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 和制汉语 9787508650142

知日 和制汉语 97875086501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静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汉字
  • 语言学
  • 文化交流
  • 历史
  • 日语
  • 中国文化
  • 和制汉语
  • 词汇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0142
商品编码:296413093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知日 和制汉语

: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苏静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8650142

字数:200000

页码:1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知日和制汉语》特集是《知日》系列的第28本!
隋唐时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汉字,发扬了自己的语言;明治时期,日本用汉字翻译西洋文献,中国又将它们吸收回国,壮大了汉语的内涵。汉字的一来一往,牵连出两个国家一衣带水的联系。透过对中日两国汉字的比较,还可以了解文字背后的国家文化。现在使用的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来自日语?那些虽是汉字,中国人却不认识的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日本还有多少古怪有趣的人名地名?从语言出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吧!

内容提要

《知日和制汉语》特集——专门关注日本的超人气媒体品牌「知日」推出《知日》特集第28弹!
据说,中国人现在使用的日常汉语中,有三分之一都来自日本人的创造。日语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三个部分组成。对于看惯了中文汉字的人来说,日语汉字中有些汉字让你马上就能猜透它的意思,有些汉字,让你回忆起了古文书上的风景,而有些汉字,却会让你觉得好陌生。这个让我们备感亲切又陌生的词汇体系中,究竟有哪些造词秘密?日本人又创造了哪些汉字逆输入中国?《知日和制汉语》特集,全方位介绍不同类型的日本汉字和词语,带你了解这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文字体系。
特集囊括:
丰富学术知识:
和制汉语的造词原理是什么?
造词人物们用汉字传达了怎样的概念?
哪些字是日本的“国字”?
四字熟语与中国的成语有哪些异同?
和制汉语VS中文译词,谁是王者?
轻松生活常识:
代表日本47都道府县的风土汉字。
街头看板上的和制汉语。
衣食住行中的造字智慧。
年度汉字背后的意义。
汉字在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交互感染。
有趣的日本地名。
字体设计的艺术。
动植物、姓名中独特的汉语……

专访看板摄影师藤本健太郎、日本“国字研究人”早稻田大学教授笹原宏之、书道大家中村伸夫,探寻现代日本人对汉字的态度和展望。

目录


作者介绍

受访人
藤本健太郎 平面设计师
1973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毕业于日本工学院专门学校设计学科。曾加入设计团队“Nendo Graphixxx”,曾工作于设计公司SPICE Inc.。之后参与日本初的网络杂志《teleparc》的设计,担任过音乐频道“MTV Japan”的艺术总监,2003年,开始成为自由职业者。
笹原宏之 语言学家
1965年出生于东京。早稲田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任文部科学省“常用汉字表”、法务省“人名用汉字”、日本国语辞典、日本国语教科书的委员及干事。
中村伸夫 书道家
1955年出生于福井县,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师从于书法家今井凌雪(1922~2011年)。筑波大学美术专业书法课程教授,中国书法史研究者。著有《木简竹简》《中国近代的书法家》等书、现任读卖书法会常任理事、日本书艺院常务理事。
滨田祐史 摄影师
1979年出生于大阪,2003年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写真学科。2006年成为自由摄影师,2011年凭借作品“photograph”,2013年凭借作品“Primal Mountain”获得英国“Magenta Foundation, Flash Forward Emerging Photographer”摄影奖的新人摄影师奖项,并参加该奖的世界巡展。2014年出版摄影集《photograph》。
撰稿人
萧西之水
新锐日史作家,曾广泛游学于美、澳、日等环太平洋国家。出版书籍《谁说日本没有战国》《懂!日本战国》。
刘联恢
旅居日本多年,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汉语学院教师,专职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和中国文化,每年为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暑期访华团做中国文化讲座。
夏目家的小诗哥
宅男。被动漫启蒙开始专注研究日本文化,自学了日语偶尔做做短漫的汉化和日文歌翻唱。
毛丹青
外号“阿毛”,中国国籍。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过鱼虾生意,当过商人,游历过许多国家。2000年弃商从文,中日文著书多部。现任神户国际大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
刘联恢
旅居日本多年,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汉语学院教师,专职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和中国文化,每年为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暑期访华团做中国文化讲座。
吴东龙
从事设计观察的作家、讲师、设计师,也是课程与书籍的规划者。在多面向的设计工作里,长期关注日本的设计场域,著有《设计东京》系列书籍,作品见于两岸三地。现在是“东喜设计工作室”、创意聚落“地下连云企业社”负责人。
田原
1965年生,诗人、翻译家、日本文学博士。城西国际大学教授,出版有诗集、文学专著和译著二十多种。
LING
本名李凌彪,广东广州人,男性漫画家。作品主题风趣活泼,画风简洁明快,有着浓厚的日系漫画色彩。代表作《超合金社团》《邻居家是画漫画的阿幺》。连载中作品:《红叶琉璃》《龙刃》。同时,以“MIHARU”为笔名进行同人创作。
特别鸣谢
藤本健太郎、笹原宏之、中村伸夫、滨田祐史

