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方法研究
定价:50.00元
作者:汤勇刚,吴美平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181027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汤勇刚、吴美平所*的《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 联惯导组合导航方法研究》以地面车辆和水面舰艇等 中低动态载体的导航为背景,以卫星导航系统和激光 陀螺捷联惯导系统构成的组合导航系统为主要研究对 象,提出在卫星导航/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系统中充分利 用载波相位时间差分信号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并对涉 及的主要理论问题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3 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 1.3.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组合导航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3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4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1.4.1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2 主要贡献第2章 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载波相位测量的数学模型 2.2 载波相位主要误差源的时空相关特性 2.3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2.3.1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的基本原理 2.3.2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的数学模型 2.4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的基本原理 2.5 小结第3章 卫星导航/惯导组合导航系统的全局可观性分析 3.1 可观性定义和基本概念 3.1.1 可观性定义 3.1.2 可观性与估计精度和滤波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3.2 非线性全局可观性分析 3.2.1 卫星/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系统的非线性系统模型 3.2.2 全局可观性充分条件 3.3 仿真及实验验证 3.3.1 仿真1:卫星导航/高精度惯导系统 3.3.2 仿真2:卫星导航/低精度惯导系统 3.3.3 仿真3:载体作“跳跃”运动 3.3.4 跑车实验 3.4 小结第4章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算法 4.1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捷联惯导组合导航可观性分析 4.2 组合导航滤波器 4.2.1 地固坐标系下的捷联惯导误差模型 4.2.2 滤波器状态方程 4.2.3 滤波器观测方程 4.2.4 测量数据中周跳的处理方法 4.2.5 组合导航实验 4.3 降阶滤波器 4.3.1 滤波器降阶方法 4.3.2 对降阶滤波器的实验验证 4.4 非完整约束的应用 4.4.1 非完整约束的等效观测方程 4.4.2 应用非完整约束的实验验证 4.5 小结第5章 载波相位时间差分速度估计算法研究 5.1 速度测量及其精度分析 5.1.1 速度测量算法 5.1.2 速度测量的精度分析 5.2 载波相位率的提取 5.2.1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基本原理 5.2.2 载波相位率提取算法 5.3 仿真与实验 5.3.1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仿真分析 5.3.2 跑车实验 5.4 小结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后记附录A 常用坐标系和时间系统 A.1 常用坐标系的定义 A.2 常用坐标系的相互转换关系 A.3 时间系统及相互关系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加上一些复杂的数学符号点缀其间,立刻让人联想到精密测量和高深技术。我记得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打动,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份厚重的技术宝典。随便翻开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复杂的公式推导和清晰的流程图,这让我对作者在这一领域的钻研程度有了初步的印象。我特别欣赏它在开篇部分对背景技术梳理的详尽程度,它没有急于抛出自己的核心方法,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回顾和比较现有导航技术(比如单纯的卫星导航或者纯惯导系统)的局限性。这种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理解技术演进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从基础理论逐步过渡到实际应用层面的研究人员,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我,所有的尖端技术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严谨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之上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高度的系统化思维。它不是将各个技术点零散地堆砌起来,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仪器。我发现它对不同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接口设计描述得尤其清晰,这一点在实际的系统集成中至关重要。比如,在谈到如何处理由不同频率和精度带来的信息不同步问题时,作者给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时间对齐和插值算法。此外,这本书对于测试结果的展示也非常坦诚和详尽,没有回避在某些极端条件下的性能下降,反而利用这些案例来反向验证理论模型的鲁棒性。我个人认为,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书中结论的信任感。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组合导航系统的“黑箱”操作有了更透明的认识,不再满足于调用库函数,而是理解了内部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份面向未来挑战的预研报告,而非简单的技术综述。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标准方案,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突破现有瓶颈的新思路和新技术上。我注意到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提出的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在如何应对极端环境下的导航鲁棒性方面,给出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个“怎么做”的指南,更是一个“为什么要做”的深刻阐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研究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现有技术的修修补补,而是开始思考更底层的理论创新。这本书对于那些渴望站在技术前沿,引领下一代导航系统发展的研究人员,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探路灯”。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非常专业且凝练,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锤炼的“硬通货”。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或许会感到一定的阅读压力,因为它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信号处理和控制理论基础。但对于有经验的工程师而言,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无疑是高效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数学推导时所采取的“几何直观优先”的策略,很多时候,在冗长的代数运算之前,作者会先用几句话勾勒出背后的物理意义或几何含义,这极大地帮助了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解释多源信息互补的冗余性时,它不仅仅停留在数学上的低相关性,更是从空间几何的角度去阐释了为什么不同传感器可以提供正交的观测信息。这种文笔,让枯燥的理论增添了一份艺术的美感。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的论述上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误差建模和状态估计的部分,感觉作者在这块的着墨非常深厚。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几种已知的卡尔曼滤波的变体,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动态环境下,如何根据载体的运动特性来优化滤波器的结构和参数选择。其中涉及到的协方差矩阵的更新机制,处理得相当精妙,明显是针对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噪声特性进行了专门的设计。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实验室里,面对大量实时数据进行调试和验证时的情景。文字的组织上,它大量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比如将不同时间尺度的信息融合策略进行细致的剖析,这种对比使得每一种选择背后的优缺点都昭然若揭。对于那些追求极限性能的工程实践者来说,书中提供的这些“调优秘籍”绝对是价值连城的。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空泛,而是充满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