.4.2 无线信道的干扰
1.4.3 电源管理
1.4.4 无线网络的安全
1.5 本书的结构
1.5.1 无线通信理论部分
1.5.2 典型的无线与移动网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无线传输媒体
2.1.2 短波通信
2.1.3 微波通信
2.1.4 红外线
2.2 无线传播模型
2. 2.1 无线传播机制
2.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2.3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2.4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
2.3 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传播
2. 3.1 多径传播与多径衰落
2. 3.2 多普勒频谱扩展
2.3.3 快衰落与慢衰落
2. 3.4 分集接收技术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2.4.2 基带脉冲调制和超宽带脉冲传输
2.5 频带传输
2. 5.1 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
2.5.2 多进制调制原理
2.5.3 高斯滤波小频移键控
2. 5.4 正交调幅
2.5.5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6 扩频技术
2.6.1 扩频的概念
2.6.2 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2.6.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6.4 跳频扩频技术
2.6.5 跳时扩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3.1 无线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
3.1.1 非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
3.1.2 基于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3.2 差错控制
3. 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工作原理
3.2.2 常用的检错码
3.2.3 常用的纠错码
3.2.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
4.1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 5标准概述
4.1.1 无线个域网概述
4.1.2 IEEE 802. 15标准概述
4.2 蓝牙技术概述
4.2.1 蓝牙的特点
4.2.2 蓝牙规范的演进
4.2.3 蓝牙协议栈
4.2.4 相关术语
4.3 蓝牙的基带协议规范
4.3.1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物理链路
4.3.2 蓝牙基带协议的分组类型及结构
4.3.3 蓝牙微微网的建立过程
4.3.4 蓝牙基带协议的纠错机制
4.3.5 蓝牙音频
4.4 蓝牙的链路管理协议
4.4.1 链路管理协议概述
4.4.2 LMP-PDU和过程规则
4.5 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
4.5.1 L2CAP功能
4.5.2 L2CAP信道
4.5.3 L2CAP的数据分组格式
4.5.4 L2CAP信令
4.6 服务发现协议
4.6.1 服务发现协议的工作模型
4.6.2 服务记录
4.6.3 服务类
4.6.4 服务搜索和浏览服务
4.7 蓝牙应用的实现举例——蓝牙耳机
4.7.1 蓝牙耳机应用的协议栈模型
4.7.2 蓝牙耳机应用的链路建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1 无线局域网概述
5.1.1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1.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1.3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织
5.2 IEEE 802.1 1协议簇
5.2.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5.2.2 IEEE 802. 11物理层
5.2.3 IEEE 802. 11 MAC子层
5.3 无线局域网组网
5.3.1 无线局域网设备
5.3.2 无线局域网逻辑架构
5.3.3 基本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
5.4 无线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5.4.1 需求分析
5.4.2 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Ad Hoc网络
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1章 无线网状网
2章 移动lP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什么是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 无线网络的发展
1.2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0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1.3 无线网络的组网模式
1.3.1 Infrastructure模式
1.3.2 Ad Hoc模式
1.4 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1 恶劣的信道特性
1.4.2 无线信道的干扰
1.4.3 电源管理
1.4.4 无线网络的安全
1.5 本书的结构
1.5.1 无线通信理论部分
1.5.2 典型的无线与移动网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无线传输媒体
2.1.2 短波通信
2.1.3 微波通信
2.1.4 红外线
2.2 无线传播模型
2. 2.1 无线传播机制
2.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2.3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2.4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
2.3 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传播
2. 3.1 多径传播与多径衰落
2. 3.2 多普勒频谱扩展
2.3.3 快衰落与慢衰落
2. 3.4 分集接收技术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2.4.2 基带脉冲调制和超宽带脉冲传输
2.5 频带传输
2. 5.1 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
2.5.2 多进制调制原理
2.5.3 高斯滤波小频移键控
2. 5.4 正交调幅
2.5.5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6 扩频技术
2.6.1 扩频的概念
2.6.2 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2.6.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6.4 跳频扩频技术
2.6.5 跳时扩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3.1 无线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
3.1.1 非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
3.1.2 基于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3.2 差错控制
3. 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工作原理
3.2.2 常用的检错码
3.2.3 常用的纠错码
3.2.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
4.1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 5标准概述
4.1.1 无线个域网概述
4.1.2 IEEE 802. 15标准概述
4.2 蓝牙技术概述
4.2.1 蓝牙的特点
4.2.2 蓝牙规范的演进
4.2.3 蓝牙协议栈
4.2.4 相关术语
4.3 蓝牙的基带协议规范
4.3.1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物理链路
4.3.2 蓝牙基带协议的分组类型及结构
4.3.3 蓝牙微微网的建立过程
4.3.4 蓝牙基带协议的纠错机制
