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以LDO设计为例-(原书第2版) | 作者 | 林康-莫莱 |
| 定价 | 99.00元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534969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借由集成线性稳压器的设计,全面介绍了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固态半导体理论、电路设计理论、模拟电路基本单元分析、反馈和偏置电路、频率响应、线性稳压器集成电路设计以及电路保护和特性等。本书从面向设计的角度来阐述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强调直觉和直观、系统目标、可靠性和设计流程,借助大量的实例,向初学者介绍整个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并引导其熟悉应用,同时本书也适用于有经验的电源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不仅能帮助他们对模拟电路和线性稳压器的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所呈现的线性稳压器的技术发展也可以给予他们很多启发,是一本难得的兼具实用性和学术价值的模拟集成电路和集成线性稳压器设计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Gabriel Alfonso Rincón-Mora博士,1994~2003年供职于德州仪器公司,担任一个高级集成电路设计团队的领导。1999年Rincón-Mora博士受聘为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教授,并在2001年受聘为全职教授,自2011年起,受聘为台湾成功大学的客座教授。他是IEEE和IET院士,同时也是38项的发明人/共同发明人和超过160篇论文的作者/共同作者。Rincón-Mora博士已经写过8本著作,成功设计26余款商用电源芯片,并且获得了多项奖励。目前他主要致力于利用微型电池和环境能量为无线和移动设备供电的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 |
| 目录 | |
| 目 录译者序原书前言作者简介章电源系统11.1电源管理中的稳压器11.2线性稳压器和开关稳压器的对比21.2.1响应时间的折中31.2.2噪声41.2.3功率转换效率41.3市场需求51.3.1系统51.3.2集成61.3.3工作寿命61.3.4电源净空71.4电源81.4.1早期电池81.4.2锂离子电池91.4.3燃料电池91.4.4核能电池101.4.5能量收集器101.5计算机仿真111.6总结121.7复习题13第2章线性稳压器142.1工作区域142.2性能指标152.2.1精度152.2.2功率转换效率252.2.3工作要求272.2.4品质因子292.3工作环境302.3.1负载312.3.2稳压点322.3.3寄生效应332.4分类342.4.1输出电流342.4.2压差342.4.3补偿342.4.4类别352.5模块级构成362.6总结372.7复习题38第3章微电子器件393.1电阻393.1.1工作原理393.1.2寄生元件403.1.3版图403.1.4精度和相对精度423.2电容433.2.1工作原理433.2.2寄生元件443.2.3版图453.2.4精度和相对精度453.3PN结二极管463.3.1工作原理463.3.2寄生元件493.3.3版图和匹配503.3.4小信号模型523.4双极型晶体管(BJT)533.4.1工作原理533.4.2纵向BJT563.4.3横向BJT573.4.4衬底BJT583.4.5小信号模型593.5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613.5.1工作原理613.5.2寄生电容663.5.3P沟道MOSFET673.5.4晶体管变化673.5.5版图和匹配693.5.6小信号模型713.5.7MOS电容733.5.8沟道电阻733.6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733.6.1工作原理733.6.2P沟道JFET753.6.3大信号模型753.6.4版图和匹配763.6.5小信号模型763.6.6相对性能783.7精度和相对精度783.8总结793.9复习题80第4章单晶体管基本单元824.1二端口模型824.2频率响应834.2.1极点844.2.2零点854.2.3米勒分裂874.2.4电容-分流-电阻法884.3信号流894.3.1输入和输出894.3.2极性894.3.3单晶体管基本单元904.4共发射极/共源极跨导器904.4.1大信号工作904.4.2小信号模型914.4.3频率响应934.4.4发射极/源极负反馈954.5共基极/共栅极电流缓冲器994.5.1大信号工作994.5.2小信号模型1004.5.3频率响应1034.5.4基极负反馈1044.6共集电极/共漏极电压跟随器1044.6.1大信号工作1044.6.2小信号模型1054.6.3频率响应1084.7小信号概括和近似1094.7.1功能1094.7.2电阻1104.7.3频率响应1124.8总结1134.9复习题114第5章模拟电路基本单元1155.1电流镜1155.1.1工作原理1155.1.2小信号模型1185.1.3带基极电流校正的电流镜1195.1.4电压校正共源共栅/共射共基(Cascode)电流镜1205.1.5低电压Cascode电流镜1215.2差动对1235.2.1大信号工作1245.2.2差分信号1255.2.3共模信号1275.2.4发射极/源极负反馈1285.2.5CMOS差动对1295.3基极/栅极耦合对1305.3.1大信号工作1305.3.2小信号响应1325.3.3输入参考