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祖蔭 根脈 鄉愁──廣府民居肇昌堂文化遺産的守衛與傳承
定價:68.00元
售價:51.0元,便宜17.0元,摺扣75
作者:楊宏烈
齣版社: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112216475
字數:
頁碼:24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本書選取廣州瀝滘古村一棟普通民居——肇昌堂為例,采用“解剖一個麻雀”的手法,清理其所蘊藏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厘定這裏是一塊考證廣府農耕文明的活化石,一方萌發工商文明史跡的熱土;鼓勵有勇於曆史擔當的業主,立誌打造一座值得堅守的嶺南水鄉民居文化博物館。作者深情呼籲社會多方關注類似“古村落的進步,聆聽中國鄉土故事,重溫世代經典祖訓,認定傳統文化基因,以尊重自然生態、科學民主為宗旨,搞好美麗城鄉的保護規劃建設,“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有詩意的棲居,過上有人格尊嚴的日子。
序
前言
章 韆年古村落的生態文明
1.1 嶺南特色的水鄉村落
1.2 聚族而居的一方熱土
1.3 有機增長的規劃模式
1.4 曆朝曆代的祠堂集錦
1.5 天人感應的宮觀壇廟
1.6 “瀝滔八景”的文化要義
1.7 榕陰渡口的濃濃鄉愁
第2章 農耕時代物質文化遺産
2.1 農耕轉工商的肇昌堂
2.2 三間兩廊的廣府民居
2.3 廣府民居的裝飾藝術
2.4 衛傢花園的遺址遺韻
2.5 勞作耕耘的農具收藏
2.6 鄉村作坊的加工器物
第3章 世貿經濟活動的紀念物
3.1 初涉海外貿易的物證
3.2 印章實物的考古價值
3.3 度量衡器的稀缺精品
3.4 財務賬簿的曆史記錄
3.5 國際金銀貨幣的集錦
3.6 契約文化的曆史碎片
3.7 國際往來的明信片
第4章 可移動的文化藝術珍品
4.1 端莊典雅的傢具組閤
4.2 門堂廳室的楹聯宮燈
4.3 祖傳戢存的萬捲傢書
4.4 雅俗共賞的字畫影本
4.5 色彩鮮明的廣彩廣綉
4.6 古樸雅緻的陶瓷漆器
第5章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載體
5.1 紀念祖德的族譜傢乘
5.2 弘揚孝道的清明祭祖
5.3 “扒龍舟”的民間賽事
5.4 “貓祭拜”的遺俗風趣
5.5 飲食文化與“賢壽宴”
5.6 服飾文化與乞巧節
第6章 民間文化遺産保護方略
6.1 鄉土建築的文物價值
6.2 規避文化遺産的危機
6.3 堅持保護為主的方針
6.4 鼓勵民間自辦博物館
附錄
關於將肇昌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申請
關於瀝溜古村保護規劃給市長的信
關於瀝溜古村不可移動文化遺産綫索專傢評審會
代跋切不斷的根脈忘不瞭的鄉愁
這本《祖蔭 根脈 鄉愁──廣府民居肇昌堂文化遺産的守衛與傳承》的封麵設計就十分吸引我。古樸的色調,搭配上蒼勁有力的書法字體,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那股濃鬱的曆史沉澱感。肇昌堂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傢族的莊重與傳承的意味,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封麵上的人物剪影,或是悠然品茗,或是依欄遠眺,都透露齣一種歲月靜好的安寜,勾勒齣一幅溫馨和諧的居傢畫麵。而“祖蔭”、“根脈”、“鄉愁”這幾個詞語的組閤,更是精準地擊中瞭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感到疏離和迷茫,對自己的來處和歸屬産生睏惑。這本書似乎正是提供瞭一處精神棲息地,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遺忘的、卻又至關重要的情感紐帶。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廣府民居獨特的建築風格,那些飛簷鬥拱、精雕細琢的木雕磚刻,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傢族故事和生活智慧。我想象著,透過作者的筆觸,我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肇昌堂的曆史變遷,體味到一代代居住者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成長,並將這份情感傳承下去。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關於情感、關於傢園的書。
評分坦白說,我對《祖蔭 根脈 鄉愁──廣府民居肇昌堂文化遺産的守衛與傳承》一書的期待,更多是源於一種對人文關懷的渴望。在當下社會,我們常常被效率、功利和物質所裹挾,而那些關乎情感、關乎曆史、關乎人與人之間深層聯係的議題,似乎被邊緣化瞭。廣府民居肇昌堂,一個具體的建築空間,本身就承載著無數的生命故事。“祖蔭”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傢族的延續,先人的功德,以及後輩如何飲水思源,不忘根本。“根脈”則更進一步,它指嚮的是文化的源頭,是身份的認同,是我們在廣闊天地中賴以立足的精神支撐。“鄉愁”更是普適性的情感,無論走到哪裏,故鄉的月亮總是最圓的,故鄉的味道總是最親切的。我設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懷揣著深厚情感的觀察者和記錄者,他/她不僅僅是在描繪一座建築,更是在挖掘一個傢族,一種文化,一段曆史。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肇昌堂在“守衛”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以及在“傳承”過程中所付齣的智慧與努力。它或許會講述那些默默無聞的守護者,講述他們如何用愛與責任,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一代代傳遞下去。這不僅僅是對物質財富的保護,更是對精神財富的延續,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
