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的眼睛 9787540770242

心理师的眼睛 97875407702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霖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咨询
  • 心理咨询师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自我成长
  • 心理健康
  • 认知行为疗法
  • 案例分析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0242
商品编码:296246932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师的眼睛

定价:28.00元

售价:20.4元,便宜7.6元,折扣72

作者:舒霖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40770242

字数:95000

页码:2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为何本该快乐享受青葱校园的孩子却成为了忧郁的王子?为何懵懂的情愫*后却成为了剪不断的纠缠?为何父母、师长的关心找不到交集?为何青春期教育的结局常常是两败俱伤?

    舒霖从一名校园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根源,以及家长、老师难以走进青少年内心世界的问题所在。如何才能智慧而巧妙地保护和引导青少年既顺其自然又不脱离正轨地成长?作者从真实的工作经验中,体悟到''生命直到被'看见',改变才可能发生'',提出了自己面对''问题青少年''的种种方式方法。

    本书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咨询案例集,采用的并非科学式的心理咨询技术分析,而是融心理辅导的技巧于故事性的叙述方式之中,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名校园心理咨询师的沟通技巧。
'





内容提要

'    本书是作者从事校园心理师工作以来,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所积累起来的精彩案例以及心得体会。作者从一名校园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描述并分析了以校园、亲子关系为主的多种心理咨询案例,诸如青春期的情绪问题、特殊儿童的教育方式、亲子之间的沟通技巧等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遭遇的问题。文风平易、生动,不乏能为人指点迷津的洞见和妙语。

    无论是对于正在成熟过程中的青少年,还是自身也在不断成长中的父母,本书都是大有裨益;对于教师尤其是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学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份鲜活的读物。
'




目录


作者介绍

舒霖,本名柯书林。台湾心理咨询师,擅长校园心理咨询、亲子心理咨询、企业心理培训等方向。从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毕业后,参与临床心理工作十余年。作品有《心理师的眼睛》《心理师的单行道》等。




文摘


序言



洞悉人心:一扇通往理解的窗 当我们谈论“心理师的眼睛”,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视角,一种深入探究人类内心世界、洞察行为模式、理解情绪涌动的特殊能力。这双“眼睛”并非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源自专业的训练、深刻的同理心以及对人类复杂性的孜孜不求。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人(也包括自己)内心深处的风景,理解那些隐藏在表面行为之下的动机、渴望与恐惧。 这扇窗,并非总是明亮清晰,有时它被迷雾笼罩,被阴影遮蔽,被扭曲的现实所包裹。心理师的眼睛,正是要在这样的迷宫中寻觅路径,解读密码,最终点亮前行的灯塔。它关注的,是那些未被言说的心声,是那些被压抑的情感,是那些在潜意识的暗流中涌动的力量。它们塑造着我们的思想,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决定着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互动。 从童年时期形成的原生家庭模式,到成年后建立的亲密关系;从职场中的竞争与合作,到社会层面的群体心理;从个体成长中的焦虑与抑郁,到特定创伤带来的持久影响——心理师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切的蛛丝马迹。它不回避痛苦,不轻视困境,而是以一种审慎而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去观察、去分析。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因为人心的奥秘,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邃和复杂得多。 “心理师的眼睛”的训练,是一个漫长而严谨的过程。它始于对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理解不同学派的视角,掌握各种诊断工具和治疗技术。然而,理论的堆砌终究是冰冷的,真正让这双眼睛变得有温度、有穿透力的,是那些无数次的临床实践,是与形形色色来访者建立的每一次信任关系,是他们在痛苦中挣扎、在困惑中寻求出路的真实写照。每一次倾听,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共情,都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刻体悟。 想象一下,一位来访者在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时,眼神闪烁,声音颤抖,身体语言透露出不安。心理师的眼睛,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些表面的迹象上。它会去联想,去推测,去整合。这个孩子可能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忽视?父母的互动模式是如何在他的内心深处播下不安的种子的?这种不安,又如何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反复上演?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一块拼图,最终构成一幅完整的图景,揭示问题的根源。 “心理师的眼睛”也并非万能的审判官,它不评判,不定罪,而是致力于理解。它理解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无奈。它理解那些“固执”的思维模式,可能是在过去的经验中为了保护自己而形成的防御机制。它理解那些“难以启齿”的情感,可能承载着巨大的羞耻感和孤立感。这种理解,是疗愈的起点,是连接的桥梁。 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为什么我总是陷入同样的困境?为什么我无法和某些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试图用理智去解释,用逻辑去梳理,但很多时候,问题的核心却潜藏在理智和逻辑之外,在意识的边缘,甚至在我们自己都未曾触及的内心深处。心理师的眼睛,正是要帮助我们穿越这层层迷雾,触及那些被忽略、被压抑的部分。 这不仅仅是关于“病态”的解读。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远不止于心理疾病。它也关于健康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关于个体如何实现自我成长和潜能的发挥,关于如何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关于如何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心理师的眼睛,同样能洞察到这些积极的力量,帮助人们发掘自身蕴藏的优势,找到前进的动力,实现更富足、更有意义的人生。 当我们谈论“心理师的眼睛”,我们也在谈论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关怀的邀请。了解心理师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他人,何尝不是在为我们自己打开一扇认识自我的窗户?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如何更加敏锐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如何更清晰地识别自己的思维模式,如何更理性地处理人际冲突,如何更有勇气地面对内心的脆弱。这是一种赋权,让我们成为自己生命更清醒的导航者。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变得尤为珍贵。我们习惯于用虚拟的形象示人,用简短的文字交流,却常常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和内心渴望。“心理师的眼睛”,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去认真地看,去耐心地听,去深刻地理解。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次情绪的起伏,都可能是一次无声的呼唤。 它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与他人,与社会,与我们所处的环境,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体的心理困扰,往往与更广泛的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问题,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心理师的眼睛”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永不停止的探索。人性的复杂性是无限的,每一次看似熟悉的案例,都可能隐藏着新的维度和挑战。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真理的追求,是支撑心理师不断前行的动力。它也让我们看到,专业的力量,并非仅仅在于提供答案,更在于激发来访者内心的力量,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最终,“心理师的眼睛”不仅仅是关于看见他人,更是关于看见自己。它是一种深刻的同理心,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一种对生命过程的尊重。它邀请我们去拥抱人性的复杂,去理解自身的局限,去珍视每一个生命中闪烁的微光。这扇窗,一旦被打开,便能带来全新的视野,引领我们走向更深层、更真实、更充满可能性的生命旅程。它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以更深刻、更富同情心的方式,去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身边的人,以及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拧,就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总觉得它高深莫测,遥不可及。但《心理师的眼睛》这个名字,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暗示着一种“看见”的能力,看见那些我们自己可能都未曾察觉的内心角落。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一次次心灵的对话,一次次深入人心的探险。我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那些发生在真实世界里的故事,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成长、关于救赎的故事。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在每一个看似平凡的表情之下,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波涛汹涌;在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纠结与挣扎。这本书能否成为我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一个小小指南,让我能够以更温柔、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这是我最期盼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独特的感觉,既有艺术感又透露出专业性。它不像那些市面上常见的心理学书籍那样,封面充斥着抽象的符号或者冷冰冰的图表。《心理师的眼睛》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用他那双洞察人心的眼睛,去审视、去理解、去疗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深刻理解人际关系和自身情感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一些实用的心理技巧,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受益。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动机,去发现那些让我们产生困扰的情感模式,并找到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提升自己的情商,更好地处理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并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和与幸福。