失调和噪声1345.4差动级1365.4.1大信号工作1375.4.2差分信号1385.4.3共模信号1405.4.4输入参考失调和噪声1435.4.5电源抑制1455.4.6折叠式Cascode1475.5总结1515.6复习题152第6章负反馈1546.1反馈环路1546.1.1环路构成1546.1.2调整1556.1.3输出转化1566.2反馈效应1566.2.1灵敏度1566.2.2阻抗1576.2.3频率响应1606.2.4噪声1626.2.5线性度1636.3负反馈结构1666.3.1跨导放大器1666.3.2电压放大器1676.3.3电流放大器1686.3.4跨阻放大器1696.4分析1706.4.1分析过程1706.4.2叠加器1736.4.3采样器1746.4.4跨导放大器1756.4.5电压放大器1796.4.6电流放大器1836.4.7跨阻放大器1886.5稳定性1936.5.1频率响应1936.5.2补偿1956.5.3反相零点2006.5.4嵌入式环路2026.6设计2026.6.1设计概念2026.6.2系统结构设计2036.6.3频率补偿2046.7总结2046.8复习题205第7章偏置电流和基准电路2077.1电压基元2077.2PTAT电流2087.2.1交叉耦合四管单元2097.2.2锁存单元2107.3CTAT电流2137.3.1电流采样BJT2147.3.2电压采样二极管2147.4温度补偿2157.4.1带误差补偿的BJT电流基准源2167.4.2基于二极管的电流基准源2177.4.3带误差补偿的基于二极管的电流基准源2187.5启动电路2187.5.1连续导通启动电路2197.5.2按需导通启动电路2207.6频率补偿2227.7电源噪声抑制2237.8带隙电流基准源2247.8.1基于BJT的带隙电流基准源2247.8.2基于二极管的带隙电流基准源2257.9带隙电压基准源2267.9.1电流-电压转换2267.9.2输出电压调整2277.10精度2307.11总结2317.12复习题232第8章小信号响应2348.1小信号等效电路2348.2无补偿时的响应2368.2.1相关电容和电阻2368.2.2环路增益2368.3频率补偿2398.3.1输出端补偿2408.3.2内部补偿2428.4电源抑制2458.4.1分压器模型2468.4.2馈通噪声2478.4.3米勒电容2538.4.4分析2558.4.5结论2618.5补偿策略对比2618.6总结2628.7复习题264第9章集成电路设计2659.1设计流程2659.2功率晶体管2669.2.1备选方案2669.2.2版图2699.3缓冲器2769.3.1驱动N型功率晶体管2769.3.2驱动P型功率晶体管2789.3.3版图2909.4误差放大器2909.4.1净空2919.4.2电源抑制2949.4.3输入参考失调2969.4.4版图2999.5总结3079.6复习题3090章线性稳压器31010.1低压差稳压器31010.1.1输出端补偿的PMOS稳压器31010.1.2米勒补偿的PMOS稳压器31410.2宽带稳压器31810.2.1内部补偿的NMOS稳压器31910.3自参考稳压器32210.3.1零阶温度无关性32210.3.2温度补偿32310.4性能增强33010.4.1功率晶体管33010.4.2缓冲器33310.4.3环路增益33510.4.4负载调整率33610.4.5负载突变响应33910.4.6电源抑制34010.5电流调整34310.5.1电流源34310.5.2电流镜34410.6总结34710.7复习题3471章保护与特性34911.1保护34911.1.1过电流保护34911.1.2热关断35311.1.3反向电池保护35511.1.4静电放电保护35611.2特性35811.2.1模拟负载35911.2.2调整性能36011.2.3功率性能36611.2.4工作要求36811.2.5启动37011.3总结37111.4复习题371 |
| 编辑推荐 | |
|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以LDO设计为例》(原书第2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扩充了大量内容,旨在满足新兴的混合信号系统需求。本书讲述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如何用这些概念来指导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集成电路的设计、分析以及如何基于双极、CMOS和BiCMOS半导体工艺技术来构建LDO电路系统。本书十分重视对电路洞察力的培养,对提出的课题进行直观分析并得出结论。本书还展示了如何开发和评估针对当今日益增长的无线和移动市场应用的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另外,书中大量的实例和章末复习思考题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一前沿指导中所发展出的重要概念和技术的理解。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学会如何: 1)评估供电电源系统; 2)预测并制定线性稳压器的性能指标以及其对电源、负载和工作条件变化的响应特性; 3)更好地利用半导体器件——电阻、电容、二极管和晶体管; 4)通过组合微电子元件设计电流镜、差动对、差动放大器、线性稳压器以及这些电路的变体; 5)闭合和稳定调整电压和电流的反馈控制环路; 6)设计可靠的偏置电流和电压基准电路; 7)确定模拟集成电路和模拟系统的小信号动态响应; 8)建立独立、稳定、无噪声和可预测的供电电压; 9)实现过电流保护、热关断、反向电池保护和ESD保护电路; 10)测试、测量和评估线性稳压器芯片。 |
| 文摘 | |
| 序言 | |
