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瑜伽之書:穿越韆年的瑜伽曆史、文化、哲學與實踐 | 作者 | 格奧爾格·福伊爾施泰因,譯 聞風,硃彩虹,黃 |
| 定價 | 158.00元 | 齣版社 | 海南齣版社 |
| ISBN | 9787544366335 | 齣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瑜伽作為古印度六派哲學之一,發展至今已經有著深厚的曆史,並呈現齣多種形態。想要對瑜伽有個清晰的瞭解,就需要對瑜伽有真正認識的學者來帶領我們梳理瑜伽的脈絡。 作者格奧爾格? 福伊爾施泰因是瑜伽界的學者之一,精通瑜伽諸傳統並有極強的瑜伽習練經驗。他在這本《瑜伽之書》中,按照瑜伽發展的時間綫索,將瑜伽分為七個階段三大部分,對瑜伽的發展過程進行瞭詳細解說,理清瞭瑜伽的來龍去脈。又從縱嚮維度闡述瑜伽的各係統及其之間的關係,並進行瞭跨文化的比較和綜述。 在這部濃縮有巨大瑜伽信息量的專著中,作者引經據典,帶讀者飽覽瞭瑜伽的曆史、哲學與文化思想、派彆發展、方法論與技術等各大層麵,對讀者全麵而正確地認識瑜伽有著重要意義。 |
| 作者簡介 | |
| (德)格奧爾格? 福伊爾施泰因 1947年生於德國的維爾茨堡,在英國杜倫大學攻讀研究生,在美國生活瞭23年,後定居加拿大,於2012年逝世。福伊爾施泰因一生緻力於瑜伽研究,齣版瞭大量著作,具有代錶性的著作有《瑜伽之書》、《瑜伽之路》、《坦特羅》、《瑜伽道德》、《瑜伽教導》、《古典瑜伽哲學》、《香巴拉瑜伽百科全書》、《瑜伽的更深維度》、《綠色瑜伽》、《瑜伽的本質》、《瑜伽智慧》等,他還翻譯並評注瞭《瑜伽經》和《薄伽梵歌》,在神秘主義、坦特羅、瑜伽領域取得瞭巨大的學術成就,是現今瑜伽界重要的作傢之一。 |
| 目錄 | |
| 目錄 中文版序 001 中文版導讀:邀您進入探索瑜伽奧秘的寶庫殿堂 003 英文版序 011 前言 013 緻謝 019 梵文翻譯與發音說明 021 緒論:的衝動 023 部分瑜伽基礎 第1章瑜伽起源 一、瑜伽的本質 003 二、瑜伽之名006 三、自我的程度—修習者(男女瑜伽師)007 四、指引之光—導師 009 五、學習私我—弟子 014 六、新身份的誕生—入門017 七、狂慧和狂慧的成就者019 第2章瑜伽之輪 一、綜述029 二、勝王瑜伽—靈性的光輝瑜伽 030 三、哈達瑜伽—打造金剛之身 031 四、智慧瑜伽—以智慧之眼觀看 033 五、巴剋蒂瑜伽—愛的私我之力量037 六、行動瑜伽—行動中的自由 048 七、真言瑜伽—聲音作為的工具 052 八、拉亞瑜伽—消融宇宙 055 九、綜閤瑜伽—一種現代的綜閤 056 第3章瑜伽和印度其他傳統 一、印度文化史鳥瞰061 二、精神力量之光—瑜伽和苦行主義 067 三、無中作樂—瑜伽和棄絕之路 069 四、瑜伽和印度教哲學 073 五、瑜伽、阿育吠陀和悉達醫學 080 六、瑜伽與印度宗教084 第二部分 前古典瑜伽 第4章 古代的瑜伽 一、自我理解的曆史 093 二、從薩滿教到瑜伽 095 三、瑜伽與神秘的印度河- 薩拉斯瓦蒂河文明 098 四、祭祀與冥想—《梨俱吠陀》的儀式瑜伽 103 五、超驗的咒語—《阿闥婆吠陀》的巫術瑜伽 108 六、神秘的維拉特亞兄弟會 114 第5章 早期奧義書的智慧低語 一、綜述 117 二、《大森林奧義書》 122 三、《歌者奧義書》 124 四、《泰帝利耶奧義書》 125 五、其他古老的奧義書 126 六、早期的瑜伽奧義書 128 第6章 耆那教瑜伽:勝利渡津者的教導 一、曆史迴顧 133 二、耆那教的神聖文獻 135 三、淨化之路 137 第7章 佛教中的瑜伽 一、佛教的誕生和發展 147 二、小乘佛教的教導 150 三、小乘部派佛教的瑜伽道路 153 四、智慧與慈悲—大乘部派佛教的理想主義 155 五、蓮花上的珍寶—佛教金剛乘(密宗) 166 第8章 瑜伽的繁榮 一、綜述 173 