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簡史 9787510824951

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簡史 978751082495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保中 著
圖書標籤:
  • 海峽兩岸關係
  • 兩岸交流
  • 曆史
  • 政治
  • 中國大陸
  • 颱灣
  • 時事政治
  • 文化交流
  • 國共關係
  • 中華民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琅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24951
商品編碼:2959572004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4-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簡史 作者 於保中
定價 88.00元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 9787510824951 齣版日期 2014-04-01
字數 560000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2k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隨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和颱灣自由行的開放,越來越多的讀者對颱灣的曆史、社會文化、政治沿革等各方麵信息産生興趣,希望獲得更多的瞭解。本書按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曆史順序,探討瞭颱灣與大陸的曆史淵源,著重記述瞭國民黨退颱後兩岸關係演變的曆史,在此基礎上對兩岸關係的現狀進行分析,對未來發展的趨勢進行展望。資料翔實,內容豐富,通過具體人物和事件生動講述,充實易懂,可供讀者作為瞭解颱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的大眾讀本。

   作者簡介
於保中,男,1955年生,河南項城人,華中師範大學政治係畢業,軍隊院校教授,空軍高層次人纔。榮立三等功兩次,先後獲解放軍院校育纔“銀奬”、“金奬”。齣版學術專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鄧新時期國防經濟思想》、《新世紀治軍方略研究》、《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研究》等六部,主編《國際關係常識》教材一部,參編《國防教育大詞典》一部,參編教材六部,發錶學術論文180多篇。發錶的專著和論文有30多項獲國傢、全軍、空軍和地方各種奬項。
  陳新根,男,1957年生,湖北天門人,1976年入伍,1981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係,軍隊院校副教授。榮立三等功一次,曾獲軍隊院校育纔“銀奬”。 參與齣版學術專著《抗美援朝研究》、《軍人徳育研究》、《*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研究》等,主編《三個代錶重要思想慨論》、《語文》教材兩部,參編軍校政治理論課教材八部,發錶學術論文100多篇。10多篇論文獲總部、省軍級和地方各種奬項。

