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民俗 |
| 作者 | 高巍 |
| 定價 | 18.00元 |
| 齣版社 | 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
| ISBN | 9787500090366 |
| 齣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所謂“遺産”,就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有價值的東西。它可以是有形的。如錢財、建築、古玩、圖書,等等;也可以是無形的,如好的傢風、有益的教導、民族精神,以及生活經驗、技能、知識等。 日本早在1950年就開始立法,保護那些無形的,但是有價值的文化遺産,即“非物質文化遺産”。2003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公約》,由此推動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在全球的推廣。 《公約》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眾或某些個人視為其文化財富的各種社會活動、講述藝術、錶演藝術、生産生活經驗、各種手工藝技能,以及在講述、錶演、實施這些技藝與技能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實物、製成品,以及相關場所等。 在近年的實際工作中,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人們認為至少應包含這樣幾個要素: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以人的傳承為基礎的;二是必須以活態傳承為標準,已經消失的技藝不能算;三是傳承曆史不能少於百年;四是任何技藝、知識都要通過的載體體現齣來,像信仰、觀念、道德等精神的東西,必須落實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各種工具、實物、製成品上麵;五是這些遺産必須具有積極的、重要的價值,纔能算非物質文化遺産。像纏足,雖然也是專門技藝,曆史悠久,但它是封建落後習俗,沒有正麵意義,所以也不能算。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篇節氣與節日 農曆二十四節氣 春節 苗年 羌年 藏曆年 土傢年 侗年 彝族年 水族端節 元宵節 中和節 清明節 端午節 苗族獨木龍舟節 七夕節 中元節 中鞦節 重陽節 羌族瓦爾俄足節 諾茹孜節 怒族仙女節 仫佬族依飯節 白族繞三靈 賓陽炮龍節 佘族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節 瑞雲四月八 大理三月街 布依族查白歌節 傣族潑水節 德昂族澆花節 侗族薩瑪節 鄂倫春族古倫木遝節 …… 第二篇 民間信仰 第三篇 廟會 第四篇 民間娛樂 第五篇 社交、生産習俗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是一本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瞭全新認識的書,翻開它,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置身於各個民族的生活場景之中。民俗,這個詞匯在過去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遙遠而模糊的概念,而這本書則以一種無比生動、具體的方式,將這些“遙遠”拉近到瞭觸手可及的距離。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些傳統節慶的描繪所吸引,那些源遠流長的起源故事,那些充滿儀式感的習俗,無不滲透著古人的智慧與生活哲學。從春節的年俗到端午的龍舟競渡,再到中鞦的團圓月餅,每一個節日都被賦予瞭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寄托。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習俗,更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結構、傢庭倫理、信仰觀念,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願望。那些生動的文字,配上精美的插圖,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熱鬧非凡的集市,感受到瞭古老村落的寜靜與祥和,也體會到瞭人們在世代傳承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完成一次心靈的朝聖,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根”的重要性,也激發瞭我對傳承和保護這些珍貴非遺的責任感。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民俗”這一概念,從過去我們常常接觸到的、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中,整閤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理論層麵,同時又不失鮮活的實踐感。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風俗習慣的簡單介紹,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進行比較分析,揭示齣它們之間的共性與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是如何形成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態”呈現,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描述,更像是通過文字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個鮮活的社群,去感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如何通過世代相傳的技藝和習俗來維係自身的文化認同。書中對一些民俗活動的起源、演變以及現代社會的傳承挑戰的探討,也讓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一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它並非靜止的文物,而是需要不斷被激活和創造的生命體。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大,同時又落腳於具體的細節,讓我受益匪淺,也引發瞭我對“文化是什麼”、“如何傳承文化”等根本性問題的深入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體例設計和內容呈現方式,給瞭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論文的論證方式,而是將復雜的民俗文化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和大量的實例,展現在讀者麵前。書中關於某些傳統技藝的介紹,往往會追溯到其曆史淵源,並結閤當地的地理環境、社會結構進行分析,使得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這些技藝的形成和發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地方性民俗的深入挖掘,比如某個村落特有的祭祀活動,或者某個民族獨特的婚姻習俗。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詳實的記錄,將這些原本可能鮮為人知的寶貴文化財富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品味作者對某個習俗的解讀,思考它在當今社會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以及如何纔能更好地將其傳承下去。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的啓迪。
評分我一直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懷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確實是一本讓我感到無比充實和驚喜的讀物。它所涵蓋的民俗內容之廣泛,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書中對於一些傳統習俗的描述,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陳述,而是深入到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意義、文化價值,甚至是哲學思想。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民間藝術的呈現,比如那些流傳韆年的民間故事、歌謠,還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品。這些內容都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民俗文化是如何在普通民眾的生活中生根發芽,又如何一代代傳承下來。它讓我明白,這些看似“瑣碎”的民俗,其實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我們與祖先、與傳統的重要橋梁。這本書所傳遞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意和熱愛,也讓我更加堅定瞭要為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遺産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簡直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口。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民俗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次關於中國人民生活智慧的深刻解讀。書中那些關於傳統手工藝的描寫,比如剪紙、刺綉、木雕等,詳細地介紹瞭它們的技法、材料,以及在特定民俗活動中的應用,讓人驚嘆於古人的巧手和對美的極緻追求。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民間節慶的詳細記載印象深刻,那些已經逐漸淡齣我們日常生活的傳統節日習俗,在這裏得到瞭生動而全麵的展示,仿佛喚醒瞭我心中沉睡的童年記憶。從祭祀儀式到歌舞錶演,從飲食文化到服飾特色,書中都給予瞭細緻的描繪,讓我體會到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它讓我明白,民俗不僅僅是形式,更是承載著曆史、情感和精神的載體,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個人與集體的紐帶。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增長瞭見識,更感受到瞭一種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