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面向十二五高职高专)
定价:22.00元
作者:刘永昌,初秀伟
出版社:中航书苑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8024359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生态伦理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相关知识。全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态论理思想、西方现态伦理思想、世界和中国的资源状况、中国资源问题与危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等内容。
本书非常适合作为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自学参考。
目录
章 人与自然的关系
节 “人”与“自然”的含义
一、“人”的含义
二、“自然”的含义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的产物
三、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是对象
四、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三节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使命
一、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二、人类是自然的主体
三、人类的使命
思考题
第二章 中国古态伦理思想
节 墨家的生态伦理智慧
一、兼相爱、交相利——墨家生态智慧朐伦理基础
二、节用、节葬和非攻——墨家生态伦理智慧的现实体现
第二节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四、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三节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思考题
第三章 西方现态伦理思想
节 生态伦理思想的孕育
一、英国思想家提出把道德关怀扩展到动物
二、美国思想家强调环境伦理的整体主义思想
第二节 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
一、史怀泽“敬畏生命”思想的形成
二、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形成
三、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
一、利奥波德的生平
二、利奥波德的伦理思想的转变过程
三、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的主要观点
第四节 辛格的尊重感觉伦理学和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
一、辛格的尊重感觉伦理学
二、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
第五节 罗尔斯顿——建立生态伦理学的科学体系
一、关于“荒野转向”概念
二、从自然界的价值,到“遵循自然”
三、自然规律与人道的结合:生态伦理学的科学体系
思考题
第四章 世界和中国的资源状况
节 水资源状况
一、世界水资源状况
二、中国水资源状况
第二节 土地资源状况
一、世界土地资源状况
二、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第三节 能源资源状况
一、世界能源资源状况
二、中国能源资源状况
第四节 矿产资源状况
一、世界矿产资源状况
二、中国矿产资源状况
思考题
第五章 中国资源问题与危机
节 水资源问题与危机
一、洪涝灾害频繁
二、旱灾普遍
三、水体污染严重
四、水土流失扩大
五、水资源危机加剧
第二节 土地资源问题与危机
一、土地资源退化
二、耕地严重流失
三、建设用地低效粗放
四、中低产田面积大
五、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第三节 能源资源问题与危机
一、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
二、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和环境污染加重
三、能源利用效率低
四、农村能源问题突出
五、石油短缺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
六、能源管理体制约束依然严重
第四节 矿产资源问题与危机
一、矿产资源形势日趋严峻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三、中国矿产资源危机的主要表现
思考题
第六章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和历史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三、低碳经济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途径及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确保国家安全
第四节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历史、现状与任务
一、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
二、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状与问题
三、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与任务
第五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外经验、问题及作用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三、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现状及特点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问题与意义
第六节 节约型社会的理论框架及支撑体系
一、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框架
二、节约型生产体系
三、节约型城市发展体系
四、节约型消费体系
五、节约型科技支撑体系
第七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措施
一、健全管理体制,形成良性治理结构
二、制定战略规划,促进优先有序发展
三、完善激励政策,综合推进节约环保
四、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实力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六、重塑节约文化,奠定新的文明基础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绿色的主色调搭配抽象的树叶纹理,仿佛在低语着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力量。当我翻开第一页,一种对当下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切反思扑面而来。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比如一次性用品的泛滥,过度包装的商品,以及我们对资源消耗的漠视。这些细微之处的洞察,让我立刻产生了共鸣。我回想起自己曾经为了便利而随手丢弃的塑料袋,以及购物时那些层层叠叠的包装,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愧疚。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动,既有国际化的视野,也有贴近我们生活的小故事,让我看到了在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对地球生态的巨大压力。它没有使用过于学术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平和而恳切的语气,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节约?节约的意义又是什么?”。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再感到被强迫或说教,而是主动地去探索答案。书中的某些片段,让我反复品读,例如关于“绿色消费”的讨论,不仅仅是提倡购买环保产品,更是对整个消费链条的审视,从生产到消费再到废弃,每一步都应该融入生态伦理的考量。读完这部分的思考,我对“节约”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不浪费”上升到了“负责任地使用资源”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从宏观的生态系统理论入手,逐渐深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行动。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的章节,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科学用水用电,如何减少食物浪费,如何利用公共交通等等。这些建议,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觉得“节约”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融入到每一天的点滴行动中的。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生态伦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上的探索和努力。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力量,也感受到了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构建节约型社会,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义务。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节约的价值,并将其付诸实践。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生态环境而努力的决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触及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领域,尤其是关于“生态伦理”这个概念的阐释,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将环境问题仅仅视为一个技术性或政策性的议题,而是将其提升到了道德和价值的层面。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回溯和哲学探讨,追溯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从早期对自然的敬畏,到工业革命后的征服与索取,再到如今的危机与反思。这其中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也让我对当前许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发展”就是无限的物质增长?这种观念的根源在哪里?书中的一些论述,让我开始审视自己长久以来接受的价值观。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还引用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结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构建了一个更为宏观和立体的知识体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代际公平”的讨论,作者指出,我们今天的消费行为,不仅影响着我们自己,更在剥夺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这种视角,让我对“节约”有了更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再仅仅是为了个人眼前的利益,而是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书中的一些篇章,对于如何构建一个“节约型社会”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和建议,虽然有些建议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但其方向性和指导性非常强,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评分我一直对环境问题保持着高度关注,但总觉得有些理论过于空泛,难以落地。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采用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和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生态伦理概念,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原则。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生活方式的革命”这一部分的论述。作者认为,真正的节约,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一种智慧和自觉的生活态度。他列举了许多“微行动”,比如拒绝不必要的消费,选择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减少能源消耗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一旦汇聚成一股力量,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书中的许多例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我不再盲目追求潮流,而是开始思考一件物品是否真的需要,它的使用寿命有多长,以及它最终的去向。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态伦理”的实践。此外,书中关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它展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和智慧实现双赢。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改变的起点,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生态未来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婉,时而又如惊涛拍岸般有力。在开篇,作者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自然之美,让我瞬间被吸引,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原始森林。随后,笔锋一转,开始分析当代社会在资源利用上的种种弊端,那些数据和案例,无不令人触目惊心。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负熵”和“熵增”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的阐述,虽然涉及一些物理学概念,但作者将其解释得非常通俗易懂,并且巧妙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这让我理解到,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发展,而忽略了长远的生态平衡。书中的很多观点,都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比如,关于“发展”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GDP的增长,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生态健康和社会福祉。这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价值。它引导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内,践行生态伦理,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环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的书。它鼓励我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