二、勇氣、與苦行—蟻侄的《羅摩衍那》174 三、戰場上的不朽—史詩《摩訶婆羅多》176 四、《薄伽梵歌》—《摩訶婆羅多》的珍寶177 五、《續歌》的瑜伽教導188 六、史詩的解脫真理—《解脫法》189 七、《彌勒衍拿奧義書》的瑜伽六支197 八、《蛙氏奧義書》的無觸瑜伽197 九、道德與靈性—倫理- 律法文獻中的前古典瑜伽198 第三部分古典瑜伽 第9章帕坦加利瑜伽的曆史和文獻 一、帕坦加利—哲學傢和瑜伽師 203 二、智慧的編纂—《瑜伽經》205 三、智慧的闡述—注釋文獻219 第10 章帕坦加利瑜伽的哲學與修習 一、存在之鏈:帕坦加利看自我和世界 223 二、私我之路的八支228 三、解脫237 第四部分後古典瑜伽 第11章濕婆崇拜的不二之道 一、綜述241 二、濕婆的左派追隨者—“持顱骨者”“陽具佩戴者”和其他苦行者242 三、愛的力量:北部濕婆崇拜者 248 四、愛神—南部濕婆崇拜者 259 第12章 毗濕奴崇拜者中的吠檀多道路 一、神是愛 263 二、覺師264 三、《薄伽梵往世書》265 四、《牧童歌》271 五、毗濕奴派導師的巴剋蒂瑜伽 272 六、智天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其他聖人 274 七、中世紀孟加拉的吟遊聖人 275 八、北部流行的愛情神秘主義 276 第13章往世書中的瑜伽和瑜伽師 一、苦行者 279 二、往世書中的瑜伽學說279 第14章《瓦希斯塔瑜伽》的瑜伽唯心論綜述 一、綜述285 二、唯有意識—唯心論的進路 285 三、瑜伽道路286 一、綜述291 二、對者的發聲 292 三、聲音,呼吸和 298 四、光幻覺瑜伽 299 五、解開日常意識之結 304 六、身體嬗變—哈達瑜伽奧義書 306 一、綜述………………311 二、閤一瑜伽………………312 三、當代锡剋教瑜伽…………314 一、肉體愉悅和精神極樂:密教的齣現 319 二、隱藏的實在 328 三、密教的儀式修習335 四、力量的魔力 344 第18 章作為靈性煉金術的瑜伽:哈達瑜伽的哲學與修習 一、身體的超脫:哈達瑜伽的起源359 二、如履薄冰—哈達瑜伽之路 368 三、哈達瑜伽文獻 後記 405 年代錶 407 關鍵詞匯錶 413 參考書目 421 譯後記 439 |
| 編輯推薦 | |
| ★凡有瑜伽的地方,就有繁榮、自由和喜樂。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厚重感並不僅僅體現在紙張的質量上,更在於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它構建瞭一個完整而立體的知識網絡,讓你明白瑜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於印度的宗教、社會和精神傳統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曆史階段和不同文本時的那種嚴謹態度,每一個概念的引入都有清晰的脈絡可循,避免瞭那種故弄玄虛的“靈性說教”。比如,它如何區分不同曆史階段的“瑜伽”概念——從早期的祭祀儀式與精神集中,到後來發展齣的禁欲主義苦行,再到我們今天熟知的哈他瑜伽。這種曆史的縱深感,極大地增強瞭實踐的意義。每一次做體式時,我都會聯想到書中描繪的那些前輩們,他們的探索和堅持,讓原本枯燥的重復動作變得充滿瞭曆史的迴響和精神的重量。這絕對是一本可以反復閱讀的參考書,每次翻開都會有新的體悟。
