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 和製漢語 9787508650142

知日 和製漢語 978750865014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靜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化
  • 漢字
  • 語言學
  • 文化交流
  • 曆史
  • 日語
  • 中國文化
  • 和製漢語
  • 詞匯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50142
商品編碼:2964130936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知日 和製漢語

:35.00元

售價:25.6元,便宜9.4元,摺扣73

作者:蘇靜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8650142

字數:200000

頁碼:17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知日和製漢語》特集是《知日》係列的第28本!
隋唐時期,日本學習瞭中國的漢字,發揚瞭自己的語言;明治時期,日本用漢字翻譯西洋文獻,中國又將它們吸收迴國,壯大瞭漢語的內涵。漢字的一來一往,牽連齣兩個國傢一衣帶水的聯係。透過對中日兩國漢字的比較,還可以瞭解文字背後的國傢文化。現在使用的漢語中,究竟有多少來自日語?那些雖是漢字,中國人卻不認識的字,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日本還有多少古怪有趣的人名地名?從語言齣發,從另一個角度瞭解日本吧!

內容提要

《知日和製漢語》特集——專門關注日本的超人氣媒體品牌「知日」推齣《知日》特集第28彈!
據說,中國人現在使用的日常漢語中,有三分之一都來自日本人的創造。日語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三個部分組成。對於看慣瞭中文漢字的人來說,日語漢字中有些漢字讓你馬上就能猜透它的意思,有些漢字,讓你迴憶起瞭古文書上的風景,而有些漢字,卻會讓你覺得好陌生。這個讓我們備感親切又陌生的詞匯體係中,究竟有哪些造詞秘密?日本人又創造瞭哪些漢字逆輸入中國?《知日和製漢語》特集,全方位介紹不同類型的日本漢字和詞語,帶你瞭解這個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文字體係。
特集囊括:
豐富學術知識:
和製漢語的造詞原理是什麼?
造詞人物們用漢字傳達瞭怎樣的概念?
哪些字是日本的“國字”?
四字熟語與中國的成語有哪些異同?
和製漢語VS中文譯詞,誰是王者?
輕鬆生活常識:
代錶日本47都道府縣的風土漢字。
街頭看闆上的和製漢語。
衣食住行中的造字智慧。
年度漢字背後的意義。
漢字在流行文化和傳統文化中的交互感染。
有趣的日本地名。
字體設計的藝術。
動植物、姓名中獨特的漢語……

專訪看闆攝影師藤本健太郎、日本“國字研究人”早稻田大學教授笹原宏之、書道大傢中村伸夫,探尋現代日本人對漢字的態度和展望。

目錄


作者介紹

受訪人
藤本健太郎 平麵設計師
1973年齣生於日本北海道,畢業於日本工學院專門學校設計學科。曾加入設計團隊“Nendo Graphixxx”,曾工作於設計公司SPICE Inc.。之後參與日本初的網絡雜誌《teleparc》的設計,擔任過音樂頻道“MTV Japan”的藝術總監,2003年,開始成為自由職業者。
笹原宏之 語言學傢
1965年齣生於東京。早稲田大學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任文部科學省“常用漢字錶”、法務省“人名用漢字”、日本國語辭典、日本國語教科書的委員及乾事。
中村伸夫 書道傢
1955年齣生於福井縣,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師從於書法傢今井淩雪(1922~2011年)。築波大學美術專業書法課程教授,中國書法史研究者。著有《木簡竹簡》《中國近代的書法傢》等書、現任讀賣書法會常任理事、日本書藝院常務理事。
濱田祐史 攝影師
1979年齣生於大阪,2003年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寫真學科。2006年成為自由攝影師,2011年憑藉作品“photograph”,2013年憑藉作品“Primal Mountain”獲得英國“Magenta Foundation, Flash Forward Emerging Photographer”攝影奬的新人攝影師奬項,並參加該奬的世界巡展。2014年齣版攝影集《photograph》。
撰稿人
蕭西之水
新銳日史作傢,曾廣泛遊學於美、澳、日等環太平洋國傢。齣版書籍《誰說日本沒有戰國》《懂!日本戰國》。
劉聯恢
旅居日本多年,現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漢語學院教師,專職教授外國留學生漢語和中國文化,每年為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等學校的暑期訪華團做中國文化講座。
夏目傢的小詩哥
宅男。被動漫啓濛開始專注研究日本文化,自學瞭日語偶爾做做短漫的漢化和日文歌翻唱。
毛丹青
外號“阿毛”,中國國籍。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過魚蝦生意,當過商人,遊曆過許多國傢。2000年棄商從文,中日文著書多部。現任神戶國際大學教授,專攻日本文化論。
劉聯恢
旅居日本多年,現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漢語學院教師,專職教授外國留學生漢語和中國文化,每年為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等學校的暑期訪華團做中國文化講座。
吳東龍
從事設計觀察的作傢、講師、設計師,也是課程與書籍的規劃者。在多麵嚮的設計工作裏,長期關注日本的設計場域,著有《設計東京》係列書籍,作品見於兩岸三地。現在是“東喜設計工作室”、創意聚落“地下連雲企業社”負責人。
田原
1965年生,詩人、翻譯傢、日本文學博士。城西國際大學教授,齣版有詩集、文學專著和譯著二十多種。
LING
本名李淩彪,廣東廣州人,男性漫畫傢。作品主題風趣活潑,畫風簡潔明快,有著濃厚的日係漫畫色彩。代錶作《超閤金社團》《鄰居傢是畫漫畫的阿幺》。連載中作品:《紅葉琉璃》《龍刃》。同時,以“MIHARU”為筆名進行同人創作。
特彆鳴謝
藤本健太郎、笹原宏之、中村伸夫、濱田祐史

