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定价:49.80元
作者:万维钢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1212773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更多哲学好书请关注:电子工业出版社自营店☆世界很虚伪,我们太天真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现代世界,智识分子的视界和你想的不一样 ☆常识是我们的敌人,挑战你万万没想到的认知神经。☆专治小资、童话、鸡汤类的幻想 ☆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姊妹篇 ★“学而时嘻之”精粹,大量深度好文发布。
内容提要
常识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世界的书,作者想在这本书中讲些一个现代人应该有,而且只有现代人才可能有的“智识”——智慧和见识。想要理解这个现代世界,乃至做些决策,就得有这种智识。这本书会纠正你想当然的判断,告诉你一些靠谱的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
“学而时嘻之”精粹,大量深度好文发布!
目录
引言: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PART I - 世界观祛魅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模仿的雪崩效应
*简单经济学的五个智慧
选民的大脑想要什么
高效能任性
有一种歧视叫自利
人的正义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
PART II - 流水线时代的英雄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说英雄,谁是英雄
PART III - 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是可预测的?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
大尺度和硬条件:四万年来谁著史
技术左右天下大势
一点实用主义的学英语心得
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
'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
贝叶斯定理的胆识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哪种知识*可靠?
时间简史和时间简史刻奇
宇航时代为何还未到来
数字如潮人如水
PART IV – 未来,已经到来
把工作输给机器人
你比机器强在哪儿?
带着机器竞赛
怎样杀死海星
合弄制: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该死就死的市场经济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作者介绍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物理学家和科学作者,
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并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和中央电视台“2014中国好书”,“学而时嘻之”博主。其文章宗旨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强调理性和现代化。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南方周末》、《瞭望东方周刊》、《商界评论》等报刊特约撰稿人,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等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
文摘
序言
这本《MLS 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不走寻常路的劲儿,那种略显粗粝的质感和字体排布,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信息洪流中努力保持清醒的“异类”。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这绝不是那种温吞水式的成功学读物,它骨子里透着一股子对当下社会文化、个体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比如,书中对于“复杂性”的探讨,就远超出了简单的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到人的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如何被后现代的碎片化信息所重塑。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似乎在描绘,在海量选择面前,我们是如何从“自由”中反被“焦虑”所绑架的,那种笔触是冷峻而精确的,仿佛一位人类学家在审视一个即将崩塌的生态系统。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药方,反而更像是递给你一个高倍显微镜,让你看清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极度扭曲的社会关系和思维定式。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措辞尖锐的论断,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在你脑子里安装了一个新的过滤器,让你对周围的一切都开始进行二次编译。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基础,否则很容易被那些看似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描述所迷惑,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这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城市钢筋水泥里挣扎求存的“智识分子”量身定制的生存指南,只不过这指南更像是一份地图,指引你走向更深邃的未知,而不是通往某个安全岛。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震撼点在于它对于“专业化陷阱”的解剖得极为透彻。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工的时代,每个人都像一个精密的齿轮,被牢牢固定在自己狭窄的轨道上,专业知识成了护城河,但也成了囚笼。这本书似乎在挑战这种固化的认知模型,它强调的是一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的“智识”能力,而非单一领域的“技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现代知识体系的局限性时所采用的那些近乎哲学的诘问方式,而不是平铺直叙地抱怨。它没有停留在批判“内卷”这个时髦词汇上,而是去追溯“内卷”的深层结构性原因——即知识和资本的循环耦合如何固化了精英阶层的话语权,并将“通识教育”异化为一种新的身份标识,而不是真正的思维武器。每次读到关于“知识的复利效应”那段,我都忍不住拍案叫绝,作者犀利地指出了我们是如何用知识的“广度”来掩盖我们对“深度”的恐惧,并用社交媒体上的“知识分享”来麻痹自己已经停止了真正的思考。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高效工作,而是教你如何不被工作和信息流所定义,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成为信息的“使用者”而非“被投喂者”。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而不是轻松的散步。它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建立在对历史脉络的深厚理解之上的。我发现作者对启蒙运动后期思潮的梳理尤为精彩,他没有将启蒙理想简单地浪漫化,而是精准地指出了其内在的张力——即理性如何滑向了工具理性的泥潭,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面对的“非人化”的社会景观。这种对历史深度的挖掘,使得书中的许多当代观察都具有了穿透性。比如,书中对“效率崇拜”的批判,就不仅仅停留在抱怨工作时间过长上,而是追溯到韦伯的“铁笼”理论,并将其映射到今天的数字劳工身上。阅读下来,我深刻体会到,成为一个“复杂的现代人”,其代价就是必须时常审视自己身上被时代强加的那些标签和束缚。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在于,它承认了这种复杂性带来的痛苦,但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超越痛苦的智识工具,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抽离、更具洞察力的目光去面对生活的荒诞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充满了学者的疏离感和一种近乎冷酷的幽默。它不试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不屑于使用那些煽情的口号来鼓动情绪。相反,它采用了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论证方式,每一步的逻辑推进都像是精密仪器在进行测量。比如,在讨论现代人如何处理“道德模糊地带”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博弈论和符号学的一些概念,使得原本悬而未决的伦理困境,有了一个更清晰的、非二元对立的观察视角。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本升级版的社会学教科书,但它的案例全部来自于我们当下最鲜活的、最令人困惑的社会事件和亚文化现象。那种感觉很奇妙,你觉得在被教育,但又觉得是在进行一场平等的思想交锋。它对“个体能动性”的探讨也很有启发性,作者没有过度渲染“反抗”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是现实地分析了在巨大的结构性力量面前,普通人如何通过微小的、非对抗性的方式来保持心智上的独立和完整。对于那些厌倦了“打鸡血”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清醒的、甚至有点反直觉的清凉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对“身份认同危机”的处理方式。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是KOL”的时代,构建一个稳定的自我身份似乎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不断地在各种虚拟和现实的镜像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但往往越找越迷失。作者似乎提出,真正的智识分子不应追求一个固定、完美的身份,而应该拥抱自身的“未完成性”和“矛盾性”。书中对“表演性自我”的剖析,简直是把社交媒体时代的众生相扒了个底朝天。它没有简单地批判人们的虚荣心,而是从社会权力结构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地“呈现”一个版本给我们想取悦或应对的人群。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建议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一些“无用”的爱好和知识,这些不以变现和社交为目的的活动,才是我们对抗异化的最后堡垒。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同一个耐心的、但绝不妥协的导师,他不会拍你的肩膀告诉你一切都会好起来,而是会指着远方的迷雾说:“看,那里才是真正的战场,你需要准备好你所有的工具和心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久违的、沉甸甸的内心重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