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 |
| 作者 | 汤漳平 |
| 定价 | 144.00元 |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 |
| ISBN | 9787215113381 |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数 | 270千字 |
| 页码 | 310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汤漳平著的这本《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是 河洛文化研究丛书之一,共分十一章,主要阐述河洛 文化与闽南文化之间的关系、源流,可以见出二者之 间互相影响,尤其河洛地区的文化对闽南文化有着深 刻的影响。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代前言 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关系之探讨 绪论 河洛文化在闽南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章 闽南先民的文化归属及其与中原之关系 节 闽南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闽南先民的文化归属 第三节 越族的南迁与闽越国的建立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闽越 第二章 中原移民与闽南文化之形成 节 唐以前的中原移民入闽及对闽南地区的影响 第二节 唐代中原移民入闽及闽南文化之形成 第三节 唐末至宋初的闽南 附:从族谱资料看唐初中原移民对闽南的开发 第三章 宋代以后的中原移民与闽南人的再播迁 节 从人口变化看两宋时期入闽之移民 第二节 闽南人的再播迁与河洛文化之传播 第四章 河洛文化对闽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节 地方政权的设立及其影响 第二节 “开屯建堡”与安定环境之形成 第三节 “唐化里”的设置与民族和睦政策的实施 第四节 崇本思想与农业经济的繁荣 第五节 走向海洋文明 第五章 闽南教育制度之确立 节 唐五代时期的闽南教育 第二节 两宋——闽南教育的全盛期 第三节 明清时期闽南教育恢复与扩展 第六章 河洛思想文化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节 闽南与河洛政治思想文化关系发展脉络 第二节 洛学的南传与闽学的确立 附1 试探朱熹的诗学理论 附2 简论闽南文化与黄道周 第七章 闽南文学艺术之传承与播迁 节 闽南文学 第二节 闽南艺术之传承 附1 初唐诗风与岭南诗人——兼论《龙湖集》的真伪问题 附2 闽学视野下的楚辞研究与骚体文学创作 第八章 闽南方言 节 方言与地域文化 第二节 闽南方言之形成 第九章 闽南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渊源 节 闽南民间信仰与民俗之文化渊源 第二节 多神的闽南社会与民间信仰 附 试探闽台福德正神文化之渊源 第十章 河洛文化与闽南民俗 节 家居礼俗 第二节 岁时习俗 第三节 宗族社会结构下的闽南民风 第四节 其他方面中原风俗遗存 第十一章 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 节 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形成期不同 第二节 播迁过程与聚居区的差别 第三节 客家人与闽南人之比较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思考 合上书本,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和深思萦绕心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河洛文化和闽南文化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照出了地域文化的多样魅力。我开始思考,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还隐藏着多少类似“河洛”与“闽南”这样的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故事?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对这些地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优秀著作问世,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珍视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文化”二字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和热爱。它就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中华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机会继续深入了解更多关于中华文明的故事。
评分初识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纯粹是被“河洛文化”和“闽南文化”这两个词组所吸引。在我模糊的认知里,它们似乎代表着一种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根脉,但具体差异、联系又或是相互影响,却一直是个谜。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却透着一股子学术的严谨,没有花哨的图饰,只有清晰的字体,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它承载的是沉甸甸的文化积淀,而非浮光掠影的介绍。迫不及待地翻阅扉页,正版授权的标识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南方地区民俗风情的画面,那些依山傍水的村落,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那些承载着乡愁的歌谣,都与“河洛”和“闽南”这两个概念隐隐关联。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揭开这些文化的神秘面纱,让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带着无数的故事,准备向我娓娓道来。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文化脉络,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智慧结晶。
评分启发 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河洛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求知欲,更在许多方面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动、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丰富多彩的面貌。尤其是在比较研究的部分,作者对两种文化在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异同之处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固守传统,还是勇于创新?书中展现的河洛文化和闽南文化各自的生命力,都给了我积极的答案: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特色,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评分共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书中描绘的许多文化现象,仿佛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片段,又像是生活中早已熟悉却未曾深究的细节。比如,对于河洛地区农耕文明的细致描绘,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田间玩耍的场景,那份对土地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至今仍历历在目。而当书中谈及闽南地区的海上贸易和移民文化时,我更能感受到那份勇敢闯荡、落地生根的精神。我的许多亲戚朋友都来自闽南地区,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勤劳、坚韧和抱团发展的特质,在书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祖先对话。书中那些关于家族观念、宗祠祭祀、节庆习俗的论述,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根源。
评分探寻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被书中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内容所折服。作者对于“河洛文化”的溯源,从地理环境的演变到历史事件的变迁,再到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形成,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每一次的论述都显得有理有据,引用的史料和学术观点也相当扎实,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正在逐渐展开。紧接着,当笔锋转向“闽南文化”时,我惊奇地发现,即便地域相隔,两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闽南地区的地理特征、方言语音、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方面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文化如何在迁移、融合与演变中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我脑海中那些零散的闽南元素,比如那些精致的红砖古厝,那些热情洋溢的庙会,那些婉转悠扬的南音,都在书中得到了系统的解释和升华。作者巧妙地将两者置于一个宏观的文化视野下进行比较和阐释,既展现了各自的独特性,又揭示了其深层的文化基因,让我对“文化同源”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