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实验技术
定价:14.00元
作者:薛同泽,李翠英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8-01
ISBN:97871151146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为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系统时域分析、系统频域分析及可编程控制器等方面的综合性实验。第二部分为仪器仪表及使用,主要包括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本书可作为《电路》、《电工技术》的配套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电路实验》独立设课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哎呀,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那种厚重的历史感给镇住了。这可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快餐式”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本老教授精心整理的学术笔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对基础理论的深深敬畏。比如,书中对晶体管开关特性的讨论,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它能通能断,而是深入挖掘了饱和区和截止区的物理机制,甚至还引用了早期的半导体物理学论文作为佐证。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套“操作流程”,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于电子学核心原理的深度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耐心,他会用非常严谨的数学模型来支撑每一个实验现象的解释,这对于想真正搞懂“为什么会这样”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只是想快速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然后看到灯亮起来,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你,它更像是为你打下坚实地基的蓝图,需要你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那些精密的计算和详尽的推导过程。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也许在于其对“误差分析”的偏执程度。许多教材在讲完一个实验后,总会轻描淡写地提一句“实验中可能存在误差”,然后就翻篇了。但这本书简直是把误差分析当成了一门独立且至关重要的学科来对待。它不是简单地计算标准偏差,而是深入探讨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根源——从环境温度对半导体参数的影响,到电源纹波如何周期性地污染低频信号,乃至操作者自身视觉残留对指针读数的微小偏差。作者甚至建立了一套复杂的“不确定度传播模型”,用于量化不同测量环节引入的误差是如何累积的。这种对精确性的近乎苛求,让我对“测量”这个动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一次成功的测量,都伴随着一次对未知干扰源的全面“战争”。读完这些章节,我再去看任何实验数据时,都会忍不住去思考:这个0.01V的偏差,究竟是信号本身的问题,还是我探头接触不良导致的呢?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对于实践操作的指导性远不如我对它理论深度的期待。我本来以为,既然叫“实验技术”,会提供大量关于仪器操作的细致指南,比如示波器探头的正确衰减设置、万用表的档位选择技巧,或者特定信号发生器在产生方波时的非线性失真校正等“干货”。然而,书中对这些实际操作细节的提及少得可怜,更多篇幅是用于论证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这次测量,以及测得的结果意味着什么物理意义。举个例子,讲解“阻抗匹配”时,作者花了三页纸来推导史密斯圆图的几何原理,但对“如何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准确地校准测试端口”却只有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先知后行”的感觉: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实验背后原理的认知高度,但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空白,需要我自行去填补那些沾满焊锡和灰尘的实际操作经验。这本书更像是帮你建好了“心智模型”,而非提供了详细的“工具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灾难,但奇怪的是,我竟然从这种“复古”中读出了一种别样的专注。那些电路图,仿佛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工程手册里直接扫描出来的,线条生硬,元器件的符号也偏向于老式的标准,清晰度勉强够用,完全没有现在教材那种炫目的色彩和三维渲染。但有趣的是,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直白,反而迫使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电路的拓扑结构和信号流向上。你不能依赖花哨的视觉辅助来理解内容,你必须亲手在脑海中构建出信号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完整路径。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理解某个滤波器设计中的反馈环路,硬是盯着一张黑白线条图看了快半个小时,最后恍然大悟——那种通过纯粹的逻辑推理达成的理解,远比看任何动态演示都要深刻和持久。这本书要求你用“老派”的方式去思考,去手绘草图,去感受每一个元件在电路网格中的真实作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感到非常困惑,它简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态在互相打架。一半的内容,比如理论推导和公式讲解部分,用词极为规范、书面化,充满了诸如“鉴于此”、“兹考察”、“夫”这类在现代科技写作中已经绝迹的词汇,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然而,紧接着的实验步骤描述部分,却突然切换成了一种近乎口语化、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指导语气,甚至偶尔还会冒出一些听起来像是在实验室里对助教发牢骚的嘀咕,比如“这里如果电阻值取小了,烧了别怪我啊!”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在阅读时总是处于一种精神上的拉扯状态。一方面要跟上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另一方面又时不时被这种突兀的“人情味”打断,感觉作者的写作心态可能在“学术报告”和“闲聊心得”之间反复横跳,最终形成了一种极其独特、但也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