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DK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9787030448248 科学出版社

RTDK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9787030448248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鑫强,张大均 著
图书标签:
  • 青少年心理健康
  • 心理素质
  • 心理发展
  • 关系模型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青少年教育
  • 心理健康评估
  • 研究
  • 科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8248
商品编码:296066453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定价:88.00元

作者:王鑫强,张大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030448248

字数:470000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适合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社会工作、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为中学和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班主任、教育管理者和辅导者提供工作参考。

内容提要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重要本土学术概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调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在总结中国二十多年心理素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方精神病理学模型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缺陷,批判吸收中西方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理论,并在该模型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来实证考察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和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以及检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有效性。并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基于机制层级和评估层级的研究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及干预的操作指南。

目录


目录
总序
前言
**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的背景1
**节社会及教育现实需要1
一、社会现实的需要1
二、教育现实的需要3
第二节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4
一、精神病理学模型存在的缺陷4
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贡献与不足6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7
第三节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及本研究的总体思路8
一、我国心理健康研究本土化的需要8
二、研究的意义与总体思路8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的依据11
**节理论构建的相邻学科启发及政策支撑11
一、科学哲学思想的启示11
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支撑12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借鉴13
第二节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成果的整合15
一、心理健康内涵结构的分析15
二、心理素质内涵结构的分析22
三、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27
第三节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30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0
二、易感性(素质)-应激模型32
三、积极心理学思想33
四、心理韧性的研究34
第四节模型内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35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35
二、心理素质与生活事件关系的实证研究37
三、心理素质与社会支持关系的实证研究37
四、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38
五、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41
第三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基本构架45
**节模型的机制层级45
一、心理素质形成机制亚模型46
二、心理素质作用机制亚模型47
第二节模型的评估层级48
一、康健型48
二、易复原型49
三、易感型49
四、重患型49
第三节基于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思路50
第四章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52
**节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特征研究52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现状水平56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57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年级差异59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及各因子上的差异62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及各因子上的差异66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城乡差异70
七、青少年心理素质特征的综合讨论72
第二节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特征研究76
一、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现状水平78
二、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79
三、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79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82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84
六、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城乡差异87
七、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特征的综合讨论88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9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水平94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94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95
四、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96
五、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及各因子上的差异97
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城乡差异98
七、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的综合讨论99
第五章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作用机制的横断研究102
**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抑郁的直接作用105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口学变量与抑郁的相关105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对抑郁的主效应107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08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1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适应性诸因子对抑郁的主效应114
第二节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16
一、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总体上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16
二、认知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20
三、个性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23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5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27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1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3
第四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6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6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38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40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142
第五节青少年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4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总体上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4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6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48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间接作用150
第六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抑郁的预测作用的综合分析151
一、心理素质对抑郁主效应的综合分析154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抑郁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154
三、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154
四、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155
五、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抑郁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156
第六章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作用机制的横断研究157
**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作用159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口学变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159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1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3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分析165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适应性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168
第二节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0
一、青少年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总体上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0
二、认知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4
三、个性品质诸因子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177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79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79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2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6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88
第四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2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2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4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199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202
第五节青少年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0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总体上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06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
间接作用208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10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及其诸因子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作用211
第六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的综合分析213
一、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主效应的综合分析213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和个性品质通过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216
三、心理素质对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216
四、心理素质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调节作用的综合分析217
五、心理素质通过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间接作用的综合分析217
第七节横断研究下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作用的综合分析218
一、心理素质总均分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二、心理素质的认知品质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三、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19
四、心理素质的适应性对抑郁、生活满意度作用的综合讨论224
第七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作用机制模型的纵向研究225
**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发展的描述统计228
第二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纵向相关分析233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总均分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37
第四节青少年认知品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38
第五节青少年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49
第六节青少年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纵向关系模型256
第七节纵向研究下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互作用的综合分析262
一、初测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11个月以后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2
二、初测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对11个月以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4
三、初测心理健康对11个月后心理素质及其诸因子的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6
四、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11个月以后的相互预测作用汇总及综合讨论268
第八节青少年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的横向与纵向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274
第八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横断研究276
