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基础字典(精)

华文基础字典(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行健 编
图书标签:
  • 字典
  • 华文
  • 基础
  • 语文
  • 工具书
  • 学习
  • 教育
  • 精选
  • 汉字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
ISBN:9787513814744
商品编码:2964100372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华文基础字典(精)
  • 作者:编者:李行健
  • 定价:29.8
  • 出版社:华语教学
  • ISBN号:978751381474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91
  • 字数:400千字

内容提要

李行健主编的《华文基础字典(精)》共收录规范 汉字1480个,按拼音音序排列。每个字头包括拼音、 笔画、部首、结构四部分,部分字增加笔顺展示。繁 体字括注在正文字头之后,异体字不收录。二、因繁 体简化而产生的同形、同音或同形不同音字,一律分 列,并标以1、2……。
    

目录

编写说明
凡例
正文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汉语的深入研究专著的简介: 《古韵探微:先秦至魏晋汉语演变研究》 内容提要: 《古韵探微》是一部对先秦至魏晋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的学术力作。本书以海量的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最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旨在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中古汉语发展脉络图景。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共计八章,内容详实,考证严谨,力图揭示这一关键历史阶段汉语内部的演变规律及其对外来文化影响的适应性。 第一部分:语音的演变与重构(上册 1-4 章) 第一章:上古汉语的音系再探:基于《诗经》与甲骨文的证据 本章首先聚焦于上古汉语的音韵系统。作者对《诗经》中的押韵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并引入了古韵学派(如宋人郑樵、清人王引之)的理论成果,结合甲骨文、金文的语料,重构了商周时期的声母、韵部及声调系统。重点讨论了浊塞音的归属问题、入声的存留与划分,以及与后世方言(尤其是吴语、粤语)的语音对应关系,为理解后世的音变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中古汉语的声调分化与流变 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汉语的声调系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本章着重探讨了中古音(以《切韵》系统为参照)中“平上去入”四声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楚简、汉简中的音韵标记和早期佛经译文的音译现象,考察了中古汉语的喉塞音(入声)在不同方言区是如何消亡或转化为其他声调的。本章还对比了早期韵书与后世不同时期官方音的差异,揭示了声调分化中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影响。 第三章:复辅音与辅音丛的消亡史 上古汉语中存在大量复辅音(如bl-, gl-, dr-等)的现象,这些复杂音节结构在秦汉时期开始简化。本章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异文、通假字的语音分析,追踪了这些复辅音在不同语境下的音变轨迹。探讨了其在语流中的简省规律,以及这种简省对后世词汇构成和节奏感产生的影响。例如,对“辟易”与“辟易”等词语的音读差异,提供了新的语音学解释。 第四章:韵部的演变与韵母的迁移 韵部系统的变化是汉语史的核心议题之一。《古韵探微》详细对比了上古韵部(如顾炎武“三十三母”)与中古韵部(如《广韵》的韵目)之间的对应关系。本章通过大量的同源词和音注资料,展示了上古的某些韵部如何分裂成中古的多个韵部,或合并为一个韵部。特别关注了元音的元化、鼻化等现象,并考察了这些变化在诗歌韵脚中的体现。 第二部分:词汇、语法与语用的深刻变革(下册 5-8 章) 第五章:先秦核心词汇的语义漂移与固化 本章深入剖析了先秦时期一批核心基础词汇(如“道”、“德”、“义”、“情”等)的语义发展路径。通过对诸子百家的论述文本进行语义场分析,阐释了这些抽象概念词是如何在不同学派的争论中被赋予特定内涵,并最终固化为汉语的哲学和伦理词汇体系的。同时,探讨了“假借”、“通假”现象对基础词汇使用边界的影响。 第六章:中古代词系统的重构与人称代词的泛化 中古汉语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相比先秦有显著的规范化和复杂化趋势。本章着力于“吾”、“我”、“余”、“予”等第一人称代词的语域分化,以及“君”、“尔”、“汝”、“子”等第二人称代词的敬语化倾向。分析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魏晋文人笔下,代词在表达亲疏、尊卑关系中的微妙变化,揭示了社会等级对语言结构的反向塑造力。 第七章:句法结构的演变:被动句与比较句的句法化 本章聚焦于中古汉语在句法结构上的创新。通过对汉赋、碑铭及早期白话叙事文学的语料挖掘,考察了被动句的标志性成分(如“为”、“见”)的句法化过程。同时,对比分析了先秦的并列结构和中古时期引入的表示比较的句式(如“孰若”、“未若”),探讨了这些句法形式如何提高汉语表达的精确性和灵活性。 第八章:语用层面:辞令与韵文中的文体标记 语言的使用场景和交际目的深刻影响了语言的形式。《古韵探微》的最后一章,将视角转向语用学领域,分析了先秦的散文体与魏晋的骈文体在词语选择、句式偏好上的显著差异。考察了“辞”与“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体规范如何限定了当时的规范语用模式,以及这些规范如何被后世的文学创作所继承和反叛,为理解中古汉语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历史音韵学、词汇语义学、句法学及语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2. 语料的广度与深度: 涵盖了甲骨文、金文、楚简、汉简、汗简、敦煌文献(部分辅助性参考)以及主流的经典文献,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3. 方法论的创新: 引入了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结合传统的文本细读,力求在宏观趋势把握与微观现象解释之间取得平衡。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于历史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史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及专业研究人员。对于致力于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化演变历程的古典文学爱好者,亦是不可多得的参考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华文基础字典(精)》真是让我爱不释手,特别是它对于初学者的友好程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汉语的时候,面对那些复杂的汉字和拼音系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很多常用的词语都记不住,更别提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了。但这本字典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耐心又专业的引路人。它的释义部分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中文解释,更重要的是,它会用非常生活化、贴近日常的语境来阐述词语的用法。比如,它解释“的”、“得”、“地”这三个助词时,不仅仅是给出语法规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例句,让我立刻就能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一个,这种直观的体验是很多其他工具书无法比拟的。再有,它的排版设计也极其用心,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合理,长时间查阅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与字典为伴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我特别欣赏它收录的一些生僻但日常交流中可能会遇到的俗语和谚语,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口语表达能力,让我不再是只会“之乎者也”的刻板印象。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基础构建和实际应用层面做到了完美的平衡,是任何想要打下坚实华文基础的人必备的宝藏。

