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书:穿越千年的瑜伽历史、文化、哲学与实践 9787544366335

瑜伽之书:穿越千年的瑜伽历史、文化、哲学与实践 978754436633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格奥尔格·福伊尔施泰因,译 闻风,朱彩虹,黄 著
图书标签:
  • 瑜伽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实践
  • 身心健康
  • 冥想
  • 印度教
  • 灵性
  • 健康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66335
商品编码:296392433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瑜伽之书:穿越千年的瑜伽历史、文化、哲学与实践 作者 格奥尔格·福伊尔施泰因,译 闻风,朱彩虹,黄
定价 158.00元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 9787544366335 出版日期 2016-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瑜伽作为古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发展至今已经有着深厚的历史,并呈现出多种形态。想要对瑜伽有个清晰的了解,就需要对瑜伽有真正认识的学者来带领我们梳理瑜伽的脉络。

作者格奥尔格? 福伊尔施泰因是瑜伽界的学者之一,精通瑜伽诸传统并有极强的瑜伽习练经验。他在这本《瑜伽之书》中,按照瑜伽发展的时间线索,将瑜伽分为七个阶段三大部分,对瑜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解说,理清了瑜伽的来龙去脉。又从纵向维度阐述瑜伽的各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和综述。

在这部浓缩有巨大瑜伽信息量的专著中,作者引经据典,带读者饱览了瑜伽的历史、哲学与文化思想、派别发展、方法论与技术等各大层面,对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瑜伽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德)格奥尔格? 福伊尔施泰因

1947年生于德国的维尔茨堡,在英国杜伦大学攻读研究生,在美国生活了23年,后定居加拿大,于2012年逝世。福伊尔施泰因一生致力于瑜伽研究,出版了大量著作,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瑜伽之书》、《瑜伽之路》、《坦特罗》、《瑜伽道德》、《瑜伽教导》、《古典瑜伽哲学》、《香巴拉瑜伽百科全书》、《瑜伽的更深维度》、《绿色瑜伽》、《瑜伽的本质》、《瑜伽智慧》等,他还翻译并评注了《瑜伽经》和《薄伽梵歌》,在神秘主义、坦特罗、瑜伽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是现今瑜伽界重要的作家之一。