4.3.5 蓝牙音频
4.4 蓝牙的链路管理协议
4.4.1 链路管理协议概述
4.4.2 LMP-PDU和过程规则
4.5 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
4.5.1 L2CAP功能
4.5.2 L2CAP信道
4.5.3 L2CAP的数据分组格式
4.5.4 L2CAP信令
4.6 服务发现协议
4.6.1 服务发现协议的工作模型
4.6.2 服务记录
4.6.3 服务类
4.6.4 服务搜索和浏览服务
4.7 蓝牙应用的实现举例——蓝牙耳机
4.7.1 蓝牙耳机应用的协议栈模型
4.7.2 蓝牙耳机应用的链路建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1 无线局域网概述
5.1.1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1.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1.3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织
5.2 IEEE 802.1 1协议簇
5.2.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5.2.2 IEEE 802. 11物理层
5.2.3 IEEE 802. 11 MAC子层
5.3 无线局域网组网
5.3.1 无线局域网设备
5.3.2 无线局域网逻辑架构
5.3.3 基本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
5.4 无线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5.4.1 需求分析
5.4.2 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Ad Hoc网络
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1章 无线网状网
2章 移动lP技术
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下一代通信技术”的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从最基础的蜂窝网络演进,比如2G、3G、4G的原理和技术细节,到前沿的5G和未来6G的设想,都有详尽的阐述。作者在讲解时,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关键的技术点,比如OFDM、MIMO、波束赋形等等,并且用清晰的图示和数学模型来辅助理解,这对于我这种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更吸引我的是,书中对通信系统中的各种挑战,如频谱效率、功耗、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网络拥塞问题时,书中不仅解释了拥塞产生的根源,还详细介绍了如QoS(服务质量)保障、流量整形、拥塞控制算法等多种策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部分,它展示了如何通过软件来重塑通信网络的架构,使得网络的灵活性、可编程性和部署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前沿概念的引入,让我看到了未来通信网络的巨大潜力。 此外,这本书在介绍无线通信的物理层技术时,也做到了细致入微。从信号的产生、传输,到接收、解调,每一步都讲解得很透彻。像是信道编码、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接入方式(FDMA, TDMA, CDMA, OFDMA)的原理,书中的讲解都非常到位,配以丰富的图表,能够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书中还涉及了多种天线技术,比如智能天线、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显著提升无线通信的性能,这对我理解当前无线通信的优势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在探讨未来通信趋势时,也非常有见地。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物联网(IoT)和车联网(V2X)通信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支持海量连接、低功耗以及低时延通信的关键技术,例如NB-IoT、LoRa等,以及在车联网场景下,如何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保障行车安全和交通效率。书中还展望了未来网络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融合下的发展方向,比如如何利用AI进行网络优化和资源调度,以及边缘计算如何降低数据处理的时延,为实时应用提供支撑。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的引导。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能从宏观到微观,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然后逐步深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论述,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思考了其潜在的风险以及如何应对。对于任何对通信技术发展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它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评分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书,这本书的实践性和指导性真的非常强。它并没有像许多理论书籍那样,只是枯燥地讲解概念,而是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从最基础的微控制器架构,到各种外围接口(如UART, SPI, I2C)的使用,再到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原理和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类型微控制器的对比分析,以及如何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芯片,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 书中对于嵌入式软件开发的流程,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调试测试等各个环节。作者不仅讲解了如何编写高效、可靠的代码,还介绍了各种实用的开发工具和调试技巧,比如使用JTAG/SWD进行硬件调试,以及如何利用逻辑分析仪和示波器来排查问题。这些实操性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感觉自己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此外,这本书在讲解嵌入式通信协议时,也非常有深度。比如,它详细介绍了CAN总线、Ethernet等工业通信协议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这些协议。对于物联网(IoT)的应用,书中还专门讲解了MQTT、CoAP等轻量级通信协议,以及如何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上实现高效的物联网通信。这些内容,让我对如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进行通信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还涵盖了许多关于嵌入式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内容。例如,如何进行电源管理,如何处理异常中断,以及如何设计容错机制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安全,书中也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讨论,包括如何防止常见的攻击,以及如何进行安全加固。这些内容,对于开发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的嵌入式系统来说,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指南。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书中大量的代码示例和项目实践,让我能够边学边练,快速掌握嵌入式开发的核心技能。对于任何想要进入嵌入式开发领域,或者希望提升自身嵌入式开发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值得推荐。
