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无线网络编码
定价:78.00元
售价:53.0元,便宜25.0元,折扣67
作者:周清峰,张胜利,开彩红,李瑜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15366412
字数:
页码:261
版次:01
装帧:精装
开本:小16开
商品重量:0.4kg
《线网络编码》主要讨论网络编码在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以及新的技术发展方向。针对线双向中继网络下的网络编码技术,《线网络编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部分讨论在三节点双向中继系统中,完成一双符号交换需要三个时隙的链路层网络编码;第二部分讨论完成同样的符号交换仅需要两个时隙的物理层网络编码。
具体来说,部分主要包括:三时隙链路层网络编码技术、链路层网络编码在多中继系统中的扩展、采用链路层网络编码下网络传输协议的设计。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两时隙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物理层网络编码下的若干高级算法、物理层网络编码在多天线中继系统中的研究以及基于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系统的容量与安全性研究。
《线网络编码》可作为高校通信专业本科高年级的选修教程或者研究生的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线通信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周清峰,博士,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院(INC)出资的有关网络编码的博士后工作,201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有关干扰对齐的博士后工作。2012年10月加入合肥工业大学,获聘“黄山青年学者”特聘教授。现为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安徽省通信学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校级教研项目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IEEE JSAC/TWC/T/CL等SCI国际期刊论文10余篇。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5G关键技术、协作通信、干扰对齐、网络编码以及传感器网络等。
张胜利,博士,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和2005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本科与硕士学位,2008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讯息工程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加入深圳大学,工作至今。2006年发表“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一文,在国际上提出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概念。2009年获得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目前围绕物理层网络编码的各个方向,均有深入研究。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原本对这个领域只是浅尝辄止的了解,心想这也许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没想到,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动且贴近实际的例子,描述了传统网络传输中信息丢失的痛点。那段描绘仿佛将我带入了拥挤的地铁车厢,信号时断时续,数据包如同迷失的信鸽。接着,作者极其巧妙地引入了“编码”这个概念,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计算机语言,而更像是一种艺术,一种在信息洪流中构建鲁棒性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跟上节奏,因为作者总能在关键节点设置“脚手架”,用清晰的图示和直观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模型。比如,对于信息论中那些抽象的熵和互信息,书中居然用掷骰子和猜谜语的方式来类比,实在让人拍案叫绝。这种行文风格,完全打破了我对技术专著的刻板印象,让我体会到,即便是最前沿的科技,也可以被讲述得如此引人入胜,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让你明白每一个技术突破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前人无数次失败和探索之上的伟大里程碑。
评分坦率地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种“挑战自我极限”的心态的。我对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略有涉猎,但“编码”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高深的神秘感。然而,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那种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条逻辑清晰、步步为营的知识链条。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数学工具的运用——它从不为炫技而使用复杂的数学,而是将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紧密地联系到其解决的实际问题上。例如,在介绍有限域运算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矩阵运算,而是先构建了一个具体的网络场景,展示了如果不进行这种特定运算,系统将如何崩溃或效率低下。这种“先问题,后方案”的叙述模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目的性。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地参与一场智力解谜游戏。而且,书中对不同编码方案的对比分析也十分到位,并非简单地列出优缺点,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复杂度、延迟和纠错能力之间的微妙权衡,这对于一个希望深入理解技术选型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充满了严谨的学院派气质,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工程学的务实精神。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对于“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编码效率提升的探讨。书中对于信息论的引用非常精准,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紧扣于如何用信息熵来衡量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跨层优化,这个部分写得尤为精彩,作者清晰地阐述了为什么仅仅在物理层进行优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网络层乃至应用层的需求纳入到编码设计的考量中去。我发现作者在撰写时,似乎非常善于站在读者的“困惑点”上进行阐述。比如,在解释“线性网络编码”的完备性时,我原本以为会陷入线性代数的泥潭,但作者通过构建一个简化的流量模型,生动地展示了为什么任何一组线性组合都能保证数据的唯一可恢复性,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绝非一般技术作者所能及。读完这一章节,我对“信息冗余”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冗余并非浪费,而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最强武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娓娓道来,而不是急于求成的推销员。它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对“信息视角”的构建。在阅读之前,我总习惯于从“传输速率”和“带宽”的角度去看待网络问题,但这本书引导我跳出来,用更底层的“信息熵”和“信道容量”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一切。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碰到的瓶颈,并非是硬件速度不够快,而是我们对信息传输的理解不够深刻。书中对“多播”场景的分析尤为独到,它巧妙地论证了为什么在一个网络节点上对信息进行一次编码,可以同时服务于多个接收者,并且这种方式在特定拓扑结构下,可以实现理论上的最大吞吐量。这种洞察力,是从传统的逐点传输思维中难以获得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使用网络编码,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如何“思考”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这对于任何从事通信、数据科学或分布式系统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维升级。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实践派,我对那些空中楼阁式的理论研究一向敬而远之。因此,当我翻开这本关于“无线网络编码”的书时,我最在乎的是它能给我带来多少立即可用的工具和思路。这本书在这方面没有让我失望。它在理论阐述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并非是虚构的,而是基于真实的网络环境数据进行的建模和分析。书中对于鲁棒性(Robustness)和可扩展性(Scalability)这两个核心指标的分析,简直可以作为工程师的案头参考手册。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特定算法(比如基于多项式代码的方案)时,不仅展示了算法的流程图,还附带了对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占用的详细分析。这说明作者深知读者最终是要将这些理论落地到实际硬件或软件实现中的。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接地气”,让人感觉到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实战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