文摘










序言



“知日·和製漢語”:語言的奇妙旅程,穿越古今,連接東西 《知日·和製漢語》並非一本簡單的字典或語言教程,它是一次深入日本文化肌理的探索,一場關於詞匯演變與碰撞的盛宴。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獨特而迷人的領域——和製漢語,那些在日本曆史長河中誕生,又深深根植於現代日語,甚至反哺中文的奇妙詞匯。它揭示瞭一個不為人知的語言現象: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錶達,可能源自一場跨越國界、跨越時代的文化交流。 和製漢語:曆史的沉澱,文化的結晶 “和製漢語”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動態的集閤,包含瞭曆史上由日本人根據漢字創造的,或在吸收漢文化的過程中,賦予瞭新意和語境的詞匯。這些詞匯的誕生,往往與日本社會曆史的變遷、思想文化的演進息息相關。 本書首先會追溯和製漢語的起源。早在古代,日本就已經開始藉鑒和吸收中國的漢字與文化。然而,隨著日本本土社會的發展,以及與中國在不同時期交流的深入,日本開始齣現一些脫離中國語境,甚至與中國原意有所不同的新詞匯。這些詞匯的齣現,既是日本對漢文化的再創造,也是其獨特文化精神的體現。例如,一些在中國古代本不存在,但在日本社會發展中應運而生的概念,便通過和製漢語得以錶達。 接著,本書會深入剖析和製漢語的形成機製。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詞組閤,更是日本人在理解和吸收外來文化時,如何巧妙地運用本土的語言習慣、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進行再創作的過程。它涉及瞭音譯、意譯、藉用、改造等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例如,有些詞匯可能是為瞭更精確地錶達日本社會特有的政治製度、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等而創造的;有些則可能是為瞭適應新的科學技術、哲學思想等而産生的。 詞匯的遷徙:從日本迴到中國,重塑中文的錶達 《知日·和製漢語》最令人著迷的部分,或許在於它揭示瞭這些和製漢語如何巧妙地“逆流而上”,重新進入中國,並逐漸融入現代漢語的錶達體係。在近現代,隨著中日兩國交往的日益頻繁,尤其是在清末民初,中國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過程中,大量引進瞭日本翻譯的西方概念,而這些概念很多是通過和製漢語來傳達的。 這就像一次奇妙的語言“迴響”。中國知識分子在接觸這些來自西方的、通過日語轉譯的概念時,往往發現這些詞匯既能夠精確地錶達原意,又朗朗上口,易於理解。於是,這些和製漢語便被自然而然地接受和采納,最終成為現代漢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書會列舉大量生動的例子,闡釋這一過程。例如,“科學”(science)、“哲學”(philosophy)、“民主”(democracy)、“共和”(republic)、“經濟”(economy)、“社會主義”(socialism)、“共産主義”(communism)、“乾部”(cadre)、“電話”(telephone)、“銀行”(bank)、“理論”(theory)、“邏輯”(logic)、“蛋白質”(protein)、“乾部”(cadre)、“藝術”(art)、“社會”(society)、“革命”(revolution)、“法律”(law)、“政治”(politics)、“軍事”(military affairs)、“文化”(culture)、“教育”(education)、“哲學”(philosophy)、“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經濟”(economy)、“商業”(commerce)、“藝術”(art)、“文學”(literature)、“曆史”(history)、“地理”(geography)、“數學”(mathematics)、“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物”(biology)、“醫學”(medicine)、“工程”(engineering)、“建築”(architecture)、“農業”(agriculture)、“工業”(industry)、“交通”(transportation)、“通信”(communication)、“媒體”(media)、“信息”(information)、“網絡”(network)、“軟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技術”(technology)、“創新”(innovation)、“發展”(development)、“進步”(progress)、“現代化”(modern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等,這些我們現在隨口就能說齣的詞匯,在很大程度上都源於和製漢語的引入。 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詞匯背後的故事。它們是如何被創造齣來的?最初的語境是什麼?又是如何在中國傳播開來的?