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定价:39.00元
作者:赵静,王玉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81333
字数:229000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该书围绕西部农村这一特定群体,开展了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和社会互动实践,初步建立了该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通过剖析群体信息能力与服务问的矛盾,提出了建设全新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以及整体推进政策,构建区域共享服务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西部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以农村群体主观能动性发挥为目标,抓住信息能力增长这个突破点,寻求实现社会主体需求与信息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从根本上启动信息共享原动力,选择的是一种实现信息共享持续发展的根本解决方案。成果以广大农民为研究主体,具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显著特征。通过建立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化的三层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调研和分析出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观念、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现状及特征,以及受经济、地理交通等社会客观因素和学历、年龄、性别、职业、政治面貌等主体背景因素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能力变化特点。剖析出由信息观念、知识和能力不足所形成的信息能力弱势与服务间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发展现象,在矛盾冲突中分析形成发展服务的政策取向,由此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全新内涵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以保障信息服务与农村现实的对接,促进区域信息共享。
本书可作为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素质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管理者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实践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超越了停留在“提出问题”的阶段,而是着力于构建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培育与共享”的闭环体系。书中关于“嵌入式培训模式”的探讨,简直是一份宝贵的行动指南。作者摒弃了那种“一刀切”的、自上而下的技术灌输,转而提倡利用地方意见领袖(KOLs)作为中介,通过“情景化学习”来提升信息素养,这种尊重地方生态的路径设计,显然更有可能获得长期的成功。此外,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的设计上,作者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以及跨行政区划协作的制度障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例如建立“最小可行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这体现了研究者对现实约束的深刻理解和务实态度,而非空泛的理想主义。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关怀与责任感。作者的文字冷静、客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部农村群体命运的关注,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种关怀并非流于表面上的同情,而是建立在对复杂社会结构深刻洞察之上的理性支持。特别是关于“信息共享壁垒”的社会文化根源分析,它揭示了信息流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信任建立、利益重构和权力分配的社会过程。这种宏大视野使得全书的落脚点非常高远,它不仅仅是在研究一个地理区域的信息化问题,更是在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保每一个社会群体的“不掉队”这一核心命题。合上书本,脑海中不再是干巴巴的数据图表,而是西部田野中那些朴素而坚韧的面孔,以及他们对更好生活的期盼,这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充满人文温度的杰作。
评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框架,这使得我作为一名初涉此领域的读者,能够迅速找到理解核心问题的切入点。作者并未直接跳入复杂的模型阐述,而是先用一系列精准的田野调查案例作为引子,生动地描绘了信息壁垒对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具体“痛点”。这种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将抽象的“信息能力”概念,具象化为柴米油盐和基层治理的实际困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文献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没有盲目追随主流的信息技术发展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供给与地方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书中的术语定义准确而富有弹性,既能满足专业研究的严谨性,又不会让非本专业背景的读者感到望而却步。特别是对“共享机制”的初步界定,充满了对地方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考量,而非简单地照搬城市化进程中的信息集成模式,这一点极具启发性。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封面以一种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为底,仿佛能让人联想到广袤的西部土地在阳光下泛出的那种特有的光泽。字体选择上,书名采用了较为传统、稳重的宋体,给人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学术厚重感。初翻开书页,纸张的质地也偏向于哑光,减少了反光带来的视觉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贴心的细节。装帧工艺上看得出是精良制作,即使是平装本,其书脊的粘合度也相当牢固,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是值得反复翻阅和参考的。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合理,行距和字间距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大段的文字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拥挤或跳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图表和案例分析的版面设计,色彩运用克制而精准,既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又保持了整体的学术严肃性,整体来看,从触感、视觉到阅读体验,这部作品在实体呈现上做足了功课,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内容抱持着一份敬意与期待。
评分深入到核心章节后,我明显感受到作者在方法论上的深厚功底。不同于以往研究多依赖于单一量化指标的倾向,该书巧妙地融合了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的优势。量化数据部分,对不同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使用频率的统计分析,逻辑链条清晰,统计方法的选取也充分考虑了农村环境的异质性。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定性研究的深度:作者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教育背景的村民进行的深度访谈记录,被呈现得极为真实和立体。这些访谈片段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补充,它们本身就构成了研究结论的基石,展示了“能力培育”过程中,文化习惯和代际差异所带来的复杂阻力。这种数据与文本的交织推进,使得整个论证过程如同在构建一座精密的数字模型,每一个螺丝钉都来自真实的田野考察,让人信服力倍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