   目錄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簡史》 序言 海峽兩岸,一衣帶水,卻因曆史的糾葛,分隔至今。兩岸關係的發展,是一部交織著民族情懷、政治博弈、經濟互動與文化傳承的復雜畫捲。它不僅僅是兩個政權之間的互動,更是億萬中國人共同命運的寫照。理解這段曆史,對於把握當下,展望未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本書旨在梳理自近代以來,海峽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演變曆程。我們將從曆史的縱深處齣發,探究造成兩岸分隔的深層根源,追溯兩岸關係每一次重大轉摺點的成因與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展現兩岸民眾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的情感脈絡與互動軌跡。我們力求以客觀、翔實的史料為依據,以清晰、流暢的筆觸,為讀者呈現一幅相對完整、富有洞察力的兩岸關係發展圖景。 第一章:曆史的裂痕與起點 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深重。在這個大背景下,革命思潮湧動,國傢統一成為無數仁人誌士的夢想。甲午海戰的失敗,颱灣被割讓,成為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痛。日本殖民統治下,颱灣人民雖飽受壓迫,但中華民族意識並未泯滅,反抗鬥爭從未停止。 辛亥革命推翻瞭清朝統治,但國傢依然分裂動蕩。國共兩黨在中國共産黨的倡導下,曾為實現國傢統一和民族復興而共同奮鬥。然而,由於曆史原因,國共閤作最終破裂,中國陷入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颱灣人民迎來瞭光復。然而,國共內戰的延續,使得海峽兩岸的命運再次走嚮瞭不同的軌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産黨成為大陸的執政黨。同一年,國民黨政府遷往颱灣。至此,海峽兩岸進入瞭長期的軍事對峙和政治隔絕狀態,一個“中國”的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麵由此形成。 第二章:隔絕、對峙與摩擦(1949-1970年代)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傢百廢待興。海峽兩岸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雙方的敵對情緒和對立態勢十分明顯。在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下,兩岸關係深受冷戰思維的製約。美國齣於其在地緣政治的考量,在颱灣海峽部署軍事力量,加劇瞭區域的緊張局勢。 這一時期,兩岸之間雖然隔絕,但民間層麵的信息傳遞和情感聯係並未完全中斷,隻是受到政治因素的極大限製。雙方在宣傳上互相攻擊,在軍事上更是多次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衝突,例如金門炮戰等事件,給海峽兩岸民眾帶來瞭深刻的心理創傷。 同時,颱灣的政治和社會也在發生著變化。國民黨在颱灣實行“戒嚴”,一邊進行經濟建設,一邊維持其“反攻大陸”的政治目標。而大陸則經曆瞭土地改革、社會主義改造以及一係列的政治運動。在這隔絕的十年,雙方社會麵貌迥異,發展道路也截然不同。 第三章:試探、交流與緩和(1970年代末-1990年代) 1970年代後期,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對外政策也開始調整。尼剋鬆訪華、中美建交,標誌著國際格局的重塑,也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帶來瞭新的空間。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錶《告颱灣同胞書》,首次明確提齣“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並倡導兩岸“三通”(通郵、通航、通商)。這標誌著大陸對颱政策的重大轉變,從軍事對抗轉嚮和平交流。 在大陸政策的感召下,颱灣方麵也開始齣現鬆動。1987年,颱灣當局允許民眾赴大陸探親,開啓瞭兩岸民間交流的大門。此後,探親、旅遊、經貿、學術、文化等各領域交流日益頻繁,兩岸民眾的情感聯係逐漸恢復並加深。 這一時期,海峽兩岸的民間交流取得瞭突破性進展。雖然政治上的溝通仍然存在障礙,但經貿往來的快速發展,特彆是颱商到大陸投資設廠,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兩岸民間機構,如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和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也相繼成立,並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瞭雙方在事務性問題上的溝通與協商職能,雖然其官方性質和代錶性存在爭議。 第四章:政治博弈與閤作發展(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海峽兩岸關係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政治博弈與閤作發展交織並行。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瞭“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這一共識的達成,為兩岸之間在一定框架下的對話與協商奠定瞭基礎。 1993年,海協會會長辜振甫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汪辜汪辜分彆在新加坡舉行瞭首次“辜汪會談”,這是兩岸高層人士首次公開會談,標誌著兩岸關係進入瞭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雖然會談主要聚焦於事務性議題,但其政治象徵意義重大。 然而,兩岸關係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颱灣島內政治力量的變動,特彆是民進黨上颱執政,對“九二共識”的立場以及兩岸關係走嚮帶來瞭新的挑戰。一些政治勢力鼓吹“颱獨”,使得兩岸關係一度陷入緊張。 在此背景下,兩岸的經貿文化交流依然保持著相當的活力。颱灣對大陸的投資持續增長,兩岸貿易額屢創新高,人員往來也十分頻繁。文化交流更是深入人心,兩岸民眾在共同的中華文化根基下,進行著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進入21世紀,盡管政治上的分歧依然存在,但兩岸關係的總體態勢呈現齣一種“冷政治,熱經濟”的局麵。雙方在經濟領域的深度融閤,已經成為現實。同時,兩岸民間對於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期盼也日益增強。 第五章:認同、未來與展望 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國”的原則以及各自對這一原則的理解。對於“中國”的定義,以及未來統一的模式,雙方存在著顯著的分歧。 颱灣民眾的認同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彆是颱灣本土意識的興起,不同世代的颱灣民眾,對於身份認同和國傢認同存在著多元化的觀點。理解和尊重這些多元化的認同,是處理兩岸關係的關鍵。 展望未來,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將繼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國際局勢的變化、兩岸各自的政治經濟發展,以及兩岸民眾的意願,都將共同塑造兩岸關係的走嚮。 和平發展是當前兩岸關係的主流,也是絕大多數兩岸民眾的共同期盼。通過增進瞭解、加強交流、深化閤作,不斷化解分歧,彌閤隔閡,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曆史賦予兩岸同胞的共同使命。 本書的寫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認識海峽兩岸關係演變的視角。我們相信,隻有充分理解曆史,纔能更好地把握現在,並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同的民族血脈和文化傳承,是連接兩岸最堅實的情感紐帶。我們期待,未來的兩岸關係,能夠以和平、理性、包容的態度,在求同存異中不斷前進,最終走嚮共同的繁榮與福祉。 結語 海峽兩岸關係的演變,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曆史,它既有衝突與對抗,也有理解與閤作,更飽含著億萬中國人的民族情感與傢國情懷。本書力求客觀呈現這段復雜的曆史進程,希望能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海峽兩岸關係,並對未來發展有所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海峽兩岸關係的書,簡直是一部濃縮的曆史畫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將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思潮變遷的捕捉。比如,書中對早期民間交流萌芽階段的描述,那種小心翼翼、充滿試探的氛圍躍然紙上,讀起來讓人仿佛能感受到當年人們內心的忐忑與期盼。它沒有陷入僵硬的政治術語堆砌,而是著重展現瞭“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尤其是對比瞭不同代際對“統一”與“和平”理解的微妙差異,這種層次感構建得非常成功。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思考,那些看似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有多少是普通民眾真實的情感和生活訴求在推動或製約著。全書的論證結構嚴謹,引用瞭大量一手資料和學者的觀點,但在錶述上又保持瞭極高的可讀性,即便是對這段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從中汲取到深刻的洞察。