评分

坦白说,我对字典这类工具书通常是抱着一种“能用就好”的心态,毕竟它们多数时候只是查漏补缺的辅助工具,很少有能让人产生阅读兴趣的魔力。然而,这本《华文基础字典(精)》却成功地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我最欣赏它在“精”这个字上下的功夫,它在保持基础覆盖面的同时,对于那些高频词汇的解析深度,简直令人惊叹。我尤其留意了它对一些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的处理方式,比如“意思”这个词,它清晰地划分出了“想法”、“趣味”、“表示”等不同层面的含义,并且为每一种含义都提供了精准的、符合现代汉语使用习惯的例句。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实际的阅读和写作中,常常会因为对词义的理解偏差而造成歧义。此外,这本书的编纂者似乎对当代汉语的演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收录了一些新兴的网络词汇或者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现代常用语,这让这本“基础字典”在使用上完全没有脱离时代的感觉,反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更像是在参与语言的生命过程。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汉字书法和结构有一定研究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汉字的形体和笔顺上,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很多入门级的字典往往会略过笔顺的详细指导,或者只是简单地给出标准笔画,但这本书不同,它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常用字,会用非常清晰的图示来展示正确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顺序,这对于我这种追求规范书写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曾经花了好大力气去纠正自己对某些偏旁部首的书写习惯,而如果早点遇到这本书,这些弯路都可以避免了。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异体字和简化字的处理策略也相当成熟,它既保留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脉络,又明确指出了当前规范的使用标准,这种“承古启今”的编辑思路,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翻阅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它不仅仅是工具,更像是一本微型的汉字文化史的缩影。

评分

我对电子词典和APP已经非常依赖了,老实说,我一开始并没有对这本纸质的《华文基础字典(精)》抱太高期望,心想,不就是查字嘛,手机更快更方便。但当我真正开始使用它之后,那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纸质工具书的价值。它没有推送通知的干扰,没有被其他应用打断的风险,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主动的、专注的查阅过程。这种“慢学习”的节奏,反而让我对查到的词汇印象更加深刻。我发现,当我查到一个生词后,目光很容易被其周围的其他相关词汇所吸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联想和知识扩展,这在碎片化的电子搜索中是很难实现的“偶然发现”。特别是它的附录部分,收录的成语和典故解析,篇幅适中却又不失深度,让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质量的文化拓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义的表面。这种纸质媒介带来的专注力和深度探索的可能性,是冰冷的代码和屏幕无法给予的。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语言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语音和听力辅助方面的设计也做得非常出色,虽然是纸质书,但它巧妙地通过国际音标(IPA)和注音符号(Bopomofo)的双重标注,覆盖了不同学习背景用户的需求。我个人主要使用拼音,但当我遇到一些地方口音或者发音不准的困惑时,对比注音符号能够让我更快地定位到准确的声母和韵母组合。更让我满意的是,它对声调的标记极其精确,不仅标注了数字声调,还用符号直观地展示了四声的升降曲线,这对于纠正声调错误至关重要。很多学习者在掌握了基础发音后,往往在声调上功亏一篑,而这本字典似乎深知这一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此外,它在解释词语的读音差异时,也考虑到了“轻声”和“变调”这些高级但实用的语音现象,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大大拓宽,从入门走向了精通的过渡阶段,真正做到了“基础”与“精深”的无缝衔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