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波遥感与应用 9787502786472

海洋微波遥感与应用 97875027864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德炉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遥感
  • 微波遥感
  • 海洋科学
  • 地球物理
  • 遥感技术
  • 海洋环境
  • 海洋监测
  • 信号处理
  • 海洋资源
  • 应用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6472
商品编码:296578322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海洋微波遥感与应用

:96.00元

售价:65.3元,便宜30.7元,折扣68

作者:潘德炉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27864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深邃蓝色的脉搏:卫星的眼睛如何洞察海洋》 浩瀚无垠的海洋,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探索的终极疆域。它孕育了生命,塑造了地貌,驱动着气候,承载着无数的秘密。千百年来,我们只能依靠有限的船只和望远镜去窥探其壮阔与神秘。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自太空的凝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揭示着海洋的真实面貌。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令人着迷的旅程,深入探索那些翱翔于地球轨道之上的“眼睛”,它们如何运用一种被称为“微波遥感”的强大技术,精准地捕捉和解析着海洋深处的脉搏。 想象一下,一种能够穿透云层、不受昼夜限制的“视觉”能力。这正是微波遥感赋予我们的力量。不同于我们习惯的光学相机,微波遥感器发射或接收电磁波的微波频段,这些波长较长的电磁波能够穿透大气中的水汽、云层,甚至一定程度的海冰,从而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这意味着,即使在风暴肆虐、浓雾弥漫的日子里,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见”海洋表面的细微变化。 本书将从微波遥感的基本原理出发,为您层层剥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将探讨微波是如何与海洋表面相互作用的,例如,海水的温度、盐度、风浪、洋流,甚至是海面下隐藏的某些特征,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改变微波信号的反射和辐射。这些微小的变化,就像是海洋写给太空的低语,而我们的遥感器,正是最敏锐的倾听者。您将了解到,不同的微波遥感技术,如被动微波和主动微波,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前者如同“天生的听者”,捕捉着海洋自身发出的热辐射;后者则扮演着“主动的探索者”,发射微波束并分析其回波,从而获得更精细的地形和结构信息。 我们将深入解析几种关键的微波遥感仪器,例如,散射计(Scatterometer)如何利用微波反射的特性来测量海面风速和风向,这对于海洋气象预报、航海安全至关重要。雷达高度计(Radar Altimeter)又如何能够精确测量海平面高度,从而勾勒出全球海面的精细起伏,揭示洋流的流动模式和地球的重力场变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则以其卓越的空间分辨率,能够捕捉到海洋表面的微小波纹、海冰的裂缝、油污的扩散,甚至搜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船舶尾迹,为海洋环境监测和应急响应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本书的重点将聚焦于这些微波遥感数据在各个海洋应用领域的实际价值。您将看到,微波遥感并非仅仅是科学家们的“高科技玩具”,而是已经成为我们认识和管理海洋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海洋动力学研究方面,微波遥感数据是绘制全球海面高度图、监测海平面变化、追踪洋流运动的基石。通过分析雷达高度计数据,我们可以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描绘出全球海洋的“起伏图”,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强大洋流系统,理解它们如何调节全球热量分布,影响气候变化。散射计则为我们提供了全球风场信息,这是理解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预测天气模式的关键。 海洋环境监测是微波遥感应用的另一大亮点。书中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微波遥感技术监测海洋污染,例如,识别和追踪油轮泄漏造成的油污带,评估其扩散范围和潜在的环境危害。SAR图像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油污与正常海面之间的微小差异,为快速反应和治理争取宝贵时间。此外,微波遥感在监测赤潮、监测海水富营养化、评估海洋垃圾分布等方面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海冰监测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微波遥感在此领域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被动微波传感器能够提供大范围的海冰密集度、冰龄等信息,即使在极地漫长的冬季,也能持续观测海冰的变化。SAR图像则能够提供更精细的海冰形貌特征,如冰的厚度、裂缝、碰撞情况等,对于理解海冰的动力学过程、预测其对航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本书将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研究全球变暖对极地海冰的影响,预测海冰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 渔业资源管理也将受益于微波遥感技术。通过监测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等与鱼群聚集相关的参数,遥感数据能够帮助科学家预测鱼群的分布区域,优化捕捞策略,实现可持续渔业。例如,特定的海表温度和洋流模式往往与某些经济鱼类的聚集地密切相关,微波遥感能够提供这些关键信息。 海岸带管理与灾害预警也离不开微波遥感。SAR图像能够用于监测海岸线的侵蚀与淤积,评估风暴潮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甚至在洪水发生时,提供水体淹没范围的准确信息。对于海啸等突发性海洋灾害,微波遥感能够在第一时间提供海面异常扰动的初步迹象,为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 本书还将探讨微波遥感数据在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例如,研究海面粗糙度与海气能量交换的关系,理解海浪的生成与传播机制,探索深海热液喷口等特殊海洋现象对海表的影响。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将不断加深我们对海洋复杂系统的认识。 当然,任何技术的应用都伴随着挑战。本书也将诚实地指出微波遥感在数据处理、信号反演、模型建立等方面存在的难点和前沿研究方向。例如,如何更有效地融合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如何开发更精确的反演算法,如何将遥感数据与数值模型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海洋信息。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微波遥感海洋应用图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带领您领略“蓝色星球”新视角的探险。通过这本书,您将不再仅仅将海洋视为一汪平静或汹涌的水,而是能够感知它丰富而动态的“脉搏”,理解它与地球其他系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来自太空的“眼睛”,您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更敬畏的态度,以及更积极的行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宇宙论建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且引人深思的。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哲学史综述,而是以一种文学化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柏拉图的“理型世界”与赫拉克利特的“流动本源”之间,探讨古代智者们试图用有限的理性去描摹无限宇宙的努力。作者的行文风格极为典雅,尤其是在解析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与“变化”的辩证关系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让人不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词句的深意。书中对于不同文明(古希腊、古印度、早期中国)在宇宙起源问题上的平行比较,提供了非常新颖的视角,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跨文化研究功底。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提供的“思辨空间”,它迫使你跳出当代科学的框架,去理解人类认知边界的形成过程,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对“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感。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最新进展》,这本书的厚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Transformer、BERT、GPT系列模型的结构,更深入探讨了这些模型背后的数学原理和训练哲学。作者对注意力机制的解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的那些复杂概念,在这里被拆解得条理分明,配上直观的图示,茅塞顿开。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止步于主流模型,而是花费了很大篇幅去介绍多模态学习在NLP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将视觉信息融入文本理解,这无疑为我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新的路径。书中收录的实验代码片段虽然是概念性的展示,但其思想指导性极强,让我明白在实际部署时需要关注哪些关键参数和优化策略。对于一个渴望站在NLP前沿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清晰的未来视野,值得反复研读,它带来的启发性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篇顶级会议的论文合集。

