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谱録类:文房四谱

四库全书谱録类:文房四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苏易简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谱录类
  • 文房四谱
  • 古籍
  • 中国古典文献
  • 文房具
  • 书籍
  • 历史
  • 文化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861
商品编码:296250152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谱録类:文房四谱

定价:56.00元

作者: 苏易简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861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房四谱》是宋代苏易简撰。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属四川)人。是书凡《笔谱》二卷,《砚谱》《墨谱》《纸谱》各一卷,而笔格、水滴附焉。各述原委本末,及其故实,殿以辞赋诗文,合为一书。前有徐铉序,末有雍熙三年九月自序,谓因板书秘府,集成此谱。当时甚重其书,至藏于秘阁亦有以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房四谱》:一窥中国传统书写与艺术的精致世界 在中国浩瀚的书画艺术长河中,文房用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书写、绘画的工具,更是文人雅士审美情趣与精神寄托的载体。而《文房四谱》,作为一本集大成般的著作,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博采众长的论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房器具精致世界的大门。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器物,而是深入探究了“笔、墨、纸、砚”这四种最核心的书写材料的源流、制作、品鉴以及使用方法,宛如一部关于文人雅趣与匠心独运的百科全书。 笔:文心之所系,万象之始 《文房四谱》对“笔”的论述,可谓是淋漓尽致。它首先追溯了毛笔的起源,从远古时代的自然取材,到历代笔形、笔毫、笔杆的演变,层层剥茧。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毛笔的特性,如狼毫的刚健、羊毫的柔韧、兼毫的圆润,以及针对不同书体和绘画风格所选择的笔。作者并非停留于理论,而是深入到笔毫的精选、梳理、粘合等制作工艺的细节,例如如何选取上等兽毛,如何掌握灌胶的火候,如何使笔头挺拔而不散乱。 更令人称道的是,《文房四谱》对如何鉴赏一支好笔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它提出了“尖、圆、齐、健”的四德标准,并详尽解释了每一德的含义。一支好笔,笔尖必须能够聚而不散,笔身要圆润饱满,笔锋要整齐如一,笔杆要挺直坚固。书中还列举了历代名笔的轶事,以及文人墨客对笔的偏爱与选择,使得枯燥的器物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气息。对于如何正确执笔、运笔,书中也有细致的指导,强调了“虚领顶劲”、“指实掌虚”等要领,力求将使用者与工具融为一体,达到“意在笔先,笔随心动”的境界。 墨:浓淡皆有意,意在纸上生 墨,是中国书画的灵魂所在。它决定了作品的浓淡、层次与神韵。《文房四谱》对墨的论述,同样深入骨髓。书中首先探讨了墨的起源与发展,从远古的墨染,到汉代的松烟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墨,再到唐宋时期制墨工艺的成熟,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 《文房四谱》重点介绍了制墨的原料,如松脂、桐油、动物胶等,以及它们在墨质中的作用。它详细描述了墨的制作工艺,包括烟的采集、胶的熬制、模具的雕刻、墨的晾晒与陈化等。不同的烟料、不同的配方,会产生不同特性的墨。例如,松烟墨浓黑润泽,油烟墨光泽锐利,桐油烟墨沉郁厚重。书中还区分了松烟墨、油烟墨、漆烟墨、煤烟墨等不同种类,并阐述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的场合。 在鉴赏方面,《文房四谱》提出了“香、色、形、质”的四品标准。一支好墨,要闻之有独特的墨香,观之色泽深沉,形状美观,触之手感温润。书中还讲解了如何鉴别墨的陈年,好的墨经过多年的陈化,其质地会变得更加细腻,墨色也更加沉郁。此外,《文房四谱》也提供了关于如何研墨的技巧,强调了“慢研细磨”的重要性,以及水量的控制,力求研出“浓如漆,淡如茶”的墨色变化。 纸:载道之器,情思之媒 纸,是中国人发明的一项伟大的文明成果,它承载着文字,传递着思想。《文房四谱》对纸的论述,充满了对这种“载道之器”的敬意。书中追溯了造纸术的起源,从最初的麻纸、葛纸,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再到历代造纸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宣纸的详细介绍。 《文房四谱》对宣纸的论述尤为详尽。它介绍了宣纸的独特原料——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以及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如“煮 the paper”、“捞 the paper”、“晒 the paper”等。这些工艺赋予了宣纸“落墨如水,晕染如烟”的特性,使其成为书画创作的绝佳载体。书中区分了生宣、熟宣、半熟宣,并阐述了它们在吸墨性、晕染性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适合的书体与绘画技法。 除了宣纸,《文房四谱》也提及了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古纸,如蔡侯纸、藤纸、竹纸等,并对其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书中还提供了关于如何鉴赏纸张的方法,如通过触摸纸的质感、观察纸的纹理、听纸张的声音等方面来判断其优劣。对于如何保护纸张,使其得以长久保存,书中也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砚:磨墨之石,文思之泉 砚,是书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伴侣,它默默地磨砺着墨,也孕育着文人的思绪。《文房四谱》对砚的论述,展现了其作为艺术品和实用工具的双重价值。书中首先追溯了砚的起源,从原始的石器,到秦汉时期的板状砚,再到唐宋时期各种名砚的出现,如端砚、歙砚、澄泥砚等。 《文房四谱》对端砚和歙砚的论述最为深入。它详细介绍了端砚的产地——肇庆,以及端石的各种名贵品类,如鱼脑冻、青花、蕉叶白、石眼等,并阐述了这些纹理对砚台品相的影响。书中也介绍了端砚的制作工艺,从选石、雕刻到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对于歙砚,则重点介绍了其产地——婺源,以及歙石的特点,如其坚硬的质地、细腻的纹理,以及其独特的“石眼”。 书中还阐述了如何鉴赏砚台,如“其声、其纹、其色、其质”的四品标准。一支好砚,敲击时应有清越的声响,纹理要自然美观,颜色要沉静古朴,质地要细腻温润。此外,《文房四谱》还强调了砚台的“储水”功能,好的砚台能够有效地保持墨汁的湿润,不易干涸。书中也提供了关于如何清洗和保养砚台的实用方法,确保砚台能够长久地陪伴文人墨客。 结语:雅物之道,承载千年文脉 《文房四谱》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书写工具的工具书,它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对笔、墨、纸、砚的深入探究,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折射出文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执着。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看似平凡的文房用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每一支笔、每一方墨、每一张纸、每一方砚,都可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一种情怀。通过阅读《文房四谱》,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这些文房器具的来龙去脉、制作鉴赏,更能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雅”的精髓,以及“器物”与“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它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去欣赏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精美器物,去感受它们所传达的千年文脉。