文摘










序言



“知日·和制汉语”:语言的奇妙旅程,穿越古今,连接东西 《知日·和制汉语》并非一本简单的字典或语言教程,它是一次深入日本文化肌理的探索,一场关于词汇演变与碰撞的盛宴。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独特而迷人的领域——和制汉语,那些在日本历史长河中诞生,又深深根植于现代日语,甚至反哺中文的奇妙词汇。它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语言现象: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表达,可能源自一场跨越国界、跨越时代的文化交流。 和制汉语: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结晶 “和制汉语”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集合,包含了历史上由日本人根据汉字创造的,或在吸收汉文化的过程中,赋予了新意和语境的词汇。这些词汇的诞生,往往与日本社会历史的变迁、思想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 本书首先会追溯和制汉语的起源。早在古代,日本就已经开始借鉴和吸收中国的汉字与文化。然而,随着日本本土社会的发展,以及与中国在不同时期交流的深入,日本开始出现一些脱离中国语境,甚至与中国原意有所不同的新词汇。这些词汇的出现,既是日本对汉文化的再创造,也是其独特文化精神的体现。例如,一些在中国古代本不存在,但在日本社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概念,便通过和制汉语得以表达。 接着,本书会深入剖析和制汉语的形成机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组合,更是日本人在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时,如何巧妙地运用本土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它涉及了音译、意译、借用、改造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有些词汇可能是为了更精确地表达日本社会特有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而创造的;有些则可能是为了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而产生的。 词汇的迁徙:从日本回到中国,重塑中文的表达 《知日·和制汉语》最令人着迷的部分,或许在于它揭示了这些和制汉语如何巧妙地“逆流而上”,重新进入中国,并逐渐融入现代汉语的表达体系。在近现代,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日益频繁,尤其是在清末民初,中国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大量引进了日本翻译的西方概念,而这些概念很多是通过和制汉语来传达的。 这就像一次奇妙的语言“回响”。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这些来自西方的、通过日语转译的概念时,往往发现这些词汇既能够精确地表达原意,又朗朗上口,易于理解。于是,这些和制汉语便被自然而然地接受和采纳,最终成为现代汉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书会列举大量生动的例子,阐释这一过程。例如,“科学”(science)、“哲学”(philosophy)、“民主”(democracy)、“共和”(republic)、“经济”(economy)、“社会主义”(socialism)、“共产主义”(communism)、“干部”(cadre)、“电话”(telephone)、“银行”(bank)、“理论”(theory)、“逻辑”(logic)、“蛋白质”(protein)、“干部”(cadre)、“艺术”(art)、“社会”(society)、“革命”(revolution)、“法律”(law)、“政治”(politics)、“军事”(military affairs)、“文化”(culture)、“教育”(education)、“哲学”(philosophy)、“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经济”(economy)、“商业”(commerce)、“艺术”(art)、“文学”(literature)、“历史”(history)、“地理”(geography)、“数学”(mathematics)、“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物”(biology)、“医学”(medicine)、“工程”(engineering)、“建筑”(architecture)、“农业”(agriculture)、“工业”(industry)、“交通”(transportation)、“通信”(communication)、“媒体”(media)、“信息”(information)、“网络”(network)、“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技术”(technology)、“创新”(innovation)、“发展”(development)、“进步”(progress)、“现代化”(modern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等,这些我们现在随口就能说出的词汇,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和制汉语的引入。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词汇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最初的语境是什么?又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开来的?通过解析这些词汇的演变路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以及语言在传递思想、促进交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语言的深度:文化认同与差异的显现 《知日·和制汉语》不仅仅满足于列举词汇,它更致力于挖掘这些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深度。同一种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和制汉语的出现,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与融合的生动体现。 本书会分析,为何某些概念在日本被赋予了特定的表达方式,而这些表达方式又如何影响了中国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例如,一些带有强烈日本民族精神或文化特质的词汇,即使被引入中文,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反之,一些被中国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和制汉语,也为我们反思自身的语言传统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和制汉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尽管许多和制汉语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汉语,但它们的“和制”背景,仍然是理解中华文化与东亚文化之间复杂联系的重要线索。通过认识到这些词汇的来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使用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基因。 一场关于“我们”的语言学思考 《知日·和制汉语》的意义,远不止于语言学研究。它引导我们进行一场关于“我们”的语言学思考。我们使用的语言,是由无数词汇组成的。而这些词汇,绝大多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沉淀,是无数次交流碰撞的结晶。 这本书会鼓励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日常使用的词汇,去探究它们背后的故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达中的文化印记。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说的“科学”、“经济”、“社会”等词汇,可能也曾是日本知识分子在探索新世界时所创造的工具,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以及对世界文化的认识,都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知日·和制汉语》是一次充满智慧与趣味的阅读体验。它将带领读者跨越语言的界限,穿越历史的时空,去感受语言的生命力,去探索文化之间的奇妙联系。它是一本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发出“原来如此”赞叹的书,是一本让你重新认识自己所使用的语言,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书。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和制汉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的语言、文化与历史的书,一本让你在字里行间,领略东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魅力,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类思维与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角色的书。