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
定价:29.00元
作者:A·麦罗拉,聂涛,王京,李承耀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1-01
ISBN:9787115064370
字数:421000
页码:49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蜂窝移动通信工程的有关内容。全书共分十章。章是蜂窝移动无线电导论;第二章讲述蜂窝移动通信的数学基础;第三章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的环境;第四章介绍电波传播;第五章讨论天线系统;第六章介绍同信道和邻信道干扰;第七章介绍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第八章讲述分集与合成;第九章介绍信号处理与编码;第十章介绍无绳电话和个人通信。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花哨的插图,仅仅是书名和作者的名字,这倒是给了我一种踏实的感觉。翻开第一页,并没有预想中的复杂的公式或者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描绘了整个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技术概念,比如“基站”、“频率复用”、“切换”等,描绘得如同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例如,他详细阐述了早期模拟通信的局限性,以及数字通信如何带来质的飞跃,让我对“2G”、“3G”、“4G”这些熟悉的词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制式之间的技术演进,以及它们在覆盖范围、数据传输速率、终端功耗等方面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这部分内容尤其引人入胜,让我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关于早期网络建设面临的挑战,比如站点选址的困难、频谱资源的稀缺等等,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科技征程。
评分这本书在介绍通信技术的同时,非常注重实际工程应用的层面。它并非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深入到通信网络的设计、部署和优化过程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网络规划”的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用户需求、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基站类型、布局方式以及天线参数。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例如在城市密集区域如何解决信号穿透和干扰问题,在山区如何实现广域覆盖,以及在交通枢纽如何保证高清视频流畅播放。这些实际操作的指导,对于我理解一个移动通信网络是如何从蓝图变成现实,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此外,关于“网络优化”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信号增强和通话顺畅,背后需要工程师们进行大量的参数调整、干扰排查和性能监控。书中提到的各种优化工具和技术,虽然我不是专业工程师,但也让我对其工作原理有了大致的了解,体会到其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对未来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当前的技术水平,而是大胆预测了5G、6G甚至更远未来的通信网络可能的发展方向。他详细阐述了“万物互联”、“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与通信的融合”等前沿概念,并分析了它们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例如,书中描绘了未来智能家居、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场景,以及它们对通信网络提出的更高要求,比如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性和超大连接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能化网络管理”的论述很感兴趣,它预示着未来的通信网络将不再是人工管理的孤岛,而是能够自主学习、自我优化、自我修复的智能体。这让我对通信行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对个人如何适应和参与到这个变革中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所蕴含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作者在每一个技术细节的阐述上都力求准确,并且能够将这些细节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书中对各个通信标准(如GSM, WCDMA, LTE, 5G NR等)的演进路径和关键技术特征都有详尽的介绍,逻辑清晰,脉络分明。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解释各种通信协议和接口时,所采用的层级化讲解方式,从物理层到应用层,逐层深入,让读者能够逐步掌握通信网络的整体架构。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通信工程伦理和安全性的讨论,比如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威胁等,这让我意识到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相应的社会责任。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专业书籍,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对通信工程学科的全面认知和深入理解。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同时,也触及了非常广泛的跨学科知识。它不仅仅是关于通信本身,还涉及到了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天线的原理、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甚至是一些关于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的内容。例如,在讨论不同通信制式的商业化策略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成本效益分析和市场竞争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与商业运作之间的紧密联系。书中关于频谱分配的章节,让我明白了这个稀缺资源是如何通过拍卖和监管来分配给各大运营商的,以及它对通信服务价格和质量的影响。我还注意到,作者在解释某些复杂的通信算法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冰冷的公式,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类比来帮助读者理解,比如用“蜂巢”来解释频率复用,用“接力赛”来比喻信号切换。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