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過程控製工程(第4版高等學校教材)
定價:41.80元
作者:俞金壽, 顧幸生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0403416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由俞金壽、顧幸生編著,本書版於1992年獲得第二屆普通高等學校教材全國奬,《過程控製工程》第二版於2002年獲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材一等奬,《過程控製工程》第三版被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並榮獲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一等奬。由俞金壽教授主持的“過程控製工程”課程於2009年被評為國傢精品課程。
本書在分析過程穩態和動態數學模型的基礎上,主要討論瞭簡單控製係統、復雜控製係統、先進控製係統的結構、原理、特點、適用場閤、係統設計及應用等問題,並闡述瞭過程工業(石化、化工、輕工、醫藥等)生産過程中典型單元操作的控製方案,還介紹瞭典型工業生産過程(閤成氨過程、常減壓過程、催化裂化過程、乙烯過程、聚閤過程、生化過程、製漿造紙過程和冶金過程)的控製。本書的特點是基本理論與新的發展並重,理論與實際結閤,內容切閤信息時代的需要,並力求深入淺齣,著重物理概念。
本書可作為過程控製課程的教材、繼續教育教材或參考書,還可供從事過程控製的自動化工作者和高校師生參考。
目錄
緒論
章 過程動態數學模型
第2章 簡單控製係統
第3章 復雜控製係統
第4章 流體輸送設備的流量控製
第5章 傳熱設備的控製
第6章 精餾塔的控製
第7章 化學反應器的控製
第8章 先進控製技術
第9章 工業生産過程監控與操作優化
0章 典型工業生産過程的控製
附錄1 工程設計錶達與圖例符號規定
附錄2 控製係統設計文件目錄
附錄3 自控專業工程設計用標準及規範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學習效果反饋來看,這本書的習題設計堪稱一絕,這也是我評價一本教材是否優秀的“試金石”。它沒有堆砌大量重復性的計算題,而是將習題巧妙地分成瞭基礎鞏固、模型建立與分析、以及綜閤應用三大部分。基礎題保證瞭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而模型建立和分析的題目則強迫讀者走齣“套公式”的舒適區,去自己推導傳遞函數或狀態方程。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那些綜閤應用題,它們往往需要學生整閤好幾個章節的知識點,模擬一個完整的控製係統設計流程。這些題目大多設置得很有挑戰性,但仔細研究答案和解析,又能發現其中蘊含著非常巧妙的解題思路。這使得學習過程中的挫敗感很快就能轉化為豁然開朗的成就感,真正做到瞭學以緻用,而不是為瞭應付考試而學習。
評分初讀這本教材的導論部分,我就被作者們那種宏大而又細膩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住瞭。他們沒有急於拋齣艱深的理論,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闡述過程控製的“哲學”——即我們為什麼要控製,控製的本質是什麼,以及它在現代工業體係中的核心地位。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漸進式引導,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入門門檻。我記得在講到反饋控製的經典閉環結構時,作者們不僅給齣瞭標準的數學模型,還結閤瞭幾個非常貼近實際生産場景的案例進行剖析,比如反應釜溫度的精確維持,或者精餾塔塔頂組分的純度控製。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寫法,讓抽象的概念瞬間變得鮮活起來。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循循善誘的老師進行深入的對話。這種敘述風格的流暢性,使得即便是麵對一些高階的控製算法,也能保持閱讀的興趣和動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就能感受到齣版社的用心。封麵的色調搭配得非常專業,那種沉穩的藍色和明亮的橙色組閤,既體現瞭工程學科的嚴謹性,又不失現代感。紙張的質感也無可挑剔,厚實而光滑,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刺眼或者容易損壞。我尤其欣賞的是內頁的排版,字體的選擇清晰易讀,行距和段落間距都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圖錶,也呈現得井井有條。這對於我們學習這種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專業書籍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很多教科書為瞭追求成本效益,往往犧牲瞭閱讀體驗,但這本書完全沒有這種妥協,讓人在學習之餘,也能享受到一種視覺上的愉悅。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對照閱讀的章節,清晰的插圖和精準的標注,極大地提升瞭理解效率。可以說,這本書在硬件上的投入,完全對得起它作為一本權威教材的地位。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課堂教學材料。我把它放在案頭,時常會翻閱其中的一些經典章節作為參考手冊。相比於一些更新迭代極快的技術書籍,這種建立在堅實數學基礎和經典控製原理上的教材,具有更長的生命周期。俞金壽和顧幸生兩位先生的編著風格,體現瞭一種對工程學科應有的敬畏心——尊重客觀規律,尊重數學的嚴謹性。即使是涉及現代先進控製思想的部分,也都是建立在對經典理論的透徹理解之上,沒有絲毫的浮躁。這使得這本書不僅是本科生的入門經典,對於研究生或初入職場的工程師來說,也是一本重溫基礎、鞏固體係的寶貴工具書。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知識基石,讓人們在麵對未來層齣不窮的新技術時,能夠始終保持清晰的判斷力和適應能力,這纔是真正優質教材的標誌。
評分這本書在理論深度上的挖掘,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它並沒有止步於傳統的PID控製,而是將現代控製理論的精髓,如狀態空間法、最優控製的基礎思想,都以一種非常“可消化”的方式融入到瞭整體框架中。特彆是關於係統辨識那幾章的內容,作者們處理得極為精妙。他們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辨識模型,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辨識方法在抗噪性、收斂速度以及計算復雜度上的權衡。我特彆留意到,書中關於“模型失配”的討論,非常坦誠地指齣瞭理論模型在實際應用中會遇到的局限性,並引導讀者思考如何通過改進實驗設計和數據預處理來規避這些問題。這種既教人“是什麼”又教人“為什麼這樣做”的寫作態度,體現瞭作者們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工程實踐的深刻洞察力。它培養的不僅僅是操作技能,更是批判性分析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