評分閱讀這本書,我最期盼的是能夠從中獲得一種情感上的慰藉與文化上的啓迪。當下的社會,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開始反思自身的文化根源,追尋那種失落的歸屬感。“祖蔭”、“根脈”、“鄉愁”這些詞匯,恰恰觸及瞭現代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猜想,書中關於廣府民居肇昌堂的講述,必然會伴隨著許多關於傢族傳承的故事。可能是某位先人的勤懇創業,可能是某一代人的堅守與奉獻,也可能是某個時代的變遷給這個傢族帶來的影響。這些故事,無論是宏大的曆史敘事,還是微小的生活細節,都將構成“祖蔭”的血脈,讓我們明白自己從何而來。而“根脈”則不僅僅是血緣的聯係,更是一種文化的認同,一種生活方式的延續。廣府民居的建築本身,就是這種“根脈”的具象化體現,它凝聚瞭先人的智慧,承載瞭地方的特色,影響著居住者的生活方式。至於“鄉愁”,我想這是一種對故土的眷戀,一種對過往時光的懷念,一種在異鄉漂泊時對傢的思念。這本書能夠喚起我們心中對傢鄉的獨特情感,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熟悉而如今變得有些陌生的風景和人情。我希望書中能展現齣肇昌堂在守護和傳承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帶來的寶貴成果,這本身就是一種充滿力量的“守衛與傳承”的實踐。
評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中國傳統民居文化。通常我們談論民居,更多的是從建築的結構、風格、材料等方麵進行技術性的分析,而《祖蔭 根脈 鄉愁──廣府民居肇昌堂文化遺産的守衛與傳承》這本書,則將視角聚焦在“文化遺産的守衛與傳承”這一核心議題上。這讓我聯想到,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許多珍貴的傳統文化麵臨著被遺忘甚至消逝的危險。肇昌堂作為一個具體的案例,它如何能夠抵禦時代的洪流,如何將祖輩的智慧和情感延續下來,這其中必然有著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深刻的實踐。我猜測,書中會詳細介紹肇昌堂在物質層麵的保護,例如修繕、維護等,但更重要的是,它會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比如傢族的規矩、習俗、節日慶典、飲食文化,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觀。這些纔是“祖蔭”和“根脈”真正的精髓所在。而“鄉愁”,則是在這種物質與非物質傳承中,自然而然産生的一種情感迴應,它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連接著個體與集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思考,讓我們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文化遺産,讓它們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真正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滋養我們的心靈。
評分作為一名對嶺南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老建築情有獨鍾。《祖蔭 根脈 鄉愁──廣府民居肇昌堂文化遺産的守衛與傳承》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不僅僅聚焦於一個具體的民居,更將其上升到瞭“祖蔭”、“根脈”、“鄉愁”這樣更具普世意義的文化層麵,這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有瞭很高的期待。我設想,作者在書中會詳細介紹肇昌堂的建築特色,比如它獨特的布局、材料選擇、工藝技法,以及這些元素如何體現瞭廣府地區的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但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夠深入挖掘肇昌堂背後的傢族曆史和人物故事。每一個老房子都藏著無數的故事,關於先人的創業艱辛,關於傢族的興衰榮辱,關於節慶習俗的變遷,關於那些代代相傳的傢規傢訓。我相信,通過對這些故事的呈現,能夠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祖蔭”的含義,感受到“根脈”的力量,並從中體會到那份濃濃的“鄉愁”。這本書或許會讓我們看到,建築不僅僅是冰冷的磚瓦木石,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傳承的活化石。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大量的圖片,精美的插畫,以及詳實的文獻資料,來佐證和豐富這些內容,讓我仿佛置身於那段充滿溫情的時光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