   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 001

中文版导读:邀您进入探索瑜伽奥秘的宝库殿堂 003

英文版序 011

前言 013

致谢 019

梵文翻译与发音说明 021

绪论:的冲动 023

部分瑜伽基础

1瑜伽起源

一、瑜伽的本质 003

二、瑜伽之名006

三、自我的程度—修习者(男女瑜伽师)007

四、指引之光—导师 009

五、学习私我—弟子 014

六、新身份的诞生—入门017

七、狂慧和狂慧的成就者019

2瑜伽之轮

一、综述029

二、胜王瑜伽—灵性的光辉瑜伽 030

三、哈达瑜伽—打造金刚之身 031

四、智慧瑜伽—以智慧之眼观看 033

五、巴克蒂瑜伽—爱的私我之力量037

六、行动瑜伽—行动中的自由 048

七、真言瑜伽—声音作为的工具 052

八、拉亚瑜伽—消融宇宙 055

九、综合瑜伽—一种现代的综合 056

3瑜伽和印度其他传统

一、印度文化史鸟瞰061

二、精神力量之光—瑜伽和苦行主义 067

三、无中作乐—瑜伽和弃绝之路 069

四、瑜伽和印度教哲学 073

五、瑜伽、阿育吠陀和悉达医学 080

六、瑜伽与印度宗教084

第二部分 前古典瑜伽

第4章 古代的瑜伽

一、自我理解的历史 093

二、从萨满教到瑜伽 095

三、瑜伽与神秘的印度河- 萨拉斯瓦蒂河文明 098

四、祭祀与冥想—《梨俱吠陀》的仪式瑜伽 103

五、超验的咒语—《阿闼婆吠陀》的巫术瑜伽 108

六、神秘的维拉特亚兄弟会 114

第5章 早期奥义书的智慧低语

一、综述 117

二、《大森林奥义书》 122

三、《歌者奥义书》 124

四、《泰帝利耶奥义书》 125

五、其他古老的奥义书 126

六、早期的瑜伽奥义书 128

第6章 耆那教瑜伽:胜利渡津者的教导

一、历史回顾 133

二、耆那教的神圣文献 135

三、净化之路 137

第7章 佛教中的瑜伽

一、佛教的诞生和发展 147

二、小乘佛教的教导 150

三、小乘部派佛教的瑜伽道路 153

四、智慧与慈悲—大乘部派佛教的理想主义 155

五、莲花上的珍宝—佛教金刚乘(密宗) 166

第8章 瑜伽的繁荣

一、综述 173

二、勇气、与苦行—蚁侄的《罗摩衍那》174

三、战场上的不朽—史诗《摩诃婆罗多》176

四、《薄伽梵歌》—《摩诃婆罗多》的珍宝177

五、《续歌》的瑜伽教导188

六、史诗的解脱真理—《解脱法》189

七、《弥勒衍拿奥义书》的瑜伽六支197

八、《蛙氏奥义书》的无触瑜伽197

九、道德与灵性—伦理- 律法文献中的前古典瑜伽198

第三部分古典瑜伽

9帕坦加利瑜伽的历史和文献

一、帕坦加利—哲学家和瑜伽师 203

二、智慧的编纂—《瑜伽经》205

三、智慧的阐述—注释文献219

10 帕坦加利瑜伽的哲学与修习

一、存在之链:帕坦加利看自我和世界 223

二、私我之路的八支228

三、解脱237

第四部分后古典瑜伽

11湿婆崇拜的不二之道

一、综述241

二、湿婆的左派追随者—“持颅骨者”“阳具佩戴者”和其他苦行者242

三、爱的力量:北部湿婆崇拜者 248

四、爱神—南部湿婆崇拜者 259

12章 毗湿奴崇拜者中的吠檀多道路

一、神是爱 263

二、觉师264

三、《薄伽梵往世书》265

四、《牧童歌》271

五、毗湿奴派导师的巴克蒂瑜伽 272

六、智天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其他圣人 274

七、中世纪孟加拉的吟游圣人 275

八、北部流行的爱情神秘主义 276

13往世书中的瑜伽和瑜伽师

一、苦行者 279

二、往世书中的瑜伽学说279

14《瓦希斯塔瑜伽》的瑜伽唯心论综述

一、综述285

二、唯有意识—唯心论的进路 285

三、瑜伽道路286
15神,幻,力:瑜伽奥义书

一、综述291

二、对者的发声 292

三、声音,呼吸和 298

四、光幻觉瑜伽 299

五、解开日常意识之结 304

六、身体嬗变—哈达瑜伽奥义书 306
16 锡克教的瑜伽

一、综述………………311

二、合一瑜伽………………312

三、当代锡克教瑜伽…………314

第五部分密教中的力量与
17 中世纪密教瑜伽的秘传

一、肉体愉悦和精神极乐:密教的出现 319

二、隐藏的实在 328

三、密教的仪式修习335

四、力量的魔力 344

18 作为灵性炼金术的瑜伽:哈达瑜伽的哲学与修习

一、身体的超脱:哈达瑜伽的起源359

二、如履薄冰—哈达瑜伽之路 368

三、哈达瑜伽文献

后记 405

年代表 407

关键词汇表 413

参考书目 421

译后记 439


   编辑推荐

凡有瑜伽的地方,就有繁荣、自由和喜乐。

   文摘

   序言

《印度文明的脉络:从吠陀到现代的思潮演变》 印度,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其文明的根基深埋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孕育出无数璀璨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瑰宝。本书《印度文明的脉络:从吠陀到现代的思潮演变》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入探寻印度文明的核心脉动,解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吸收、融合、创新,并最终影响世界。 第一章:吠陀时代的黎明——精神的源头与社会雏形 故事的起点,我们必须回溯到遥远的吠陀时代。当雅利安人踏上印度次大陆的土地,他们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奠定了印度文明最初的基石。《吠陀经》——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不仅仅是宗教文本,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宇宙观、伦理道德的百科全书。 在这一时期,对宇宙万物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众神并存,各有其职,从创造之神梵天、守护之神毗湿奴到毁灭之神湿婆,他们的形象和故事构成了早期印度教的基础。祭祀活动是连接人与神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复杂的仪式和献祭,人们祈求神灵的庇佑,以期获得财富、健康、子嗣以及来世的安宁。 然而,吠陀时代并非只有宗教的神圣光辉。其社会结构也逐渐成型,虽然早期雅利安社会相对自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四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的萌芽开始显现。这种制度,虽然初衷可能是为了社会分工的有序,但其固化和后来的演变,却成为印度社会结构中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 此外,吠陀文献中已经蕴含了对生命、死亡、轮回以及解脱的初步思考。对“业”(Karma)和“轮回”(Samsara)的朴素理解,预示着后来更为精深的哲学体系的诞生。梵文本的出现,更是为这些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载体。吠陀时代,如同一颗种子,孕育了印度文明最原始的生命力,其影响如同一条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第二章:奥义书的智慧——哲学思辨的深化与精神探索 当吠陀时代的宗教热情逐渐沉淀,一种更为深沉和内省的哲学思潮开始兴起,这便是以《奥义书》(Upanishads)为代表的智慧之光。《奥义书》标志着印度哲学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和抽象的阶段,它不再仅仅是祭祀仪式和神话故事的堆砌,而是对宇宙本质、生命意义以及个体意识的深刻追问。 “梵”(Brahman)——宇宙的终极实在,被视为一切的本源。奥义书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梵我同一”——“阿特曼”(Atman),即个体的灵魂,与“梵”本质上是同一的。这种“非二元论”(Advaita Vedanta)的思想,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宇宙的宏大存在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超越表象的统一性。 《奥义书》的语言更加精炼和哲思,它通过对话、寓言和冥想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探索内在的真理。“识”(Jnana)——智慧,被视为通往解脱(Moksha)的关键。通过对“我”的本质、对“梵”的理解,以及对“业”和“轮回”的深刻洞察,个体得以逐渐摆脱无明(Avidya)的束缚,实现精神的自由。 这一时期,瑜伽(Yoga)的雏形也开始在《奥义书》中有所体现。