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瑜伽之书:穿越千年的瑜伽历史、文化、哲学与实践 | 作者 | 格奥尔格·福伊尔施泰因,译 闻风,朱彩虹,黄 |
| 定价 | 158.00元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4366335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瑜伽作为古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发展至今已经有着深厚的历史,并呈现出多种形态。想要对瑜伽有个清晰的了解,就需要对瑜伽有真正认识的学者来带领我们梳理瑜伽的脉络。 作者格奥尔格? 福伊尔施泰因是瑜伽界的学者之一,精通瑜伽诸传统并有极强的瑜伽习练经验。他在这本《瑜伽之书》中,按照瑜伽发展的时间线索,将瑜伽分为七个阶段三大部分,对瑜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解说,理清了瑜伽的来龙去脉。又从纵向维度阐述瑜伽的各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和综述。 在这部浓缩有巨大瑜伽信息量的专著中,作者引经据典,带读者饱览了瑜伽的历史、哲学与文化思想、派别发展、方法论与技术等各大层面,对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瑜伽有着重要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德)格奥尔格? 福伊尔施泰因 1947年生于德国的维尔茨堡,在英国杜伦大学攻读研究生,在美国生活了23年,后定居加拿大,于2012年逝世。福伊尔施泰因一生致力于瑜伽研究,出版了大量著作,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瑜伽之书》、《瑜伽之路》、《坦特罗》、《瑜伽道德》、《瑜伽教导》、《古典瑜伽哲学》、《香巴拉瑜伽百科全书》、《瑜伽的更深维度》、《绿色瑜伽》、《瑜伽的本质》、《瑜伽智慧》等,他还翻译并评注了《瑜伽经》和《薄伽梵歌》,在神秘主义、坦特罗、瑜伽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是现今瑜伽界重要的作家之一。 |
| 目录 | |
| 目录 中文版序 001 中文版导读:邀您进入探索瑜伽奥秘的宝库殿堂 003 英文版序 011 前言 013 致谢 019 梵文翻译与发音说明 021 绪论:的冲动 023 部分瑜伽基础 第1章瑜伽起源 一、瑜伽的本质 003 二、瑜伽之名006 三、自我的程度—修习者(男女瑜伽师)007 四、指引之光—导师 009 五、学习私我—弟子 014 六、新身份的诞生—入门017 七、狂慧和狂慧的成就者019 第2章瑜伽之轮 一、综述029 二、胜王瑜伽—灵性的光辉瑜伽 030 三、哈达瑜伽—打造金刚之身 031 四、智慧瑜伽—以智慧之眼观看 033 五、巴克蒂瑜伽—爱的私我之力量037 六、行动瑜伽—行动中的自由 048 七、真言瑜伽—声音作为的工具 052 八、拉亚瑜伽—消融宇宙 055 九、综合瑜伽—一种现代的综合 056 第3章瑜伽和印度其他传统 一、印度文化史鸟瞰061 二、精神力量之光—瑜伽和苦行主义 067 三、无中作乐—瑜伽和弃绝之路 069 四、瑜伽和印度教哲学 073 五、瑜伽、阿育吠陀和悉达医学 080 六、瑜伽与印度宗教084 第二部分 前古典瑜伽 第4章 古代的瑜伽 一、自我理解的历史 093 二、从萨满教到瑜伽 095 三、瑜伽与神秘的印度河- 萨拉斯瓦蒂河文明 098 四、祭祀与冥想—《梨俱吠陀》的仪式瑜伽 103 五、超验的咒语—《阿闼婆吠陀》的巫术瑜伽 108 六、神秘的维拉特亚兄弟会 114 第5章 早期奥义书的智慧低语 一、综述 117 二、《大森林奥义书》 122 三、《歌者奥义书》 124 四、《泰帝利耶奥义书》 125 五、其他古老的奥义书 126 六、早期的瑜伽奥义书 128 第6章 耆那教瑜伽:胜利渡津者的教导 一、历史回顾 133 二、耆那教的神圣文献 135 三、净化之路 137 第7章 佛教中的瑜伽 一、佛教的诞生和发展 147 二、小乘佛教的教导 150 三、小乘部派佛教的瑜伽道路 153 四、智慧与慈悲—大乘部派佛教的理想主义 155 五、莲花上的珍宝—佛教金刚乘(密宗) 166 第8章 瑜伽的繁荣 一、综述 173 二、勇气、与苦行—蚁侄的《罗摩衍那》174 三、战场上的不朽—史诗《摩诃婆罗多》176 四、《薄伽梵歌》—《摩诃婆罗多》的珍宝177 五、《续歌》的瑜伽教导188 六、史诗的解脱真理—《解脱法》189 七、《弥勒衍拿奥义书》的瑜伽六支197 八、《蛙氏奥义书》的无触瑜伽197 九、道德与灵性—伦理- 律法文献中的前古典瑜伽198 第三部分古典瑜伽 第9章帕坦加利瑜伽的历史和文献 一、帕坦加利—哲学家和瑜伽师 203 二、智慧的编纂—《瑜伽经》205 三、智慧的阐述—注释文献219 第10 章帕坦加利瑜伽的哲学与修习 一、存在之链:帕坦加利看自我和世界 223 二、私我之路的八支228 三、解脱237 第四部分后古典瑜伽 第11章湿婆崇拜的不二之道 一、综述241 二、湿婆的左派追随者—“持颅骨者”“阳具佩戴者”和其他苦行者242 三、爱的力量:北部湿婆崇拜者 248 四、爱神—南部湿婆崇拜者 259 第12章 毗湿奴崇拜者中的吠檀多道路 一、神是爱 263 二、觉师264 三、《薄伽梵往世书》265 四、《牧童歌》271 五、毗湿奴派导师的巴克蒂瑜伽 272 六、智天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其他圣人 274 七、中世纪孟加拉的吟游圣人 275 八、北部流行的爱情神秘主义 276 第13章往世书中的瑜伽和瑜伽师 一、苦行者 279 二、往世书中的瑜伽学说279 第14章《瓦希斯塔瑜伽》的瑜伽唯心论综述 一、综述285 二、唯有意识—唯心论的进路 285 三、瑜伽道路286 一、综述291 二、对者的发声 292 三、声音,呼吸和 298 四、光幻觉瑜伽 299 五、解开日常意识之结 304 六、身体嬗变—哈达瑜伽奥义书 306 一、综述………………311 二、合一瑜伽………………312 三、当代锡克教瑜伽…………314 一、肉体愉悦和精神极乐:密教的出现 319 二、隐藏的实在 328 三、密教的仪式修习335 四、力量的魔力 344 第18 章作为灵性炼金术的瑜伽:哈达瑜伽的哲学与修习 一、身体的超脱:哈达瑜伽的起源359 二、如履薄冰—哈达瑜伽之路 368 三、哈达瑜伽文献 后记 405 年代表 407 关键词汇表 413 参考书目 421 译后记 439 |