用户评价

评分

《文房四宝》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细微之处见真章”的道理。它就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带我走进古代文人的书斋,近距离观察那些承载着智慧与艺术的物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墨”的讲述。以往总觉得墨就是墨,黑乎乎的一块,但这本书让我知道,古人对于墨的讲究,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从松烟墨、桐烟墨,到各种名贵的香墨、药墨,从墨的色泽、香气,到其在纸上的晕染效果,都有一套极其精细的评判标准。书中详细描述了墨锭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研磨、晾晒、熏烟等每一个环节,那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人由衷钦佩。我还了解到,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所产的墨,其性能也有差异,这真是颠覆了我对墨的认知。读完关于墨的部分,我再拿起现代的墨水,总感觉少了一些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气息,仿佛少了点“灵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 everyday objects,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文化积淀。

评分

《文房四宝》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工具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美学的书。它以极其细腻和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笔、墨、纸、砚这四种最基本的书写工具,如何在古人的手中,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书中不时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典故和传说,让冰冷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到“笔”的时候,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笔的形制,还提及了“笔塚”的故事,讲述了古人对废弃毛笔的尊重和哀悼,这让我深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器物的“敬畏之心”。同样,在论述“纸”时,书中也展现了纸张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从官方文书到个人书信,从诗词歌赋到绘画作品,纸张都是不可或缺的媒介。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房四宝不仅仅是书写的道具,更是文人雅士们的精神寄托,是他们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追求艺术的载体。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那些古代文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小而美”的事物很感兴趣,而《文房四宝》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条理,从笔、墨、纸、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了详尽的论述。我特别对“砚”的部分印象深刻。古人对砚台的选材极为挑剔,什么端砚、歙砚、洮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砚石的产地、质地、纹理,还详细阐述了它们如何影响墨的研磨效果,以及砚台的形状、大小、甚至砚池的设计,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读到关于“润石”和“石品”的论述时,我才明白,原来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匠人的雕琢,也能成为一件令人赞叹的艺术品。书中还提到了许多著名的砚台,并配有精美的插图,这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砚台的博物馆,大饱眼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也感受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

评分

《文房四宝》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笔墨纸砚这些文房小物不过是写字画画的工具,顶多在材质、工艺上有些讲究,没想到这本《文房四宝》将它们提升到了一个如此高的文化和历史维度。书中不仅仅是介绍了笔、墨、纸、砚这四样宝贝本身的形态、起源、制作方法,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读到关于不同种类毛笔的介绍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一支笔的毫毛选择、笔杆材质、笔头形状都能影响到书写的风格和力度,甚至关联到书写者的性情和抱负。例如,那些对笔毫弹性、尖锐度、圆润度有着极致追求的匠人精神,以及文人墨客们对“笔有其魂”的独特解读,都让我为之动容。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文人雅士如何选择和使用文房四宝的轶事,像是王羲之对永字八法的探索,苏东坡对点墨法的创新,这些历史故事让冰冷的器物瞬间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古代大师们伏案挥毫的身影。这本书让我明白,文房四宝早已超越了实用工具的范畴,它们是承载文化、体现审美、寄托情感的载体,是中国古代士人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初次翻阅《文房四宝》,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资料所震撼。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更像一部关于文房器具的百科全书,从最基础的分类、发展脉络,到每一种物品的细致解构,都做到了极尽所能的考证。就拿“纸”这一章来说,从最初的麻纸、竹纸,到后来的宣纸、皮纸,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制造工艺、原料来源,还对不同纸张的质地、吸墨性、韧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对比。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而言,这些信息可谓是弥足珍贵,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书画作品为何呈现出那样的视觉效果,以及不同时代的审美偏好是如何受到纸张特性的影响。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古代文献中关于文房四宝的记载和评论,这些一手资料的引入,无疑增加了其研究价值和权威性。作者仿佛一位考古学家,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精心挖掘,将这些被遗忘的细节一一呈现,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文房世界的全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