評分語言的駕馭能力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灕盡緻,作者成功地將晦澀的哲學概念,轉化成瞭清晰易懂的文字,同時又保持瞭原典的莊重感。我過去嘗試閱讀一些關於奧義書或《薄伽梵歌》的解讀,常常因為術語的密集和邏輯的跳躍而感到沮喪。然而,這裏的闡述卻像是一位耐心的智者在耳邊娓娓道來,他知道你哪裏會睏惑,並在恰當的時候給齣精準的類比或解釋。特彆是對“三摩地”不同層次的劃分和描述,不再是玄之又玄的抽象概念,而是有章可循的體驗階梯。這種行文的流暢性和邏輯的嚴密性,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卡殼的地方,即便是復雜的哲學辯證,也因為作者的引導而變得層次分明,令人心悅誠服。它真正做到瞭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讀者的橋梁作用。
評分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文化背景的細緻描摹。很多瑜伽書籍會提到“脈輪”或“拙火”,但往往一筆帶過,缺乏足夠的文化根基支撐。而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這些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下被構建和理解的。它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是這樣”。作者的筆觸細膩,描繪齣古代印度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如何共同塑造瞭瑜伽的演進路徑。讀這本書,就像上瞭一堂生動而又嚴謹的文化人類學課程,隻不過主題是瑜伽。對於那些熱衷於探究事物本源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巨大的饋贈。它教會我不要隻滿足於錶麵的技巧,而要去尊重和理解這門古老學問背後所承載的整個文明的智慧結晶。這種尊重,纔是真正進入瑜伽殿堂的第一步。
評分這本書給予讀者的最大價值,或許在於其對“實踐”的重新定義。它讓我意識到,瑜伽絕非僅僅是身體層麵的運動,而是一個包含倫理、心性訓練和形體錶達的綜閤係統。書中對“禁戒”(Yamas)和“持戒”(Niyamas)的深入分析,其重要性甚至超過瞭對體式(Asanas)的描述。作者強調,沒有堅實的道德基礎和心性準備,任何高難度的倒立或體式都是空中樓閣,甚至可能帶來負麵影響。這種對根基的強調,讓我對自己的日常練習有瞭全新的規劃和側重點。我開始更關注練習前後的專注度、呼吸的質量,以及我的言行舉止是否符閤瑜伽的精神要求。這本書如同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導師,引導我從一個“練習者”嚮一個“求索者”轉變,關注內在的淨化多於外在的姿態。
評分這本關於瑜伽的書,簡直就是一本打開時空之門的鑰匙。我本來對瑜伽的瞭解僅限於健身房裏那些拉伸動作,但讀完之後,纔意識到自己對這個古老體係的無知。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帶著你親身走過印度次大陸的塵土飛揚的小徑,感受著早期修行者們在岩洞中冥想的寜靜與艱辛。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宏大的史詩故事,從吠陀時期的起源,到帕坦伽利的《瑜伽經》的係統化梳理,再到現代不同流派的演變。特彆是對哲學思想的闡述,那些關於“我執”、“業力”和“解脫”的探討,讓我這個習慣瞭快節奏生活的人,不得不慢下來,重新審視自己對“存在”的理解。書中對不同哲學學派如何影響瑜伽實踐的分析尤為精彩,那種深入骨髓的文化剖析,遠超齣瞭市麵上大多數停留在體式教學的讀物。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為什麼做瑜伽”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不僅僅是“怎麼做瑜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