评分

初见《心理师的眼睛》,便被其书名所吸引。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直觉,仿佛它蕴藏着一种独特的洞察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人性的核心。我并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但对人类的情感世界和行为模式始终充满好奇。市面上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琳琅满目,但我常常在其中迷失,找不到真正能够引起共鸣、提供启发的读物。这本书的名字,却让我感受到一种亲切和期待,它似乎承诺着一种更接地气、更具象化的视角。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心理师们是如何在日常的观察中,捕捉到那些细微之处,又是如何通过专业的视角,解读那些复杂的心灵密码。我期望它能够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带领我走进一个又一个被情绪困扰的灵魂,体验他们的挣扎与蜕变。这本书是否能让我学会用“心理师的眼睛”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去理解那些不易察觉的内心需求,从而以更平和、更富同理心的方式与世界互动,这便是我最大的期盼。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感觉是它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封面的配色和排版都显得相当考究,透露着一种专业又不失亲和的气息。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成因感到好奇,也曾尝试阅读一些心理学入门读物,但常常因为过于理论化而感到困惑。然而,“心理师的眼睛”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的兴趣,它让我联想到,通过一位专业人士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人们内心深处的秘密,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体验。我猜测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困境和成长过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观察方法和思考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能否真正地“打开”我们看待世界的另一扇窗,让我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人性的复杂与美好,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淡淡的、略带神秘感的色彩搭配,以及一个半遮半掩的眼神,让人不禁好奇封面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又常常觉得书本上的理论枯燥乏味,难以触及人心深处。而这本书的名字《心理师的眼睛》,似乎预示着一种更贴近、更真实的视角,它不是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通过“眼睛”这个窗口,去窥探人类复杂的情感和微妙的心灵世界。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心理师在工作中是如何观察、倾听和理解来访者的。那些在咨询室里发生的真实案例,那些困惑、挣扎、最终获得释然的瞬间,如果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一定会非常引人入胜。我设想着,或许这本书会像一部部微型纪录片,带领我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剧场,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日常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去理解那些看似难以解释的行为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情感逻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获得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温度和人情味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