**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的分组有效性研究27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的分组及标准278
二、青少年在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上的分布情况及人口学变量特点279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抑郁得分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0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生活事件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在社会支持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83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分组有效性的综合分析284
第二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分组有效性研究285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分组及标准287
二、青少年在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上的分布情况及人口学变量特点288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生活满意度得分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0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生活事件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1
五、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在社会支持上的分组有效性分析292
六、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分组有效性的综合分析294
第九章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纵向研究296
**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的预测有效性研究296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抑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298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生活事件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01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社会支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05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分类模型预测有效性的综合分析308
第二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的预测
有效性研究309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与抑郁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抑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2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生活事件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5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对11个月后社会支持预测的有效性分析319
四、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分类模型预测有效性的综合分析322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类模型的综合分析323
一、康健型特点的综合分析32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RTDK: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 一、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关联,旨在构建一个科学、系统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关系模型。作者通过严谨的理论梳理、扎实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构成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核心要素,并阐释了这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着重于模型的可操作性,为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家长以及青少年自身提供了理解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二、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有效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保障其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课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问题的干预,而对于如何从根源上构建和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则有所欠缺。 本书的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认识到,心理素质并非一种单一的特质,而是多种心理能力、品质和倾向的综合体现。而心理健康也并非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生存状态。因此,理解和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能够指导实践的模型,对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本书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界定,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所构建的关系模型,是对现有心理健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实践意义: 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咨询领域。通过理解模型,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家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关注和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自身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和成长。 三、 RTDK 模型的核心构成 本书提出的RTDK模型,是对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一次系统性、模型化尝试。RTDK并非一个简单的缩写,而是代表着模型中四个核心维度的首字母组合,它们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基石,并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R (Resilience - 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逆境甚至创伤时,能够有效适应、恢复并积极应对的能力。对于青少年而言,培养强大的心理韧性至关重要。它包括了应对压力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积极的自我认知。高心理韧性的青少年,即使身处不利环境中,也能更快地从困境中走出来,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T (Temperament - 气质禀赋):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在生理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倾向。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反应方式、活动水平、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人际交往的模式。不同的气质类型,在面对外部刺激时会有不同的表现,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轨迹。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气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引导和调适,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D (Disposition - 心性特质): 心性特质是指个体在后天教育、环境影响以及自我塑造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它包含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信念系统、人格特质等方面。这包括了乐观、自信、责任感、同情心、求知欲、创造力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性特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维持心理健康。 K (Knowledge & Skills - 知识与技能): 心理健康离不开个体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包括了对自身情绪、认知、行为的理解,以及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技能、压力应对策略、人际交往技能等。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即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心理韧性和心性,也可能在面对具体困难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直接途径。 四、 模型的核心机制与互动关系 RTDK模型的精髓在于其对这四个维度之间动态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本书并非将它们孤立看待,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及动态平衡。 心理韧性与心性特质的协同: 积极的心性特质,如乐观、自信、毅力,是构建心理韧性的重要心理资源。拥有这些特质的青少年,在面对挑战时更倾向于看到积极的一面,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从而更容易激发内在的应对机制,展现出更高的心理韧性。反之,在一次次成功应对逆境的过程中,心理韧性的增强也会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积极的心性特质。 气质禀赋与心性特质的融合: 气质是天生的基础,而心性特质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后天发展形成的。例如,一个天生较为敏感的气质,如果能够通过积极的教育和自我引导,发展出细腻的情感体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同情心,那么这种气质反而可能成为其心性特质中独特的光彩。反之,如果未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则可能发展为焦虑、过度敏感等负面特质。 知识技能的支撑: 心理韧性、心性特质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例如,学习情绪管理技能,能够帮助青少年更有效地调控因挫折而产生的情绪波动,从而提升其心理韧性。掌握积极的沟通技巧,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为心性特质的积极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整体的动态平衡: RTDK模型强调,心理健康并非某种固定状态,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这四个维度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并且相互协调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自然会较高。反之,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或失衡,都可能导致心理健康的波动。例如,虽然一个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心理韧性,但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可能在面对特定心理问题时,不知如何求助或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五、 实证研究与模型验证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构想,更在于其严谨的实证研究。作者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访谈、行为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数据。运用先进的统计学方法,对RTDK模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 模型的预测效度: RTDK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趋势。模型的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并且各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得到了统计学上的支持。 干预有效性: 基于RTDK模型设计的干预措施,例如针对性的心理韧性训练、情绪管理技能讲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活动等,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并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个体差异的体现: 研究还关注了不同个体在RTDK模型上的差异,分析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家庭环境、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其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发展模式,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了依据。 六、 实践应用与启示 RTDK模型为理解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工具。 教育工作者: 可以利用模型来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韧性、积极心性、情绪管理等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和班级活动中。通过识别学生在RTDK各维度上的优势和不足,提供差异化的支持和指导。 家长: 可以通过学习模型,更科学地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关注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而非仅仅关注学业成绩。学会用更积极、更支持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发展应对挫折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 可以将RTDK模型作为诊断和干预的框架,深入了解个体问题的根源,并设计系统性的咨询方案,帮助青少年建立更稳固的心理根基。 青少年自身: 能够通过了解模型,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提升的方面,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应对挑战的技能,从而成为自身心理健康的积极建构者。 七、 结语 《RTDK: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证力度和实践价值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描绘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宏伟蓝图,更提供了通往这片蓝图的清晰路径。通过对RTDK模型的深入理解和积极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为培养新一代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的出版,将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的维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教育者、家长乃至青少年自身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心理素质对青少年行为表现、学业成就乃至于未来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韧性”、“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等核心心理素质的解读,极具启发性。它让我们明白,这些素质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引导和训练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作者清晰地阐述了这些积极心理素质如何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护墙,有效抵御压力、挫折和负面情绪的侵袭。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的教育策略和亲子互动,来滋养和强化青少年这些宝贵的心理资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指出了问题,更提供了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以一种极为系统和科学的方式,阐释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心理困境,以及如何通过主动培养和塑造其内在的心理素质来有效规避。作者在书中构建的“RTDK模型”,犹如一张精密的心理地图,清晰地标示出了心理素质的各个关键节点,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尤其被书中对“逆境成长能力”和“积极自我认知”这些概念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让我们明白,挫折和困难并不可怕,关键在于青少年能否从中学习,并发展出应对未来的能力。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心理健康”——它并非简单地指“没有疾病”,而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状态。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坚信,投资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为他们的未来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力量,去拥抱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评分

