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模拟电子技术
定价:15.20元
售价:10.3元,便宜4.9元,折扣67
作者:林春方,杨建平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040192261
字数:
页码:1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模拟电子技术》以现代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线,使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各种新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将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内讨论、作业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编写过程中,按高职教材在理论上“必需”、“够用”的原则,着重讲清物理概念,避免繁琐的理论计算和推导,着重介绍比较实用的工程计算和近似估算方法。《模拟电子技术》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杨建平,河北阜平人,空军大校军衔,1972年参加工作,1982年入伍。1982年本科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1992年赴英访问学者。现为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防空指挥系装备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军事装二蚤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教26年来,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获空军军事理论研究一等奖1项、三等奖6项;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国际检索收录7篇,出版专著6部。
这本关于模拟电子技术的大部头,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翻开目录,索引密密麻麻,看得人心里直犯怵,不过没办法,谁让咱专业需要啃呢。刚开始看的时候,那些晶体管的偏置电路、反馈理论,简直像天书一样,公式推导看得我头昏眼花,感觉自己的智商都被拉低了好几个档次。尤其是那些BJT和MOSFET的等效小信号模型,一会儿要用混合π模型,一会儿又要用T型模型,每次都得翻回去找对应的图示,简直是体力活加脑力活的双重考验。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懂那个负反馈对输入阻抗的影响,生生在图书馆泡了一个下午,咖啡都喝了好几罐,最后才勉强捋出个大概的脉络。这本书的特点是内容极其详尽,每一个知识点都恨不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好处是查漏补缺很方便,坏处就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信息量过载,很容易迷失在细节的汪洋大海里,不知道哪个才是重点。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多一些贴近实际应用的实例分析,哪怕是简单的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设计,可能对消化这些基础理论会更有帮助。现在我更侧重于理解那些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而不是死抠那些繁琐的数学推导,毕竟理论指导实践才是王道嘛。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说实话,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显得有些过时。很多电路图虽然功能描述清晰,但是线条过于密集,缺乏现代教材中那种简洁的视觉引导,初看时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不过,抛开这些“颜值”上的问题,这本书在“干货”的密度上是毋庸置疑的。它对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比如AB类和D类——的分析深入到了效率和散热的层面,这一点很多入门教材都会一带而过。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开关模式电源(SMPS)的章节,作者对脉冲宽度调制(PWM)的产生和闭环控制的稳定性分析得非常透彻,让我对这些能量转换电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记得书中对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建模相当详细,这对于设计高频、高效率的DC-DC转换器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啃读的经典教材,它更偏向于理论的深度挖掘,而不是快速技能的习得。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难度系数不低,对于非电子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额外的预习和辅导。我不是科班出身,转行学这个,阅读这本书的体验简直就像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它对数学工具的依赖性非常强,什么拉普拉斯变换、复数分析,时不时地就冒出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复习一遍高等数学。我感觉作者在编写时,默认读者已经对这些数学工具有了非常熟练的掌握。不过,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对各种电路拓扑的分类非常系统化,从电流源、电压源到各种类型的放大器(共源、共射、共集),都有清晰的结构图和参数分析。比如,它详细对比了不同反馈结构对电路稳定性和噪声性能的影响,这种横向比较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思路。我最大的遗憾是,书中对于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中的CMOS工艺特性讨论得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基于理想或准理想模型的分析。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版图效应和工艺角敏感性的实例,那就更贴近现代电子工程的实际需求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朴素的,封面那一抹深沉的蓝色,配上白色的宋体字,透露着一股老派工科教材特有的严肃劲儿。拿到手的时候,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基础概念上的阐述深度。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教材,浅尝辄止,这本书对于半导体器件的物理机制,比如PN结的载流子扩散和漂移过程,都给出了非常扎实的理论背景。这对我理解为什么某些电路会那样工作,而不是简单地记住“输入什么就输出什么”至关重要。记得我第一次尝试自己搭建一个简单的音频放大器时,遇到了严重的失真问题,翻阅书中的那一章关于高频响应和带宽限制的讨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旁路电容选型不当导致的相位裕度不足。作者在这方面的讲解,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从基本原理出发,层层递进到实际电路的局限性,这种由浅入深的叙事方式,虽然初期阅读体验比较“硬核”,但一旦撑过去,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那些问题往往不是直接套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前几节知识点进行分析判断,极大地锻炼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本“教科书”而非“手册”。它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提供即查即用的解决方案。阅读体验上,我发现它在阐述线性电路分析时非常严谨和详尽,特别是对非线性器件的线性化处理过程,每一步的假设和条件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标准。然而,当涉及到一些更偏向应用的议题,比如噪声的抑制和电磁兼容性(EMC)的初步概念时,篇幅就显得有些不足了。比如,书中对热噪声和散弹噪声的统计学描述非常到位,但在如何设计低噪声放大器(LNA)以最小化这些噪声源对信噪比的影响时,就显得不够具体。我希望如果能增加一个专门的章节,系统性地讨论如何运用各种滤波技术和布局技巧来对抗环境干扰,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更上一层楼。尽管如此,对于想要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未来想从事电路设计或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依然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它提供的是思维的框架,而不是现成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