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Altium Designer 14电路设计与仿真
定价:75.00元
售价:56.3元,便宜18.7元,折扣75
作者:孟飞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115082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针对Altium Designer软件版本,且包含来自于企业和培训的大量实例,满足不同行业的读者需求,实例均经过实际操作,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强,配套资源非常丰富、特色和卖点突出,新书上市重点宣传。相关书籍推荐Protel 99SE基础与实例教程(随书附盘,盘中含实例、源文件)电路仿真与电路板设计项目化教程(基于Multisim与Protel) (高等院校EDA系列教材)Protel99SE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及仿真基于Altium Designer的原理图与PCB设计Altium Designer (Protel)原理图与PCB设计教程(高等院校EDA系列教材)
本书共分为14章,具体内容包括:AltiumDesigner14概述、设计环境、原理图绘制基础、层次化原理图绘制基础、原理图的高级操作、PCB的布局设计、电路板的后期处理、信号完整性分析、创建元件库及元件封装、电路仿真系统、VHDL语言设计以及直流数字电压表电路、游戏机电路、U盘电路设计综合实例等内容,读者学后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本书结构清晰、语言简洁,适合AltiumDesigner的初、中级读者阅读,包括从事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等,同时也可作为各类计算机培训中心、本科院校及相关专业的辅导教材。
前言
章 AltiumDesigner14概述1
第2章 原理图设计基础
第3章 原理图绘制
第4章 原理图的后续处理
第5章 层次结构原理图的设计
第6章 原理图编辑中的高级操作
第7章 PCB设计基础知识
第8章 PCB的布局设计
第9章 PCB的布线
0章 电路板的后期制作
1章 创建元件库及元件封装
2章 电路仿真系统
3章 信号完整性分析
4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
5章 汉字显示屏电路设计实例
6章 电路设计实例
附录AAltiumDesigner14常用快捷键
附录B常用逻辑符号对照表
参考文献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教材的实操性持保留态度,毕竟软件版本迭代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真正的精华并不在于教你点鼠标的位置,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跨越不同设计范畴的思维框架。比如,它在描述多层板堆叠结构时,不仅展示了标准的结构图,还穿插了不同介电常数材料选择对信号反射的影响分析,甚至延伸到了PCB制造工艺的公差范围如何反作用于设计规则检查(DRC)的设定。这种将设计、仿真与制造紧密结合的视角,在很多现代教程中已经被简化或忽略了。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复杂器件封装(如BGA)的布线策略,那部分内容将规则驱动的设计(Rule-Driven Design)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强调了设计意图的预先确立,而非事后的修补。读完相关章节,你会发现,过去很多在软件中凭感觉走的布线,现在都有了明确的理论支撑,这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成品率和鲁棒性。
评分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对仿真设置的讨论部分,这部分内容体现了设计者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刻理解。它没有把仿真工具描绘成一个万能的“水晶球”,而是反复强调了模型的准确性和边界条件的设置对结果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关于过阻尼和欠阻尼仿真场景的对比分析,它清晰地展示了如果参数设置略有偏差,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南辕北辙。这种对仿真局限性的坦诚,比那些鼓吹“一键出真知”的材料要珍贵得多。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读者能够更客观地评估仿真数据的可信度,并在设计迭代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整。它培养的不是一个仿真报告的撰写者,而是一个能够质疑仿真结果,并据此优化物理设计的工程师。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明显带有那个年代工具书的特征——实用至上,美观度让位于信息密度。但这恰恰反映了其核心价值:它是一部实打实的工程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轻薄的速成读物。我发现自己最常翻阅的是关于特定工艺设计参数的章节,那些关于最小线宽、层间距、焊盘形状对阻抗影响的表格和图示,一旦被消化吸收,就成为了设计过程中的“肌肉记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知识的沉淀和积累性,它提供的是一套可以长期依赖的底层知识体系,而非转瞬即逝的软件技巧。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硬件设计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拼凑,而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自洽的知识大厦,这对于后续应对更高复杂度的项目,无疑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籍拿到手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扎实的篇幅和那略显陈旧的封面设计,让人不禁回想起那个特定时期电子设计领域的风貌。初翻几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技术细节的密度感是令人敬畏的。它不像现在市面上那些追求轻量化和快速上手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教科书,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遵循着严密的逻辑链条。特别是关于基础理论的阐述部分,作者似乎毫不吝啬笔墨,将那些复杂的电磁兼容性(EMC)原理、信号完整性(SI)的数学模型,用非常详尽的图表和公式进行了铺陈。我记得我在研究电源平面去耦设计时,其中关于不同容值电容的摆放策略及其对高频噪声的影响分析,那段描述之细致,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实际的PCB Layout工作中,必须精确计算每一个环节的损耗和时序裕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它强迫你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操作软件”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么做”的工程哲学层面去理解设计决策背后的物理学依据。对于想要成为资深硬件工程师的人来说,这种奠定根基的深度阅读体验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内敛而有力的,它没有那种激昂的口号或浮夸的宣传,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来引导读者。在讲解高级的电源分配网络(PDN)设计时,它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仿真结果的展示上,而是详细剖析了输入阻抗曲线的构建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平面分割和去耦网络,去匹配特定IC对瞬态电流的需求。对于那些习惯于“看图说话”的学习者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因为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那些密集的公式和参数定义。然而,正是这种“啃硬骨头”的过程,才真正培养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它更像是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你旁边,不急不躁地告诉你:“年轻人,想做好设计,光靠软件工具是不够的,你得懂背后的物理,才能驾驭工具,而不是被工具牵着鼻子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