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Protel电路板设计入门与应用实例 | 作者 | 张利国,高静著 |
| 定价 | 3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338371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381Kg |
| 内容简介 | |
《Protel电路板设计入门与应用实例》基于当前受电子线路设计者欢迎的软件Protel99SE,结合大量具体实例,详细阐述了原理图和PCB设计技术。从初学者角度出发,根据原理图和PCB设计流程介绍了原理图和PCB设计的基本操作,原理图元件制作和元件封装生成,自动生成电路板和手工生成电路板,以及各种报表的生成等,便于初学者快速入门。从设计提高角度出发,介绍了原理图设计、元件制作、PCB设计和元件封装封装制作中常用的封装技巧,便于设计者掌握电路板的工程设计技术。 |
| 作者简介 | |
| 张利国,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2002年本科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并留校从教,期间在职攻读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2011年9月考取西北工业大学电机与电气专业博士。2006年评为讲师,从教期间参加了多门课程的讲授,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两门课程的重点课程建设,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2008年主持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电路板设计软件Protel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三等奖”。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内容结构上看,本书的知识点覆盖面相当广阔,从原理图的绘制规范到PCB布局布线技巧,再到后续的 Gerber 文件生成和制板流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使得读者在读完之后,对整个电子产品实现过程能有一个宏观的认识,而不仅仅局限于软件操作层面。然而,在版本兼容性方面,我希望作者能够在后续修订中明确指出所使用的软件版本信息。因为电子设计工具迭代速度较快,如果使用的是较旧版本的软件,某些界面或功能选项可能会与书中的描述有所出入,这对于追求精确操作的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和时间浪费。清晰的版本标注,能让读者更有信心地按照书本的指引进行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务实,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身旁指导。作者的遣词造句直接有效,能够迅速抓住技术问题的核心。这一点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技能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然而,我个人感觉在某些基础概念的引入上,略微有些仓促,比如对某些特定元器件(如射频元件或高速信号线)的特性介绍,仅仅是一笔带过。虽然可以理解这是为了保持篇幅和聚焦于软件操作,但对于希望未来向更专业领域发展的读者而言,这些基础物理特性的深入讲解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体而言,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设计框架,但框架之上的“装饰”还需要读者自行在实践中去补充和深化。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案例部分绝对是最大的亮点,真正体现了“应用实例”的价值。作者选择的几个项目,从简单的两层板到稍微复杂的四层板设计,覆盖了日常电子制作中常见的需求。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步骤的堆砌,更融入了许多“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比如在哪里容易出现漏铜,如何高效地进行地线处理等。我尝试跟着做了一个小型的电源模块电路,几乎没有遇到大的障碍。不过,如果案例中能增加一些针对常见错误进行“故障排除”的环节,那就更具指导意义了。例如,当仿真结果与实际焊接效果出现偏差时,我们应该优先检查哪些设计环节,这类前瞻性的指导会更有助于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整体风格非常简洁明快,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让人可以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技术内容上。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手感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不过,我个人觉得在图示的清晰度上,如果能再提高一些分辨率就更完美了。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原理图,在小尺寸的图例中,一些细微的走线和元件标识还是有点考验眼力的。当然,考虑到这是一本入门级的书籍,总体来说,它的视觉呈现还是非常专业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清晰直观的布局无疑是建立学习信心的重要一步,至少在视觉上不会给人一种过于枯燥和压抑的感觉。装帧也很结实,感觉可以经受住多次翻阅的考验,放在书架上也很有档次。
评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在讲解软件操作的逻辑性上做得极为出色。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菜单和功能,而是真正站在一个初学者的角度,将整个PCB设计流程拆解成了若干个易于理解的步骤。例如,在元件封装库的建立部分,讲解得细致入微,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过程,每一步都配有详实的截图和操作要点提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较为高级的层叠设置和阻抗控制的理论解释略显保守,更侧重于“怎么做”而非“为什么这么做”。如果能在理论深度上再加强一些,相信这本书就能从一本优秀的“操作手册”升级为一本兼具理论指导的“设计宝典”了。但这或许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入门”这一定位吧,毕竟一下子塞给新人太多高深的理论也可能适得其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