评分

这本《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前沿探索》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城市规划师量身定做的指南!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将遥感技术与我们日常的规划实践紧密结合的实战手册,这本书完美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没有停留在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无人机数据来提取城市形态特征,比如不透水面覆盖率、绿地系统健康度评估等。尤其是关于“动态监测城市扩张边界”那一章节,作者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如何设置合理的阈值和分类算法,将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规划决策支持。书中对不同传感器(光学、雷达)在应对复杂城市环境(如高大建筑阴影、季节性植被变化)时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一点对于我们实际操作中选择数据源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数据预处理环节的严谨性,涉及的辐射校正、几何配准的流程描述得非常详尽,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真的让遥感从一个高冷的科研工具,变成了我们手中解决实际城市问题的利器。

评分

《先进材料的计算模拟与性能预测》这本书,对于材料科学领域的同行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方法论上的博采众长,它没有偏爱某一种计算方法,而是对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动力学(MD)以及更宏观的相场法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适用性分析。书中有一段关于“计算尺度与时间尺度的权衡”的讨论,非常到位,点出了很多初学者在选择模拟方法时容易陷入的误区。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如何结合机器学习来加速材料筛选过程,通过构建势能面和优化高通量计算流程,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效率,这正是当前材料研发的痛点。书中的图表制作精良,无论是能带结构图还是应力-应变曲线,都展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阅读完后,我立刻尝试将书中学到的MD模拟技巧应用到我正在研究的合金界面稳定性问题上,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高效能团队的组织行为学解析》,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是我认为它最成功的地方。它避免了传统教科书中那种理论先行、案例生硬植入的弊端,而是围绕几个跨国企业在面对市场剧变时重塑组织结构的真实故事展开。比如,书中详细剖析了一个科技公司如何通过引入“敏捷开发”模式,成功打破了部门间的“筒仓效应”,将传统的层级结构转变为更扁平、更具响应速度的矩阵管理体系。作者对“心理安全感”的量化指标和构建方法描述得极为细致,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是极其实用的工具。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冲突管理”那一章,书中将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并提供了从团队组建到绩效评估全流程中应对不同类型冲突的SOP(标准操作程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直白有力,充满行动导向性,它不是在解释“为什么”,而是在告诉你“该怎么做”,读完后立即产生了一种想去优化自己团队协作流程的冲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