《RTDK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这本书,以其深邃的学术洞察和严谨的实证分析,为我们揭示了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作者对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并非止步于泛泛而谈,而是通过精细的分解,将这一复杂概念具象化,例如书中提及的“情绪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等,都极具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心理韧性”的论述,它让我深刻理解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有多么重要,以及如何通过系统的训练来增强它。书中提出的“关系模型”,更是将这些独立的心理素质要素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可解释的系统,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赋能”青少年的宝贵手册,帮助我们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并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指引。

评分

一本深入探讨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复杂联系的研究著作,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解锁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灵密码。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勾勒出了一幅精细的青少年心理发展蓝图。从个体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能力,到人际交往模式、家庭教养环境,再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无一不被细致入微地审视和剖析。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青少年心理成长充满好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 the "why" and "how",帮助我们理解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以及这些素质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书中的模型构建,更是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使得复杂的心理规律一目了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青少年所处的心理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如何通过优化心理素质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普通读者,我对于《RTDK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感到无比欣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向我们揭示了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奥秘。书中对“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界定非常清晰,并将其分解为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包括但不限于认知灵活性、情绪智慧、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具体地理解构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基石的要素。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未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割裂开来,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而有力的“关系模型”,让我们看到这些素质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书中对模型各个要素的实证检验和数据支持,更是增强了其说服力。它让我明白,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并非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更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健康、更积极、更具韧性的心灵,去迎接未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