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LTE及LTE-Advanced无线协议 | 作者 | (韩)尹圣君,张鸿涛 |
| 定价 | 99.00元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484288 | 出版日期 | 2015-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LTE及LTE-Advanced标准*进展情况,并阐述了LTE层2/3的无线协议、LTE-Advanced的新技术特征;系统阐述了设计原则及3GPP标准定义的LTE无线协议的功能,也提供了移动网络与移动终端之间互操作的基本知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无线协议(Idle模式过程、RRC、PDCP、PLC、MAC等)和LTE-Advanced新技术特征(VoLTE、HeNB、PWS、MBMS、CA、Relay、MDT、eICIC、MTC)等。本书是一部紧跟通信技术前沿研究的专业性著作,主要适于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专业性新技术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译者序 前言 引言 作者介绍 章 简介 1 1.1 3GPP 1 1.2 3GPP系统的演变过程 4 1.2.1 GSM 5 1.2.2 GPRS/EDGE 6 1.2.3 UMTS 7 1.2.4 HSPA 8 1.2.5 LTE 9 1.3 市场趋势 9 1.4 LTE的要求 10 1.5 LTE架构的概述 13 1.5.1 网络架构 14 1.5.2 QoS架构 17 1.5.3 LTE无线协议架构 19 1.6 UE功能 22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空闲模式过程 24 2.1 空闲模式功能 24 2.2 服务和小区分类 26 2.3 UE状态及状态转换 27 2.4 PLMN选择 28 2.4.1 PLMN选择的触发 29 2.4.2 可用PLMN的搜索 29 2.4.3 PLMN选择 29 2.5 位置注册 30 2.6 小区选择 31 2.6.1 小区选择标准 31 2.6.2 基于RRC连接释放的小区选择 32 2.7 小区重选 32 2.7.1 测量规则 33 2.7.2 相邻小区的重选 35 2.7.3 移动状态依赖比例缩放 37 2.8 访问验证 38 2.8.1 小区禁止状态和小区保留状态 38 2.9 寻呼接收 40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无线资源控制 42 3.1 RRC功能和结构 43 3.2 系统信息 46 3.2.1 配置系统信息 46 3.2.2 系统信息更新 48 3.3 寻呼 49 3.4 连接建立 50 3.4.1 步骤1:应用访问类限制 50 3.4.2 步骤2:发送RRCConnectionRequest消息 52 3.4.3 步骤3:接收RRCConnectionSetup消息 53 3.4.4 步骤4:发送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消息 53 3.5 安全 53 3.6 RRC连接重配置 56 3.6.1 SRB2的建立 57 3.6.2 DRB的建立 57 3.6.3 与安全激活平行的过程 57 3.7 UE能力信息传输 58 3.8 EUTRA内切换 59 3.8.1 切换准备 60 3.8.2 切换执行 62 3.8.3 切换完成 63 3.9 测量控制 65 3.9.1 测量配置 65 3.9.2 测量报告触发 66 3.9.3 测量报告 67 3.10 RRC连接重建 67 3.11 RAT间移动性 70 3.11.1 进入或移除3GPP系统的RAT间移动性 70 3.11.2 进入/移出CDMA2000系统的RAT间移动性 74 3.12 RRC连接释放 76 参考文献 76 第4章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77 4.1 PDCP功能和结构 77 4.2 报头压缩 78 4.3 安全 80 4.3.1 完整性保护 81 4.3.2 加密 82 4.4 数据传输 83 4.5 SDU丢弃 84 4.6 切换 84 4.6.1 SRB在切换中的行为 84 4.6.2 UM DRB在切换中的行为 85 4.6.3 AM DRB在切换中的行为 86 4.7 PDCP PDU格式 88 4.7.1 PDCP Data PDU格式 88 4.7.2 PDCP Control PDU格式 88 参考文献 89 第5章 无线链路控制层 90 5.1 RLC层的功能和架构 90 5.1.1 透明模式RLC 90 5.1.2 非确认模式RLC 91 5.1.3 确认模式RLC 92 5.2 成帧 93 5.3 重排序 95 5.4 ARQ操作 97 5.4.1 轮询 97 5.4.2 状态报告 98 5.4.3 重传 98 5.4.4 重分段 99 5.5 窗口操作 101 5.5.1 非确认模式窗口操作 101 5.5.2 确认模式窗口操作 101 5.6 SDU丢弃过程 102 5.7 RLC重建过程 102 5.8 RLC PDU的格式 102 5.8.1 PDU格式 103 5.8.2 UMD PDU格式 103 5.8.3 AMD PDU格式 104 5.8.4 AMD PDU分段格式 104 5.8.5 状态 PDU格式 105 参考文献 106 第6章 媒体接入控制层 107 6.1 MAC层的功能和服务 107 6.2 MAC层架构 108 6.3 MAC信道及信道映射 109 6.3.1 传输信道 109 6.3.2 逻辑信道 110 6.3.3 信道映射 110 6.4 调度 111 6.4.1 动态调度 111 6.4.2 半持续调度 112 6.5 调度信息的传输 114 