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信號與係統
:23.00元
售價:16.8元,便宜6.2元,摺扣73
作者:董作霖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64011406
字數:300000
頁碼:2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81kg
本書為本科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專業《信號與係統》課程的教材。全書共分6章,內容包括信號與係統的基本概念、連續信號與係統的時域分析、連續信號與係統的頻域分析,連續信號與係統的復頻域分析、離散信號與係統的時域分析,z域分析等,附錄中包括Matlab軟件的使用介紹和傅立葉變換等內容,在使用本教材時,對於各章內容的取捨,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本書適用於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學生。
我花瞭點時間瀏覽瞭關於該領域其他幾本經典教材的評價,發現很多讀者都提到瞭一些關於概念抽象度過高、圖示不夠清晰的問題。因此,在翻閱這本新書時,我非常關注它的插圖質量。令人欣慰的是,書中的許多關鍵概念,比如捲積積分的幾何意義,或者頻率響應的圖形錶示,都配有相當清晰、美觀的示意圖。這些圖示並非僅僅是公式的視覺翻譯,它們似乎真的在努力幫助讀者構建空間想象力。例如,在闡述LTI係統特性時,作者用動態變化的麯綫圖來展示輸入信號如何被係統“塑形”,這種處理方式比純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當然,我也注意到個彆復雜的濾波器結構圖,雖然清晰,但如果能增加一些三維視角或者更豐富的顔色區分,可能會對區分信號流嚮更有幫助。總體來說,這本書在視覺傳達方麵下瞭不少功夫,這對於理解那些容易混淆的時域和頻域概念至關重要。好的圖示是跨越理論鴻溝的橋梁,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做得比我預期的要好。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簡潔,配色上選擇瞭沉穩的深藍色和清爽的白色,給人一種專業而嚴謹的感覺,這很符閤教科書的定位。裝幀質量也相當不錯,紙張的厚度和光澤度都讓人滿意,翻閱起來手感很好,預計能陪伴我度過好幾個學期的學習時光。我特地留意瞭一下目錄,章節的編排邏輯性很強,從最基礎的信號錶示、係統定義開始,逐步深入到傅裏葉、拉普拉斯變換等核心工具,再到係統的時域分析和頻域分析,這種循序漸進的結構,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特彆是看到“離散時間係統”那一章的標題時,我感到一陣期待,這部分內容往往是理解數字信號處理的基礎。不過,我個人更偏愛那種在理論推導後能立即跟上具體例題解析的排版,這樣能夠更好地將抽象概念落地。希望這本書在這方麵能給我帶來驚喜,而不是隻有厚厚的公式堆砌。整體而言,從物理觸感和初步結構來看,這是一本值得信賴的教材,希望能帶領我順利攻剋這個領域的難關。
評分作為一名習慣於通過解決大量實際問題來鞏固知識的學生,我對教材的習題部分總是格外看重。很多教材的習題要麼過於簡單,要麼難度設置極不均勻,要麼乾脆就是純粹的公式代入,缺乏對底層原理的挖掘。我快速翻閱瞭幾個章節末尾的練習題,發現這裏的難度跨度設計得比較閤理。基礎題用來檢驗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中等難度的題目開始要求綜閤運用不同的變換工具,而最後的幾道“挑戰題”看起來相當有深度,似乎需要讀者對信號的物理意義有深刻的理解纔能下手。更棒的是,我看到其中一些題目後麵標注瞭“參考解題思路”的提示,這錶明作者並非簡單地布置作業,而是有意引導我們思考解題的路徑,而不是隻提供最終答案。我非常期待能有配套的詳盡解析,如果能有針對那些挑戰題的逐步推導,那這本書的價值將大大提升。習題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打算先從那些中等難度的題目開始“實戰演練”一下。
評分這本書的篇幅相當可觀,這通常意味著內容的覆蓋麵足夠廣。從基礎的連續時間係統到采樣定理,再到Z變換和濾波器設計的基礎框架,它似乎試圖提供一個全麵的概覽。我特彆關注瞭關於采樣和量化這一數字化過程的章節,這部分是連接理論與現代通信、控製係統的關鍵橋梁。作者對“理想采樣”和“實際采樣”的區彆闡述得比較到位,並且用圖錶清晰地展示瞭混疊現象的發生機製,這一點處理得非常專業。不過,作為一本涵蓋如此廣泛主題的教材,我個人認為在某些現代應用案例的引入上,或許可以再大膽一些。例如,如果能增加一些簡短的章節,探討一下該理論在現代機器學習中,如捲積神經網絡(CNN)的底層數學原理關聯性,或者在高性能音頻處理中的具體應用實例,那將極大地增強教材的時代感和對讀者的吸引力。目前的結構偏嚮於經典的信號處理理論體係,穩健有餘,但創新應用的“火花”稍顯不足,期待能在後續的學習中自己去發掘這些連接點。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剋製而精確”。作者在敘述復雜的數學推導時,幾乎沒有使用任何口語化或者煽情的錶達,每一個句子都像經過瞭精密的語法篩選,力求信息密度最大化。這在處理嚴謹的數學學科時是優點,它保證瞭推導過程的無懈可擊和邏輯的鐵闆一塊。然而,對於初次接觸傅裏葉級數展開或者Z變換收斂域概念的新手來說,這種極度“學術化”的錶述可能會顯得有些冰冷和難以接近。比如,在引入“捲積和”時,文字描述略顯冗長,我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真正抓住其核心思想——係統對瞬時輸入的纍積響應。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類比,比如將捲積比作一個移動的“窗口”在另一個信號上進行加權求和,用更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軟化那些堅硬的數學概念。總而言之,這本書更適閤已經有一定基礎,追求理論深度和嚴謹性的讀者,對於純粹的入門者來說,可能需要搭配一些講解更生動的輔助材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