虽然此时的瑜伽更多地强调冥想、呼吸控制和精神集中,但它已经展现出一种追求身心合一、达到更高意识状态的意图。瑜伽被视为一种修行方法,用以辅助哲学的理解和精神的升华。 《奥义书》的智慧如同灯塔,照亮了印度哲学发展的方向,其对“梵”、“阿特曼”、“业”、“轮回”等概念的阐释,不仅深刻影响了印度教,也为佛教、耆那教等其他印度本土宗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它让我们看到,在遥远的东方,人类早已开始对自身与宇宙进行如此深刻的哲学探索。 第三章:两大史诗的传奇——文化融合与道德伦理的塑造 当哲学思辨的光芒照亮了印度文明的内心,史诗的宏大叙事则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和《罗摩衍那》(Ramayana)这两部伟大的史诗,如同一面面生动的镜子,映照出古代印度社会的风貌,也承载着世代相传的英雄故事、爱情传说、战争悲歌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摩诃婆罗多》以俱卢之战为中心,围绕着般度族和俱卢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展开。其篇幅浩瀚,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包含了关于正义、责任、家庭、战争的哲学思考,以及最重要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薄伽梵歌》被誉为印度教的圣经之一,它通过黑天的启示,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行动(Karma Yoga)、知识(Jnana Yoga)和虔诚(Bhakti Yoga)等多种通往解脱的道路,强调了无私奉献和履行自己职责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罗摩衍那》则讲述了罗摩王子为救回被罗波那魔王掳走的妻子悉多而展开的一系列冒险。这个故事充满了忠诚、勇气、爱情和正义的元素,罗摩王子被视为理想国王和完美丈夫的典范,悉多则成为贞洁和坚韧的象征。史诗中的善恶斗争,也为印度人民提供了关于道德抉择和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深刻启示。 这两部史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印度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通过口头和文字的传播,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社会习俗等内容深入到印度社会的各个角落,塑造了印度人民的集体意识和价值观。史诗中的人物和情节,至今仍在印度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灵感来源和道德指南。它们证明了,故事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塑造文明的灵魂。 第四章:佛教与耆那教的兴起——对既有秩序的挑战与新的解脱之路 在吠陀时代和奥义书时期所奠定的宗教和哲学基础上,印度次大陆逐渐出现了对既有宗教秩序的挑战和反思,这催生了佛教(Buddhism)和耆那教(Jainism)的兴起。这两大宗教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印度本土的宗教版图,更对印度乃至整个亚洲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精神导师,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了佛教。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苦、集、灭、道,以及“八正道”(Noble Eightfold Path),强调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断除贪、嗔、痴,最终达到涅槃(Nirvana)的境界。佛教倡导的非暴力(Ahimsa)、慈悲(Karuna)和无我(Anatta)等理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它不拘泥于种姓制度,强调个体的觉悟和解脱,为广大的底层民众提供了精神的慰藉和希望。 与佛教几乎同时兴起的耆那教,由筏駄摩那(Mahavira)集大成。耆那教的核心思想是“不害”(Ahimsa)——严格的素食主义和不杀生,以及“禁欲”(Asceticism)和“解脱”(Moksha)。耆那教同样强调个体的修行和业力的转化,但其对禁欲和苦行有着更为极致的追求。 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对婆罗门教(早期印度教)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婆罗门教的权威,也促使婆罗门教内部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思潮。然而,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和实践,也逐渐被印度教所吸收和融合。而佛教,虽然在印度本土一度式微,却通过其传播,对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两大宗教的出现,是印度文明内部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以不同的路径,殊途同归地探索着人类解脱的奥秘,也为我们理解人类精神追求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第五章:王朝的兴衰与文化艺术的繁荣——笈多王朝的黄金时代与南印度文明 随着大大小小的王国在印度次大陆此起彼伏,印度文明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其中,笈多王朝(Gupta Empire,约公元320-550年)的统治,被誉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为印度文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笈多王朝的统治下,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婆罗门教(此时已逐渐发展为现代印度教)得到了有力支持,梵语成为文学和学术的主要语言。伟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整理和定稿。著名的梵语诗人迦梨陀娑(Kalidasa)创作了《沙恭达罗》等一系列不朽的戏剧和诗歌,展现了印度古典文学的巅峰成就。 科学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数学方面,印度人发明了“零”的概念,并发展了十进制计数法,这对世界数学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天文学也日趋成熟,对日食、月食的预测更为准确。医学方面,苏胥如塔(Sushruta)等医生在外科手术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艺术方面,笈多王朝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雕塑和绘画作品。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的壁画,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色彩,展现了佛教艺术的辉煌。德奥加尔的毗湿奴神庙(Dashavatara Temple, Deogarh)则代表了早期印度教建筑的典范。 与此同时,南印度地区也孕育了独特的文明。遮罗、朱罗、潘地亚等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修建了宏伟的寺庙,发展了独特的雕塑和绘画风格,并将印度文化远播至东南亚地区。达罗毗荼语系的语言和文学也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笈多王朝的黄金时代,以及南印度地区文明的独特发展,共同展现了印度文明的多元性和生命力。它证明了,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印度文明能够迸发出如此耀眼的光芒,在科学、艺术、文学等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不朽的遗产。 第六章:中世纪的变革与文化交流——伊斯兰教的传入与苏菲派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进,印度次大陆再次迎来新的变革。