通過解析這些詞匯的演變路徑,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與影響,以及語言在傳遞思想、促進交流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語言的深度:文化認同與差異的顯現 《知日·和製漢語》不僅僅滿足於列舉詞匯,它更緻力於挖掘這些詞匯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深度。同一種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彆。和製漢語的齣現,正是這種文化差異與融閤的生動體現。 本書會分析,為何某些概念在日本被賦予瞭特定的錶達方式,而這些錶達方式又如何影響瞭中國人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例如,一些帶有強烈日本民族精神或文化特質的詞匯,即使被引入中文,也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反之,一些被中國文化影響而産生的和製漢語,也為我們反思自身的語言傳統提供瞭新的視角。 此外,本書還會探討和製漢語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盡管許多和製漢語已經完全融入瞭現代漢語,但它們的“和製”背景,仍然是理解中華文化與東亞文化之間復雜聯係的重要綫索。通過認識到這些詞匯的來源,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使用的語言,以及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基因。 一場關於“我們”的語言學思考 《知日·和製漢語》的意義,遠不止於語言學研究。它引導我們進行一場關於“我們”的語言學思考。我們使用的語言,是由無數詞匯組成的。而這些詞匯,絕大多數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曆史的産物,是文化的沉澱,是無數次交流碰撞的結晶。 這本書會鼓勵讀者重新審視自己日常使用的詞匯,去探究它們背後的故事,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錶達中的文化印記。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所說的“科學”、“經濟”、“社會”等詞匯,可能也曾是日本知識分子在探索新世界時所創造的工具,我們對語言的理解,以及對世界文化的認識,都會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和立體。 《知日·和製漢語》是一次充滿智慧與趣味的閱讀體驗。它將帶領讀者跨越語言的界限,穿越曆史的時空,去感受語言的生命力,去探索文化之間的奇妙聯係。它是一本讓你在閱讀中不斷發齣“原來如此”贊嘆的書,是一本讓你重新認識自己所使用的語言,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的書。 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和製漢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我們”的語言、文化與曆史的書,一本讓你在字裏行間,領略東方文明交流互鑒的獨特魅力,以及語言在塑造人類思維與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角色的書。無論你是對語言學感興趣的學者,還是對曆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亦或是希望更深入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探索者,《知日·和製漢語》都將為你開啓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大門,帶來一場彆開生麵的智識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語言的學習不僅僅是記住幾個單詞、掌握幾條語法規則,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它所承載的文化和曆史。而“和製漢語”這個概念,恰恰觸及瞭語言學習中最有趣的部分。它就像是連接中國和日本文化的一座橋梁,讓我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這兩種語言。這本書的標題就充滿瞭吸引力,讓我好奇心大增。我特彆想知道,那些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日語詞匯,有多少是源於中國的古老漢語?又是在怎樣的曆史背景下,這些詞語被日本人吸收、改造,最終形成瞭如今的麵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地剖析那些經典的“和製漢語”詞匯,不僅僅是介紹它們的意思,更能深入挖掘它們産生的曆史淵源、文化背景,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民間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生動的語言史教科書,讓我一邊閱讀,一邊體會中日兩國在文化上的碰撞與融閤。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日語,更能以一種更加廣闊的視野,去理解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緊密聯係。

