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技北京建设研究
定价:45.00元
作者:张耘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36149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技北京建设研究》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成果,是部从顶层设计视角全面研究科技北京建设问题的著作,从“科技北京”建设的时代需求与现实条件出发,着重回答了四个问题:“科技北京”内涵、特征与标志;“科技北京”建设的根本目的与建设目标;“科技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精神;“科技北京”建设路径与建设重点。
“科技北京”建设路径为该书的重点,描述了“科技北京”建设的总体战略。分别从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四个子系统探讨科技北京建设的具体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张耘,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共完成研究专著四部:《技术产权交易与定价研究》、《高技术企业产权交易与价值评估》、《首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研究》、《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研究——北京案例》。主要学术著作十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持研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曾获得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文摘
序言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规范和前沿性。它似乎采用了混合研究范式,既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验证假设,又辅以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深度访谈来丰富论证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透明度方面,作者提供了详尽的说明,这对于任何希望基于此书进行后续研究的学者来说,都是极大的福音。整本书的逻辑链条严密到几乎无懈可击,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证据链条支撑,使得结论的说服力非常强劲。这不仅仅是一本探讨北京科技发展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复杂系统研究的典范之作,为我们理解如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蓝本。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能够穿透迷雾直达本质的能力。在分析北京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区位优势与潜在瓶颈时,那种批判性的反思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非常坦诚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比如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以及如何平衡“高精尖”发展与“普惠共享”之间的张力。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力量感。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章关于“人才引进与本地培育”的对比研究,作者通过对不同代际科研人员的访谈数据进行交叉分析,揭示了政策倾斜可能带来的意外后果,这绝对是其他同类研究中很少能看到的深度挖掘。它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去审视那些看似完美的宏伟蓝图。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来消化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部分,感觉就像是上了一堂高强度的专业讲座,但有趣得多。作者在论述“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时,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他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微观层面的政策工具箱以及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书中对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激励模型分析得极其透彻,特别是对那些新兴的、跨学科的交叉领域,作者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观察视角。举例来说,对于“技术溢出效应”的量化分析,所采用的模型似乎结合了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这对于我们评估当前某些试点政策的实际效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坐标。读完这部分,我脑海中关于“科技如何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认知模型被彻底重塑了,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维度的反馈网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学术腔调,而是在严肃的分析和鲜活的案例之间进行了精妙的切换。当你感到理论分析有些吃力时,作者总会适时地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北京创新故事”——可能是一个初创公司的崛起传奇,也可能是一个重大科研成果背后的决策博弈。这些故事的穿插,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让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模型立刻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中关村现象”的社会学解读非常感兴趣,作者将技术创新置于北京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特定地域文化如何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形态。这使得全书的维度一下子拓宽了,不再仅仅是经济或政策研究,更像是社会变迁史的一个缩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封面的排版简洁大气,色彩搭配也很有现代感,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很舒适,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从目录结构来看,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条理分明,这对于理解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议题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整个研究背景的铺陈,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科技北京”的宏大叙事之中。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概念,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史料,勾勒出一幅动态发展的图景。尤其是对早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梳理,那种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让人对北京这座城市在科技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到结构布局,这本书的制作水准无疑是顶级的,为内容本身提供了极佳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