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与通信系统仿真
定价:26.00元
作者:别志松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35241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信息与通信系统仿真的基本知识,在介绍系统仿真一般理论和通用仿真工具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信息与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方法。以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使用matlab通信工具箱和信息处理工具箱进行数字通信系统仿真的常用函数。本书后给出综合性较强的三个实例演示了通信系统链路级仿真和系统级(网络)仿真的方法和技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系统仿真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仿真评估的参考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系统级仿真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指导。在信息系统领域,我们常常面临一个挑战:底层物理层设计得再完美,如果上层的网络协议、资源调度跟不上,整个系统性能也会大打折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将仿真局限于单一的物理链路,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系统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关于异构网络融合的仿真案例,面对5G乃至未来的6G网络中,海量的设备接入和不同的服务质量要求,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同时模拟蜂窝、Wi-Fi、甚至卫星链路的统一仿真框架,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路线图。它强调了事件驱动仿真和离散事件仿真的混合应用,这对于评估大规模用户场景下的系统吞吐量和时延表现至关重要。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从微观粒子层面(比特传输)过渡到宏观社会面(用户体验)的理解上了一个大台阶。
评分再来说说软件实现的层面。很多理论书籍在仿真实现上往往点到为止,留给读者大量的“自行摸索”空间,但《信息与通信系统仿真》在这方面的详尽程度令人惊喜。它似乎在暗示,仿真不是一个玄乎的概念,而是一套严谨的工程实践。书中对仿真平台选型的讨论,虽然没有直接推荐某款特定软件(这很好,避免了时效性问题),但它提出了评估一个仿真工具的关键指标体系,比如并行计算能力、可扩展性接口、以及对新标准的兼容性。我尤其关注了关于高效数据结构在仿真中的应用,如何在海量仿真数据中快速检索和分析,避免“仿真马拉松”式的等待。作者提供的伪代码和架构图,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扎实的“搭建指南”,而不是简单的“使用说明书”。这种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极其严谨且富有层次感。它不是那种堆砌公式或者罗列软件特性的教科书。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娓娓道来他多年来在复杂系统中遇到的“坑”和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性能评估指标时,作者并未简单地列举误码率(BER)和误帧率(FER),而是深入分析了统计显著性和仿真长度对结果可靠性的影响。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因为仿真时间不足导致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此外,书中对于不确定性量化(UQ)的引入,让整个仿真设计摆脱了“单一确定性输入”的局限,开始正视现实世界中参数的波动性。这种深思熟虑的结构安排,让读者在学习仿真技巧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批判性的、对结果负责的态度。
评分最后,我对本书在未来技术趋势上的前瞻性布局印象深刻。在探讨完当前的通信系统仿真后,作者将视角投向了新兴领域,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信道估计与信号处理在仿真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非常及时,因为它正是我工作中最前沿、也最感到困惑的地方——如何将AI的“黑箱”能力有效地融入到需要可解释性的传统仿真框架中去?书中提出了一种混合仿真模型的设想,即用AI模型替代传统数学模型中的某些复杂非线性部分,以加速计算。这种大胆的设想和审慎的论述,让我看到了这条技术路径的可行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解决了当前工作中的痛点,更像是为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了一张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蓝图,指明了下一个需要深入钻研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信息与通信系统仿真》。我本身就是做通信技术这一块的,平时工作中经常需要对新的算法和系统架构进行验证,所以仿真能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本来是抱着学习最新的仿真工具和技术的心态来翻阅的,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仿真世界的一扇新窗户。 首先,我对书中对物理层建模的深入探讨印象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详尽地剖析了如何将复杂的无线信道模型,比如瑞利衰落、莱斯信道等,在仿真环境中进行精确的复现。我过去在用一些商业软件做仿真时,总觉得结果和实际测试有些偏差,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但这本书却把这些偏差的来源——从噪声模型到多径效应的参数设置——都给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了。特别是对于MIMO系统的仿真章节,作者并没有回避其高维度的复杂性,而是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建模思路,让我能清晰地理解如何平衡仿真复杂度与结果的准确性。这种对底层物理过程的透彻理解,对于任何希望进行前沿通信系统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点鼠标”,而是“为什么这么仿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