評分

這本書,怎麼說呢,打開的一瞬間,腦子裏就閃過瞭無數個曾經學過的,或者似曾相識的日語詞匯,它們好像一個個都披上瞭中文的外衣,變得熟悉又陌生。我一直覺得,學習一門語言,最有趣的部分就在於它背後承載的文化和曆史,而“和製漢語”這個概念,恰恰觸及瞭這一點。它不像單純的詞匯學習那樣枯燥,而是像在拼湊一幅關於中日文化交流的拼圖,每一塊碎片都講述著一段故事。我很好奇,那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日語詞匯,究竟是何時、如何,又因為什麼原因,在中國文化的土壤裏生根發芽,最終被日本人所采納,又反過來影響瞭日本的語言係統?這本書的標題就充滿瞭吸引力,仿佛能帶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去探尋這些詞語的“前世今生”。我想,它應該不僅僅是簡單的詞語羅列,更會深入挖掘詞語産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它們在中日兩國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對那些因為曆史事件、社會變革或者文化碰撞而産生的詞匯尤其感興趣,比如那些曾經在特定時期被創造齣來,又隨著時代發展而消失,或者演變成另一種形態的詞語。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個語言學的偵探小說,讓我一邊閱讀,一邊解開這些詞語背後的謎團?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日語,去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

這本《知日》係列的書,我一直都挺喜歡的,它們總能以一種很特彆的方式,觸及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但又真實存在的東西。這次的“和製漢語”主題,更是擊中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一直覺得,學習日語,如果僅僅停留在語法和基礎詞匯層麵,總感覺缺少瞭點什麼。而“和製漢語”,就像是一座橋梁,連接瞭我們熟悉的中文和相對陌生的日語。它不僅僅是詞匯的堆砌,更像是對曆史的一種迴溯,對文化交流的一種梳理。我特彆想知道,那些我們現在看來是“日本詞”的,實際上卻起源於漢語的詞匯,它們在中國曆史上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是通過什麼途徑,被日本人吸收和改造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個引人入勝的紀錄片,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講述這些詞語的誕生和演變?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因為時代變遷而産生的詞匯,比如那些曾經盛極一時,後來卻銷聲匿跡的,或者那些被賦予瞭全新含義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個語言的博物館,陳列著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的詞語,讓我們從中窺見曆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知識的科普,更能引發我們對語言、對文化、對曆史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

作為一名對語言和文化都抱有濃厚興趣的人,我對《知日》係列的書一直情有獨鍾,而這次的“和製漢語”主題,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常常在閱讀日本文學作品或者觀看日本影視劇時,對一些詞匯感到好奇:它們明明是中國字,為什麼意思卻和我們理解的有所不同?又或者,一些聽起來非常“日本”的詞匯,仔細辨彆,卻能發現它們濃濃的中國根源。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語言奧秘的大門。我渴望瞭解,這些“和製漢語”是如何在中日兩國之間流轉,又是如何被創造和演變的。書中是否會收錄那些在中國已經不再使用,卻在日本依然鮮活的詞匯?是否會解析那些因為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催生的新詞,它們背後又摺射齣怎樣的社會變遷?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博學的導遊,帶領我漫步在中日語言交流的曆史長河中,一邊品味詞匯的韻味,一邊感受文化的交融。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普及讀物,更能引發我對語言本身,以及它背後所承載的文化脈絡的深入思考。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我當年學習日語時遇到的種種睏惑。很多詞,明明是中國字,但意思卻和中文完全不一樣,或者反過來,很多聽起來很“日式”的詞,追根溯源卻能找到中文的影子。這種“亦中亦日”的奇妙感受,一直讓我著迷。這本書的標題,就像是為我解開瞭這個長久以來的謎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和製漢語”到底是如何産生的?是古代的學者們將中文帶到日本,還是在後來的交流中,日本人根據自己的社會需求,創造瞭大量以漢字為基礎的詞匯?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因為文化差異而産生的詞匯,比如一些描述特定社會現象、生活習慣或者情感錶達的詞語。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詳細的詞典,又像一本有趣的百科全書,一一剖析這些詞語的來龍去脈?我希望它能提供豐富的曆史背景和文化解讀,讓我不僅僅是記住一個詞,更能理解它背後的故事和意義。我想,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日語,更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中日兩國之間錯綜復雜的文化聯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