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号与系统
:23.00元
售价:16.8元,便宜6.2元,折扣73
作者:董作霖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64011406
字数:300000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本书为本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全书共分6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z域分析等,附录中包括Matlab软件的使用介绍和傅立叶变换等内容,在使用本教材时,对于各章内容的取舍,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本书适用于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配色上选择了沉稳的深蓝色和清爽的白色,给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感觉,这很符合教科书的定位。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的厚度和光泽度都让人满意,翻阅起来手感很好,预计能陪伴我度过好几个学期的学习时光。我特地留意了一下目录,章节的编排逻辑性很强,从最基础的信号表示、系统定义开始,逐步深入到傅里叶、拉普拉斯变换等核心工具,再到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特别是看到“离散时间系统”那一章的标题时,我感到一阵期待,这部分内容往往是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不过,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在理论推导后能立即跟上具体例题解析的排版,这样能够更好地将抽象概念落地。希望这本书在这方面能给我带来惊喜,而不是只有厚厚的公式堆砌。整体而言,从物理触感和初步结构来看,这是一本值得信赖的教材,希望能带领我顺利攻克这个领域的难关。
评分作为一名习惯于通过解决大量实际问题来巩固知识的学生,我对教材的习题部分总是格外看重。很多教材的习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难度设置极不均匀,要么干脆就是纯粹的公式代入,缺乏对底层原理的挖掘。我快速翻阅了几个章节末尾的练习题,发现这里的难度跨度设计得比较合理。基础题用来检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中等难度的题目开始要求综合运用不同的变换工具,而最后的几道“挑战题”看起来相当有深度,似乎需要读者对信号的物理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下手。更棒的是,我看到其中一些题目后面标注了“参考解题思路”的提示,这表明作者并非简单地布置作业,而是有意引导我们思考解题的路径,而不是只提供最终答案。我非常期待能有配套的详尽解析,如果能有针对那些挑战题的逐步推导,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习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打算先从那些中等难度的题目开始“实战演练”一下。
评分我花了点时间浏览了关于该领域其他几本经典教材的评价,发现很多读者都提到了一些关于概念抽象度过高、图示不够清晰的问题。因此,在翻阅这本新书时,我非常关注它的插图质量。令人欣慰的是,书中的许多关键概念,比如卷积积分的几何意义,或者频率响应的图形表示,都配有相当清晰、美观的示意图。这些图示并非仅仅是公式的视觉翻译,它们似乎真的在努力帮助读者构建空间想象力。例如,在阐述LTI系统特性时,作者用动态变化的曲线图来展示输入信号如何被系统“塑形”,这种处理方式比纯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当然,我也注意到个别复杂的滤波器结构图,虽然清晰,但如果能增加一些三维视角或者更丰富的颜色区分,可能会对区分信号流向更有帮助。总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传达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这对于理解那些容易混淆的时域和频域概念至关重要。好的图示是跨越理论鸿沟的桥梁,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比我预期的要好。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克制而精确”。作者在叙述复杂的数学推导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口语化或者煽情的表达,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精密的语法筛选,力求信息密度最大化。这在处理严谨的数学学科时是优点,它保证了推导过程的无懈可击和逻辑的铁板一块。然而,对于初次接触傅里叶级数展开或者Z变换收敛域概念的新手来说,这种极度“学术化”的表述可能会显得有些冰冷和难以接近。比如,在引入“卷积和”时,文字描述略显冗长,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抓住其核心思想——系统对瞬时输入的累积响应。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类比,比如将卷积比作一个移动的“窗口”在另一个信号上进行加权求和,用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软化那些坚硬的数学概念。总而言之,这本书更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追求理论深度和严谨性的读者,对于纯粹的入门者来说,可能需要搭配一些讲解更生动的辅助材料。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的覆盖面足够广。从基础的连续时间系统到采样定理,再到Z变换和滤波器设计的基础框架,它似乎试图提供一个全面的概览。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采样和量化这一数字化过程的章节,这部分是连接理论与现代通信、控制系统的关键桥梁。作者对“理想采样”和“实际采样”的区别阐述得比较到位,并且用图表清晰地展示了混叠现象的发生机制,这一点处理得非常专业。不过,作为一本涵盖如此广泛主题的教材,我个人认为在某些现代应用案例的引入上,或许可以再大胆一些。例如,如果能增加一些简短的章节,探讨一下该理论在现代机器学习中,如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底层数学原理关联性,或者在高性能音频处理中的具体应用实例,那将极大地增强教材的时代感和对读者的吸引力。目前的结构偏向于经典的信号处理理论体系,稳健有余,但创新应用的“火花”稍显不足,期待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自己去发掘这些连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