| 编辑推荐 | |
| ★凡有瑜伽的地方,就有繁荣、自由和喜乐。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关于瑜伽的书,简直就是一本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我本来对瑜伽的了解仅限于健身房里那些拉伸动作,但读完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古老体系的无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带着你亲身走过印度次大陆的尘土飞扬的小径,感受着早期修行者们在岩洞中冥想的宁静与艰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史诗故事,从吠陀时期的起源,到帕坦伽利的《瑜伽经》的系统化梳理,再到现代不同流派的演变。特别是对哲学思想的阐述,那些关于“我执”、“业力”和“解脱”的探讨,让我这个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不得不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存在”的理解。书中对不同哲学学派如何影响瑜伽实践的分析尤为精彩,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剖析,远超出了市面上大多数停留在体式教学的读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做瑜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不仅仅是“怎么做瑜伽”。
评分语言的驾驭能力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成功地将晦涩的哲学概念,转化成了清晰易懂的文字,同时又保持了原典的庄重感。我过去尝试阅读一些关于奥义书或《薄伽梵歌》的解读,常常因为术语的密集和逻辑的跳跃而感到沮丧。然而,这里的阐述却像是一位耐心的智者在耳边娓娓道来,他知道你哪里会困惑,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出精准的类比或解释。特别是对“三摩地”不同层次的划分和描述,不再是玄之又玄的抽象概念,而是有章可循的体验阶梯。这种行文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卡壳的地方,即便是复杂的哲学辩证,也因为作者的引导而变得层次分明,令人心悦诚服。它真正做到了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并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质量上,更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知识网络,让你明白瑜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印度的宗教、社会和精神传统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本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有清晰的脉络可循,避免了那种故弄玄虚的“灵性说教”。比如,它如何区分不同历史阶段的“瑜伽”概念——从早期的祭祀仪式与精神集中,到后来发展出的禁欲主义苦行,再到我们今天熟知的哈他瑜伽。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极大地增强了实践的意义。每一次做体式时,我都会联想到书中描绘的那些前辈们,他们的探索和坚持,让原本枯燥的重复动作变得充满了历史的回响和精神的重量。这绝对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参考书,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最大价值,或许在于其对“实践”的重新定义。它让我意识到,瑜伽绝非仅仅是身体层面的运动,而是一个包含伦理、心性训练和形体表达的综合系统。书中对“禁戒”(Yamas)和“持戒”(Niyamas)的深入分析,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对体式(Asanas)的描述。作者强调,没有坚实的道德基础和心性准备,任何高难度的倒立或体式都是空中楼阁,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对根基的强调,让我对自己的日常练习有了全新的规划和侧重点。我开始更关注练习前后的专注度、呼吸的质量,以及我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瑜伽的精神要求。这本书如同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导师,引导我从一个“练习者”向一个“求索者”转变,关注内在的净化多于外在的姿态。
评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文化背景的细致描摹。很多瑜伽书籍会提到“脉轮”或“拙火”,但往往一笔带过,缺乏足够的文化根基支撑。而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这些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被构建和理解的。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作者的笔触细腻,描绘出古代印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如何共同塑造了瑜伽的演进路径。读这本书,就像上了一堂生动而又严谨的文化人类学课程,只不过主题是瑜伽。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事物本源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巨大的馈赠。它教会我不要只满足于表面的技巧,而要去尊重和理解这门古老学问背后所承载的整个文明的智慧结晶。这种尊重,才是真正进入瑜伽殿堂的第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