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IEEE 802 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
定价:65.00元
作者:杜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152275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本书内容包含IEEE 802.16m空中接口物理层传输技术、物理层系统设计、MAC子层设计、主要物理过程、多载波技术、增强多播广播业务、定位业务、中继技术、Femtocell、自组织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运营管理人员阅读(尤其适合IEEE 802.16、4G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有点那种老派教科书的风格,厚重,色彩对比不算鲜明,但却给人一种“干货满满”的预期。我原本对“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这个主题并没有抱太大的热情,毕竟市面上涉及无线通信的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陷入了晦涩的理论公式堆砌,读起来简直像在啃石头。然而,这本书的目录布局却颇具匠心,它没有直接一头扎进复杂的物理层细节,而是先用相当大的篇幅梳理了整个无线宽带技术发展的脉络,从早期的标准迭代到最新的频谱利用趋势,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非常友好,至少我知道我正在学习的这些技术站在了怎样的历史基石之上。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介绍各个模块时,不仅仅是罗列规范要求,而是会穿插一些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权衡取舍案例,比如在覆盖范围和数据速率之间如何通过功率控制和波束赋形策略进行优化。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使得阅读过程中的抽象感大大降低,让人感觉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文档翻译者。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多址接入和资源调度的章节,那里的图示清晰明了,将复杂的时频资源分配过程用流程图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人,也能迅速把握其核心逻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搭建了一个坚实而易于攀爬的知识阶梯,而不是一座陡峭难以上登的知识高塔。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就是其“系统设计”部分的深度。很多教材在理论推导上做得不错,但一到实际系统架构层面,就变得含糊其辞,要么是简单的方框图堆砌,要么就是对软件定义网络(SDN)等前沿概念的肤浅提及。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韧性。它并没有满足于停留在IEEE标准文档的字面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物理层、MAC层和网络层之间的接口协议设计考量。比如,在探讨切换机制(Mobility Management)时,书中不仅详细解释了邻区测量和切换触发的条件,还讨论了不同切换模式(如硬切换与软切换)在延迟敏感业务中的性能差异及其对核心网网关的负载影响。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功耗优化设计的论述。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能效是至关重要的指标,书中对空闲模式下的周期性接收(Paging Occasion)机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并结合实际的帧结构,给出了如何通过灵活调整休眠周期来延长终端电池寿命的具体算法思路。我甚至找到了几处关于异构网络(HetNets)部署中,小区重叠和干扰协调(ICIC)策略的讨论,这些内容在一般的入门教材中是极其罕见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系统设计部分,体现了一种务实的工程精神,它注重的是“如何让这个系统在真实世界中高效稳定地运行起来”,而非仅仅停留在数学模型的层面。
评分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在于其对“设计约束”的细致梳理。无线系统设计,说到底就是在各种相互制约的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解的过程。这本书在这方面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它不仅仅关注的是理论上的最佳性能指标,而是将经济性、可制造性、监管合规性等现实因素也纳入了设计考量框架。举个例子,在讨论天线阵列设计时,书中不仅给出了阵子间距对旁瓣抑制的影响,还引入了PCB制造工艺的限制以及大规模阵列的成本预算模型。这种将工程实践中的“软约束”硬性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系统设计”一词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通信系统,必然是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市场需求的完美交汇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权衡”(Trade-off)这个词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纸面上的一条曲线对比,而是包含了时间、金钱、资源和性能的综合决策过程。这本书成功地将复杂的工程决策过程,系统化、流程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才是它区别于普通教科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规范解读。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技术专著,除了技术深度,还必须具备对产业趋势的洞察力。这本书在收尾部分,对未来几年无线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这部分内容对我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它不仅仅是提到了诸如毫米波、大规模MIMO等热门词汇,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与现有架构进行兼容性迭代,以及在频谱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它们将如何重塑网络规划的范式。比如,书中分析了在极高频段下,对波束形成算法的精度要求将如何影响基站的硬件成本和部署密度。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将这些技术描绘成完美无缺的救世主,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它们在能耗、穿透性以及回传网络压力等方面带来的新挑战。这种平衡的、批判性的视角,使得读者不会陷入盲目乐观的陷阱。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包含技术地图和风险预警的指南针,它不仅告诉你路该怎么走,还提醒你前方可能遇到的暗礁在哪里,对于从事研发和规划工作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前瞻性价值是无价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我过去阅读技术书籍时,常被那些模糊不清、分辨率极低的系统框图所困扰,那些图往往是把几年前的论文截图直接塞进去,根本看不清细节。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所有重要的流程图、时序图乃至硬件结构示意图,都采用了矢量化或高质量的渲染,线条清晰锐利,标注一目了然。这对于理解数据包的生命周期和控制信号的交互流程至关重要。此外,作者在引入复杂数学模型之前,总是会先用一段清晰的文字来阐述这个模型的物理意义和设计目标,这极大地降低了直接面对公式时的畏惧感。例如,在解释信道编码增益时,它会先用一个非常直观的类比,比如“往一个漏水的桶里装水”,来解释冗余信息如何帮助恢复丢失的数据,然后再给出香农公式的推导。这种由浅入深、先感性认识后理性分析的教学方法,非常符合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说实话,很多作者都忽视了“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它真正做到了引导读者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