6.5.1 缓存状态报告 114 6.5.2 调度请求 116 6.5.3 功率余量报告 117 6.6 逻辑信道优先级 117 6.7 非连续接收 120 6.8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124 6.8.1 上行链路中的HARQ 126 6.8.2 下行链路中的HARQ 126 6.8.3 TTI Bundling 126 6.8.4 测量窗口 128 6.9 接入过程 129 6.10 时间校准 130 6.11 MAC PDU格式 131 6.11.1 MAC控制单元 133 6.11.2 接入响应MAC PDU 134 参考文献 135 第7章 LTE及LTE- Advanced新特征综述 136 7.1 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呼叫 136 7.2 家庭增强型基站 137 7.3 公共警报系统 138 7.4 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138 7.5 载波聚合 139 7.6 中继技术 140 7.7 小化路测 141 7.8 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 141 7.9 机器模式通信 142 第8章 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呼叫 143 8.1 LTE语音解决方案 143 8.1.1 语音解决方案 143 8.1.2 临时语音解决方案 144 8.2 IMS VoIP 145 8.2.1 IMS配置 145 8.2.2 双模单待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 147 8.3 电路交换回退技术 150 8.3.1 CSFB到UTRAN或GRAN 152 8.3.2 CSFB到CDMA2000 1xRTT 156 8.4 服务域选择 162 8.4.1 UE在IMS VoIP和CSFB之间的决定 163 8.5 IMS VoIP和CSFB的比较 163 8.6 针对VoIP的RAN优化 164 8.6.1 鲁棒性报头压缩 164 8.6.2 TTI捆绑 164 8.6.3 HARQ的半持续调度 165 参考文献 165 第9章 家庭增强型基站 166 9.1 架构框架 167 9.1.1 接入方式 167 9.1.2 应用案例 167 9.1.3 高层需求 169 9.1.4 网络体系结构 169 9.2 闭合用户组配置 170 9.2.1 CSG订阅数据 170 9.2.2 CSG成员状态 171 9.3 与CSG相关的系统信息 171 9.3.1 CSG识别信息 171 9.3.2 CSG小区部署信息 172 9.4 CSG的识别 173 9.4.1 自动CSG搜索 173 9.4.2 手动CSG选择 173 9.5 CSG小区的移动性 174 9.5.1 RRC_ IDLE的移动性 174 9.5.2 RRC_ CONNECTED的移动性 176 9.6 对混合小区的支持 180 9.6.1 动机 180 9.6.2 特点 180 参考文献 182 0章 公共警报系统 183 10.1 警报系统架构 183 10.2 警报信息 185 10.3 警报信息在网络上的传递 186 10.3.1 警报信息传递程序 186 10.3.2 警报信息取消程序 188 10.4 警报信息取消程序 189 10.4.1 在系统信息中的PWS通知 190 10.4.2 PWS通知在寻呼过程的指示性 191 10.4.3 警报信息的分割 191 参考文献 192 1章 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193 11.1 MBMS 193 11.2 MBMS的结构和功能 194 11.3 MBMS单频网传输 196 ⅩⅦ 11.4 MBMS的无线协议 198 11.4.1 MBMS的层和第二层 198 11.4.2 MBMS的第三层 200 11.5 MBMS过程 201 11.5.1 MBMS会话开始 201 11.5.2 MCCH信息获取和MRB配置 203 11.5.3 MBMS会话更新 204 11.5.4 MBMS会话终止 205 11.5.5 MRB释放 205 11.6 MBMS在R10版本和R11版本中的增强 206 11.6.1 MBMS计数 206 11.6.2 MBMS持续性 208 参考文献 209 2章 载波聚合 210 12.1 频谱和部署场景 212 12.1.1 频谱场景 212 12.1.2 部署场景 214 12.2 小区管理 215 12.2.1 主服务小区和辅服务小区 215 12.2.2 配置信息信令 216 12.2.3 连接和参考 217 12.2.4 跨载波调度 218 12.2.5 扩展测量 219 12.2.6 SCell(辅服务小区)管理 222 12.2.7 载波聚合的移动性 222 12.3 MAC扩展功能 223 12.3.1 辅服务小区的激活和失活 223 12.3.2 功率余量报告 224 12.3.3 逻辑信道优先级 227 12.3.4 缓冲区状态报告 228 12.3.5 非连续接收 229 12.3.6 半持久调度 229 参考文献 230 3章 中继技术 231 13.1 场景部署 231 13.2 中继节点的网络架构 232 13.3 中继节点类型 234 13.3.1 中继技术的分层执行 234 13.3.2 Uu和Un链路的频率分离 236 13.4 特定中继节点的操作 236 13.4.1 承载映射 237 13.4.2 Un DRB的完整性保护 238 13.4.3 RN子帧配置 239 13.4.4 系统信息的更新 240 13.4.5 RN重新配置过程 241 13.5 中继节点的启动过程 241 13.6 R10版本中继节点的简化操作 243 参考文献 244 4章 小化路测 245 14.1 结构框架 245 14.1.1 用户案例 247 14.1.2 结合UE选择的MDT任务初始化 