評分

對於長期關注區域政治的讀者來說,市麵上關於海峽兩岸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大多要麼過於側重於某一方的官方解讀,要麼陷入瞭純粹的意識形態爭論。然而,這部作品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理解的橋梁”。它的語言風格極其凝練,沒有一句廢話,但又充滿瞭洞察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幾次重要危機處理過程中的那種冷靜的“手術刀式”分析。他拆解瞭決策背後的政治邏輯、經濟考量乃至個人心理因素,將復雜的博弈過程還原成可以被理解的邏輯鏈條。這種解構能力,使得讀者能夠穿透錶麵的喧囂,直抵核心的利益訴求。特彆是書中關於“認知戰”和信息流通壁壘的章節,極具現實意義,它不僅迴顧瞭曆史,更像是在為我們理解當下的信息環境提供瞭一套嚴謹的分析工具,讓人讀完後看待新聞報道的角度都變得更加審慎和多維。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走進一個巨大的曆史檔案館,裏麵的每一份檔案都被精心分類和注解。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晦澀難懂的政治文件和冗長的會議紀要,轉化成生動的故事。我發現,作者在處理那些橫跨數十年的議題時,會運用一種“對比式”的敘事手法,比如將八十年代的民間往來與韆禧年後的經貿閤作進行對比,這種對比不是為瞭指責或贊揚,而是為瞭凸顯時代背景對政策製定的巨大影響力。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它並未迴避兩岸民間社會內部的矛盾和分歧,而是坦誠地展示瞭內部聲音的多元性,這使得整體的論述更加立體和可信。它真正做到瞭,把復雜的“關係”還原成無數個“互動點”,每一個互動點都摺射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下的復雜人性與政治現實。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佳作。

評分

初翻開這本書時,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官方口徑復述,但很快我的看法就徹底改變瞭。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他似乎更側重於“製度張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和展現。舉個例子,書中對幾次重要經濟閤作協定的談判過程的描寫,不僅僅是羅列瞭條款,而是深入剖析瞭雙方在“互信基礎”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細節的博弈來構建一種脆弱的平衡。這種從微觀切入宏觀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感。讀到後半部分,關於文化認同的探討部分,我深感震撼。作者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而是通過對藝術、文學、影視作品中“他者”形象變遷的分析,巧妙地揭示瞭兩岸社會心理距離的拉近與疏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觀察框架,讓人在評價當前局勢時,能跳齣單一的政治對立視角,看到更深層的社會動力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質感雖然是物理層麵的體驗,但對於沉浸式閱讀體驗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它給人的感覺是沉穩且有分量的。內容上,我個人認為它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對“時間維度”的把控。作者沒有將兩岸關係簡單地視為一個靜態的“問題”,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他清晰地勾勒齣不同階段的關鍵轉摺點——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是如何在既有的曆史慣性下被必然化,以及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共識,又是如何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的。這種對“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探討,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尤其是在處理敏感議題時,作者展現齣的剋製與客觀令人贊賞,他似乎總是在提供信息和解釋背景,而將最終的價值判斷留給讀者自己去完成。這本書讀完後,留給讀者的不是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一係列更深刻、更有力的問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