评分最近拜读了一本关于“量子计算基础”的书,这本书的内容确实是颠覆了我对计算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介绍了量子力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叠加态、纠缠态,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量子计算中得到应用。书中对量子比特(qubit)的性质,以及如何实现量子比特的操作(量子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量子计算的底层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量子算法的介绍。从最著名的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到一些新兴的量子算法,书中都用生动的例子和清晰的逻辑进行了讲解。例如,在解释Shor算法如何破解RSA加密时,书中通过类比和简化模型,让我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以及它对当前密码学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这些算法的介绍,让我看到了量子计算在解决某些特定问题上,可能带来的指数级加速。 书中也对当前量子计算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从不同类型的量子计算机(如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量子计算机等)的优缺点分析,到量子纠融网络、量子纠错等前沿技术的研究进展,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作者并没有回避量子计算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比如退相干、量子比特的稳定性等问题,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这些挑战以及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量子计算在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比如,在材料科学领域,如何利用量子计算模拟分子的行为,加速新材料的研发;在药物发现领域,如何利用量子计算来优化药物分子的设计;以及在金融领域,如何利用量子计算来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这些潜在的应用,让我对量子计算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棒的量子计算入门读物。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领域,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即使没有深厚的物理或数学背景,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思考计算的未来形态,以及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最近我深入阅读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的书,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太扎实了,让我对AI的理解提升了一个维度。它从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模型,比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以及Transformer模型。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模型时,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数学原理、网络结构以及关键的激活函数和优化器。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图像识别部分,书中不仅讲解了CNN如何提取图像特征,还详细介绍了其在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任务中的应用,并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书中对词嵌入、注意力机制、序列到序列模型等概念的讲解,让我对机器翻译、文本生成等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在讨论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过程时,也做得非常到位。它详细讲解了反向传播算法的原理,以及各种优化算法(如SGD、Adam、RMSprop)如何帮助模型更快、更稳定地收敛。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过拟合和欠拟合问题,并介绍了正则化、Dropout、早停等多种防止过拟合的技术。这些关于模型训练的知识,对于实际应用开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此外,书中还对生成式模型(如GANs)和强化学习等前沿领域进行了介绍。对于GANs,书中不仅讲解了生成器和判别器的对抗训练过程,还展示了其在图像生成、风格迁移等方面的惊艳效果。在强化学习方面,书中介绍了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以及Q-learning、Deep Q-Networks(DQN)等经典算法,并探讨了其在游戏、机器人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高质量的深度学习教材。它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性。书中丰富的图示、清晰的数学推导和大量的代码示例,都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学习深度学习,或者希望在AI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它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的书,这本书的内容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构建大规模、高可用、高性能的分布式系统的核心原则和关键技术。书中首先从分布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比如CAP定理、一致性模型(强一致性、最终一致性)、分布式事务等,为读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常见的分布式系统架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微服务架构、事件驱动架构、CQRS(命令查询职责分离)模式等,书中不仅讲解了它们的优缺点,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消息队列(如Kafka, RabbitMQ)在构建异步、解耦的分布式系统中的作用的论述,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实现高吞吐量和低延迟的数据流处理。 在处理分布式系统中的一致性问题时,书中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决方案。从 Paxos 和 Raft 等共识算法的原理讲解,到 ZooKeeper、etcd 等分布式协调服务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分片、复制和负载均衡等问题,以及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此外,这本书还对分布式系统的性能优化和故障处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如何利用缓存、CDN等技术来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如何进行系统的监控、日志分析和告警,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如何设计容错机制,来应对服务器宕机、网络分区等故障。这些关于系统鲁棒性和可维护性的内容,对于构建稳定可靠的分布式系统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分布式系统设计指南。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从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出满足业务需求的分布式系统。书中大量的架构图、流程图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复杂的概念。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分布式系统,或者希望在分布式系统领域进行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