11世纪以后,伊斯兰教的传入,为印度带来了新的宗教、文化和政治格局。穆斯林统治者在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随后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这为印度文明的多元融合注入了新的元素。 伊斯兰教带来了不同于印度本土宗教的信仰体系、艺术风格和社会制度。清真寺、陵墓等伊斯兰建筑风格开始出现在印度,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和律法也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涌现出了苏菲派(Sufism)。苏菲派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个神秘主义派别,他们强调对真主的爱、精神的净化和对贫困的追求。苏菲派的教义和实践,与印度本土的虔诚主义(Bhakti)运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通过内心体验和对神灵的爱来获得解脱。 苏菲派的圣徒和诗人在印度各地传播其思想,他们能够用当地的语言和民众的习惯来传达教义,赢得了许多印度教徒的认同。许多苏菲派的歌曲和诗歌,融合了印度音乐的元素,成为了印度文化交流的桥梁。印度教的虔诚主义诗人,如迦比尔(Kabir)等,也深受苏菲派影响,他们倡导宗教的包容和对神灵的直接体验,超越了宗教的界限。 中世纪的变革,特别是伊斯兰教的传入,并没有压制印度文明的生命力,反而促使它在新的土壤上继续生长和演变。印度文化在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吸收了新的养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也为印度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第七章:近代思想的觉醒与民族意识的萌发——西方影响与印度复兴 近代以来,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印度次大陆再次面临深刻的挑战。英国的殖民统治,在给印度带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文明的重新审视。 西方思想,如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民主思想、科学技术等,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传入印度。这促使许多印度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印度自身的传统,批判其落后之处,同时也开始寻找复兴印度文明的道路。 19世纪,印度民族复兴运动(Indian Renaissance)兴起。拉姆·莫汉·罗伊(Ram Mohan Roy)等人,致力于改革印度教,反对偶像崇拜、童婚等陋习,倡导教育和妇女解放。他们将西方的一些进步思想与印度本土的哲学传统相结合,试图重塑印度文明的现代面貌。 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作为20世纪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其思想更是对印度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Satyagraha)原则,通过和平的方式反抗殖民统治,最终赢得了印度的独立。甘地的思想,融合了印度教的慈悲、耆那教的不害以及西方的一些人道主义理念,强调精神的力量和个体的道德责任。 此外,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等文学家和思想家,则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印度文明的独特魅力,并呼唤世界对印度文化的尊重。他们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将印度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思想的觉醒,并非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进行深刻反思和创新。印度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从中汲取力量,最终走向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的道路。这一时期,印度文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第八章:当代印度: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展望 进入21世纪,印度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全球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塑造着当代印度的面貌。 当代印度,是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交融。古老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瑜伽、冥想等实践,不仅在印度,更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成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印度教的节日庆典、传统的艺术形式,依然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着生机。 同时,印度也拥抱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班加罗尔成为“印度硅谷”,在信息技术领域独领风骚。宝莱坞的电影工业,以其独特的歌舞和叙事方式,风靡全球。印度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当代印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是印度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书《印度文明的脉络:从吠陀到现代的思潮演变》所呈现的,并非一个静态的印度,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充满活力的文明。从吠陀时代的原始信仰,到奥义书的哲学思辨,再到史诗的道德塑造,以及佛教、耆那教的挑战,直到笈多王朝的辉煌,中世纪的文化融合,再到近代的民族觉醒,以及当代的多元发展,印度文明的脉络清晰可见。 它告诉我们,一个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能力。印度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并不断为世界贡献着智慧和灵感。这本书,希望为读者打开一扇窗,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深邃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瑜伽的书,简直就是一本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我本来对瑜伽的了解仅限于健身房里那些拉伸动作,但读完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古老体系的无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带着你亲身走过印度次大陆的尘土飞扬的小径,感受着早期修行者们在岩洞中冥想的宁静与艰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史诗故事,从吠陀时期的起源,到帕坦伽利的《瑜伽经》的系统化梳理,再到现代不同流派的演变。特别是对哲学思想的阐述,那些关于“我执”、“业力”和“解脱”的探讨,让我这个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不得不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存在”的理解。书中对不同哲学学派如何影响瑜伽实践的分析尤为精彩,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剖析,远超出了市面上大多数停留在体式教学的读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做瑜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不仅仅是“怎么做瑜伽”。