老实说,市面上关于模拟电路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感觉像是被“点醒”的却寥寥无几。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桥梁。很多教材侧重于推导漂亮的线性化模型,但一旦电路进入非线性区或者受到工艺变化的影响,这些模型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而这本书却敢于直面这些“不完美”的现实世界挑战。它没有回避那些让人头疼的二阶效应、寄生电容带来的相位裕度问题,以及工艺角的极端变化。更棒的是,作者似乎深谙我们这些设计者的痛点,经常在关键章节后附带一些“经验之谈”或者“陷阱警告”,这些小贴士往往是花费数月乃至数年时间才能从血泪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如今却被系统地归纳在了书页之中,让人感叹其作者的匠心独到。
评分从排版和插图质量上来看,这本书也达到了专业出版物应有的水准。清晰的图表、规范的符号标记,极大地减轻了阅读时的认知负荷。对于涉及复杂电路拓扑和反馈结构的部分,作者提供的示意图往往一目了然,能迅速抓住电路的核心功能和信号流向。我发现,当我试图向团队中的新人解释一个复杂的反馈回路时,我常常会直接引用书中的某一个特定图例,因为那种可视化表达的效率远超我自己的口头描述。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在内容深度上做到了极致,连带着阅读体验也优化得非常到位。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部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武功秘籍”,但只要你肯下功夫去钻研,它回报给你的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框架,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评分这本书的讲解深度真是让人惊叹,对于一个在模拟IC设计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来说,它依然能提供许多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基本原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毫不含糊的严谨性,没有走那些花里胡哨的捷径,而是扎扎实实地从晶体管的物理特性开始,层层递进地构建起复杂的系统级概念。比如,在讨论噪声分析那一部分时,它不仅罗列了各种噪声源的公式,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不同架构下,这些噪声是如何相互耦合、相互影响的,以及如何在实际版图中进行权衡和优化。很多教科书只是简单地介绍“做什么”,而这本书却细致地讲解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以及“如果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这种对设计哲学和底层物理机制的深刻理解,对于想从“会搭电路”进阶到“能创新设计”的工程师来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大师在你耳边细语,引导你避开那些常见的陷阱。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有条理,它的叙事逻辑清晰得像一条精心铺设的管道系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维,从宏观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实现细节。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学推导时所采用的策略——它没有把数学公式当作目的,而是将其视为描述物理现象的精确语言。每当引入一个新的数学工具时,作者总会紧接着解释这个工具在实际电路分析中的具体用途和限制。这使得复杂的理论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点,而是成为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有力武器。例如,在探讨匹配和失配问题时,它不仅仅是给出了统计模型,还结合了制造工艺的实际偏差,讨论了如何通过版图设计来缓解这些限制。这种高度的实用性和理论深度完美结合,让这本书成为了我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被它庞大的信息量和密集的公式吓到。它绝对不是那种适合咖啡馆里轻松阅读的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泡在实验室里,对照着仿真波形和实际测试数据才能真正消化的专业工具书。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觉得门槛有点高,毕竟它默认读者已经对半导体器件物理和基础电路理论有了一定的掌握。然而,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专业度,使得它在行业内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设计流程中“迭代”和“验证”环节的强调。作者清晰地展示了从概念到量产过程中,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权衡取舍,比如在速度、功耗和芯片面积之间的博弈。阅读过程中,我无数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想立刻打开EDA工具,将书中的理论模型应用到我手头的项目中去验证一下,那种“学以致用”的即时满足感是其他教材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