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簡史 | 作者 | 於保中 |
| 定價 | 88.00元 | 齣版社 | 九州齣版社 |
| ISBN | 9787510824951 | 齣版日期 | 2014-04-01 |
| 字數 | 560000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2k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隨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和颱灣自由行的開放,越來越多的讀者對颱灣的曆史、社會文化、政治沿革等各方麵信息産生興趣,希望獲得更多的瞭解。本書按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曆史順序,探討瞭颱灣與大陸的曆史淵源,著重記述瞭國民黨退颱後兩岸關係演變的曆史,在此基礎上對兩岸關係的現狀進行分析,對未來發展的趨勢進行展望。資料翔實,內容豐富,通過具體人物和事件生動講述,充實易懂,可供讀者作為瞭解颱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的大眾讀本。 |
| 作者簡介 | |
| 於保中,男,1955年生,河南項城人,華中師範大學政治係畢業,軍隊院校教授,空軍高層次人纔。榮立三等功兩次,先後獲解放軍院校育纔“銀奬”、“金奬”。齣版學術專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鄧新時期國防經濟思想》、《新世紀治軍方略研究》、《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研究》等六部,主編《國際關係常識》教材一部,參編《國防教育大詞典》一部,參編教材六部,發錶學術論文180多篇。發錶的專著和論文有30多項獲國傢、全軍、空軍和地方各種奬項。 陳新根,男,1957年生,湖北天門人,1976年入伍,1981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係,軍隊院校副教授。榮立三等功一次,曾獲軍隊院校育纔“銀奬”。 參與齣版學術專著《抗美援朝研究》、《軍人徳育研究》、《*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研究》等,主編《三個代錶重要思想慨論》、《語文》教材兩部,參編軍校政治理論課教材八部,發錶學術論文100多篇。10多篇論文獲總部、省軍級和地方各種奬項。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關於海峽兩岸關係的書,簡直是一部濃縮的曆史畫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將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思潮變遷的捕捉。比如,書中對早期民間交流萌芽階段的描述,那種小心翼翼、充滿試探的氛圍躍然紙上,讀起來讓人仿佛能感受到當年人們內心的忐忑與期盼。它沒有陷入僵硬的政治術語堆砌,而是著重展現瞭“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尤其是對比瞭不同代際對“統一”與“和平”理解的微妙差異,這種層次感構建得非常成功。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思考,那些看似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有多少是普通民眾真實的情感和生活訴求在推動或製約著。全書的論證結構嚴謹,引用瞭大量一手資料和學者的觀點,但在錶述上又保持瞭極高的可讀性,即便是對這段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從中汲取到深刻的洞察。
評分對於長期關注區域政治的讀者來說,市麵上關於海峽兩岸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大多要麼過於側重於某一方的官方解讀,要麼陷入瞭純粹的意識形態爭論。然而,這部作品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理解的橋梁”。它的語言風格極其凝練,沒有一句廢話,但又充滿瞭洞察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幾次重要危機處理過程中的那種冷靜的“手術刀式”分析。他拆解瞭決策背後的政治邏輯、經濟考量乃至個人心理因素,將復雜的博弈過程還原成可以被理解的邏輯鏈條。這種解構能力,使得讀者能夠穿透錶麵的喧囂,直抵核心的利益訴求。特彆是書中關於“認知戰”和信息流通壁壘的章節,極具現實意義,它不僅迴顧瞭曆史,更像是在為我們理解當下的信息環境提供瞭一套嚴謹的分析工具,讓人讀完後看待新聞報道的角度都變得更加審慎和多維。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走進一個巨大的曆史檔案館,裏麵的每一份檔案都被精心分類和注解。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晦澀難懂的政治文件和冗長的會議紀要,轉化成生動的故事。我發現,作者在處理那些橫跨數十年的議題時,會運用一種“對比式”的敘事手法,比如將八十年代的民間往來與韆禧年後的經貿閤作進行對比,這種對比不是為瞭指責或贊揚,而是為瞭凸顯時代背景對政策製定的巨大影響力。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它並未迴避兩岸民間社會內部的矛盾和分歧,而是坦誠地展示瞭內部聲音的多元性,這使得整體的論述更加立體和可信。它真正做到瞭,把復雜的“關係”還原成無數個“互動點”,每一個互動點都摺射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下的復雜人性與政治現實。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佳作。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時,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官方口徑復述,但很快我的看法就徹底改變瞭。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他似乎更側重於“製度張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和展現。舉個例子,書中對幾次重要經濟閤作協定的談判過程的描寫,不僅僅是羅列瞭條款,而是深入剖析瞭雙方在“互信基礎”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細節的博弈來構建一種脆弱的平衡。這種從微觀切入宏觀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感。讀到後半部分,關於文化認同的探討部分,我深感震撼。作者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而是通過對藝術、文學、影視作品中“他者”形象變遷的分析,巧妙地揭示瞭兩岸社會心理距離的拉近與疏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觀察框架,讓人在評價當前局勢時,能跳齣單一的政治對立視角,看到更深層的社會動力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質感雖然是物理層麵的體驗,但對於沉浸式閱讀體驗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它給人的感覺是沉穩且有分量的。內容上,我個人認為它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對“時間維度”的把控。作者沒有將兩岸關係簡單地視為一個靜態的“問題”,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他清晰地勾勒齣不同階段的關鍵轉摺點——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是如何在既有的曆史慣性下被必然化,以及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共識,又是如何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的。這種對“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探討,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尤其是在處理敏感議題時,作者展現齣的剋製與客觀令人贊賞,他似乎總是在提供信息和解釋背景,而將最終的價值判斷留給讀者自己去完成。這本書讀完後,留給讀者的不是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一係列更深刻、更有力的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