评分

语言的驾驭能力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成功地将晦涩的哲学概念,转化成了清晰易懂的文字,同时又保持了原典的庄重感。我过去尝试阅读一些关于奥义书或《薄伽梵歌》的解读,常常因为术语的密集和逻辑的跳跃而感到沮丧。然而,这里的阐述却像是一位耐心的智者在耳边娓娓道来,他知道你哪里会困惑,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出精准的类比或解释。特别是对“三摩地”不同层次的划分和描述,不再是玄之又玄的抽象概念,而是有章可循的体验阶梯。这种行文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卡壳的地方,即便是复杂的哲学辩证,也因为作者的引导而变得层次分明,令人心悦诚服。它真正做到了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并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质量上,更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知识网络,让你明白瑜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印度的宗教、社会和精神传统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本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有清晰的脉络可循,避免了那种故弄玄虚的“灵性说教”。比如,它如何区分不同历史阶段的“瑜伽”概念——从早期的祭祀仪式与精神集中,到后来发展出的禁欲主义苦行,再到我们今天熟知的哈他瑜伽。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极大地增强了实践的意义。每一次做体式时,我都会联想到书中描绘的那些前辈们,他们的探索和坚持,让原本枯燥的重复动作变得充满了历史的回响和精神的重量。这绝对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参考书,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最大价值,或许在于其对“实践”的重新定义。它让我意识到,瑜伽绝非仅仅是身体层面的运动,而是一个包含伦理、心性训练和形体表达的综合系统。书中对“禁戒”(Yamas)和“持戒”(Niyamas)的深入分析,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对体式(Asanas)的描述。作者强调,没有坚实的道德基础和心性准备,任何高难度的倒立或体式都是空中楼阁,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对根基的强调,让我对自己的日常练习有了全新的规划和侧重点。我开始更关注练习前后的专注度、呼吸的质量,以及我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瑜伽的精神要求。这本书如同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导师,引导我从一个“练习者”向一个“求索者”转变,关注内在的净化多于外在的姿态。

评分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文化背景的细致描摹。很多瑜伽书籍会提到“脉轮”或“拙火”,但往往一笔带过,缺乏足够的文化根基支撑。而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这些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被构建和理解的。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作者的笔触细腻,描绘出古代印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如何共同塑造了瑜伽的演进路径。读这本书,就像上了一堂生动而又严谨的文化人类学课程,只不过主题是瑜伽。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事物本源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巨大的馈赠。它教会我不要只满足于表面的技巧,而要去尊重和理解这门古老学问背后所承载的整个文明的智慧结晶。这种尊重,才是真正进入瑜伽殿堂的第一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