247 14.1.3 MDT测量结果的收集 248 14.2 Logged MDT 248 14.2.1 配置阶段 249 14.2.2 记录阶段 251 14.2.3 报告阶段 253 14.3 Immediate MDT 255 14.3.1 配置阶段 256 14.3.2 测量与评价阶段 256 14.3.3 报告阶段 256 14.3.4 MDT上下文环境转发 257 参考文献 257 5章 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 258 15.1 异构网络部署 259 15.1.1 异构网络中的干扰 260 15.1.2 频域ICIC限制 260 15.2 基于CA的ICIC 262 15.3 时域ICIC 263 15.3.1 限制测量 264 15.3.2 Macro- Pico小区场景 265 15.3.3 Macro- Femto小区场景 266 15.3.4 网络配置 267 参考文献 268 6章 机器模式通信 269 16.1 MTC的超载控制 269 16.1.1 R8版本的超载控制 269 16.1.2 R10版本中的核心网超载控制 271 16.1.3 R11版本中的RAN超载控制 274 16.2 在3GPP中的MTC特性 274 参考文献 275 缩略语 276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读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理论概念的阐述方式。作者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将复杂的协议细节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在讲解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时,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流程图和时序图,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数据是如何在空中接口上传输和处理的。对于我这种不是科班出身但需要经常与无线网络打交道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注重实践和图示化的讲解方式,比那些纯理论的书籍要友好得多,能迅速搭建起一个清晰的技术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大气,黑色的底色上用白色和蓝色的字体突出书名和作者信息,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度吸引住了,感觉沉甸甸的,这让我对里面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图表排版合理,阅读起来不费眼。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它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讲解层次分明,从基础原理到高级特性都有涉及,这对于想系统学习无线通信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评分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特别晦涩难懂的技术点时,这本书的脚注和附录部分简直是救星。很多关键术语和缩写都在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避免了读者需要频繁跳出书本去查阅其他资料的麻烦。而且,书中的例子往往非常贴合实际工程中的常见问题,比如如何优化资源块分配、如何处理切换过程中的延迟等,这些实战性的案例分析,让理论知识立刻“活”了起来,不再是空中楼阁,这对于实际工程调试人员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震撼。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的罗列和解释,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技术特性背后的设计哲学和权衡取舍。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网络架构演进的章节,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从3G到当前主流技术的发展脉络,并对未来可能的技术方向进行了合理的预测。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使得读者在掌握具体技术点之余,还能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制定技术路线图或进行技术选型决策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技术手册的定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手把手地带着你走过整个无线协议栈的精髓。虽然内容密度非常高,初次阅读可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消化吸收,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的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应该常备手边,随时翻阅,作为提升专业深度的持续性学习资源。对于任何希望在无线通信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