无论你是对语言学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亦或是希望更深入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探索者,《知日·和制汉语》都将为你开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智识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知日》系列的书,我一直都挺喜欢的,它们总能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触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但又真实存在的东西。这次的“和制汉语”主题,更是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一直觉得,学习日语,如果仅仅停留在语法和基础词汇层面,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而“和制汉语”,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们熟悉的中文和相对陌生的日语。它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更像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溯,对文化交流的一种梳理。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我们现在看来是“日本词”的,实际上却起源于汉语的词汇,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日本人吸收和改造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引人入胜的纪录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讲述这些词语的诞生和演变?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因为时代变迁而产生的词汇,比如那些曾经盛极一时,后来却销声匿迹的,或者那些被赋予了全新含义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语言的博物馆,陈列着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词语,让我们从中窥见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知识的科普,更能引发我们对语言、对文化、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打开的一瞬间,脑子里就闪过了无数个曾经学过的,或者似曾相识的日语词汇,它们好像一个个都披上了中文的外衣,变得熟悉又陌生。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门语言,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和历史,而“和制汉语”这个概念,恰恰触及了这一点。它不像单纯的词汇学习那样枯燥,而是像在拼凑一幅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讲述着一段故事。我很好奇,那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日语词汇,究竟是何时、如何,又因为什么原因,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被日本人所采纳,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的语言系统?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吸引力,仿佛能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这些词语的“前世今生”。我想,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罗列,更会深入挖掘词语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它们在中日两国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对那些因为历史事件、社会变革或者文化碰撞而产生的词汇尤其感兴趣,比如那些曾经在特定时期被创造出来,又随着时代发展而消失,或者演变成另一种形态的词语。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语言学的侦探小说,让我一边阅读,一边解开这些词语背后的谜团?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日语,去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语言和文化都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我对《知日》系列的书一直情有独钟,而这次的“和制汉语”主题,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常常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或者观看日本影视剧时,对一些词汇感到好奇:它们明明是中国字,为什么意思却和我们理解的有所不同?又或者,一些听起来非常“日本”的词汇,仔细辨别,却能发现它们浓浓的中国根源。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语言奥秘的大门。我渴望了解,这些“和制汉语”是如何在中日两国之间流转,又是如何被创造和演变的。书中是否会收录那些在中国已经不再使用,却在日本依然鲜活的词汇?是否会解析那些因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催生的新词,它们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变迁?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漫步在中日语言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一边品味词汇的韵味,一边感受文化的交融。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能引发我对语言本身,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脉络的深入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我当年学习日语时遇到的种种困惑。很多词,明明是中国字,但意思却和中文完全不一样,或者反过来,很多听起来很“日式”的词,追根溯源却能找到中文的影子。这种“亦中亦日”的奇妙感受,一直让我着迷。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为我解开了这个长久以来的谜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和制汉语”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是古代的学者们将中文带到日本,还是在后来的交流中,日本人根据自己的社会需求,创造了大量以汉字为基础的词汇?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词汇,比如一些描述特定社会现象、生活习惯或者情感表达的词语。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详细的词典,又像一本有趣的百科全书,一一剖析这些词语的来龙去脉?我希望它能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解读,让我不仅仅是记住一个词,更能理解它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我想,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日语,更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中日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文化联系。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几个单词、掌握几条语法规则,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而“和制汉语”这个概念,恰恰触及了语言学习中最有趣的部分。它就像是连接中国和日本文化的一座桥梁,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这两种语言。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好奇心大增。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日语词汇,有多少是源于中国的古老汉语?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这些词语被日本人吸收、改造,最终形成了如今的面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剖析那些经典的“和制汉语”词汇,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意思,更能深入挖掘它们产生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生动的语言史教科书,让我一边阅读,一边体会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日语,更能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去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