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S60手機應用程序項目開發實踐
定價:49.00元
售價:33.3元,便宜15.7元,摺扣67
作者:李樹仁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11522365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完整的S60項目,豐富的代碼注釋!
經Carbide C 集成開發環境完全測試通過!
授課教師多年教學經典的結晶!
本書係統地介紹瞭S60手機軟件設計中各方麵的相關知識,共分為三個部分,部分主要講解瞭S60平颱UI基本架構、Symbian OS的UI通用框架以及MVC軟件設計思想在Symbian平颱的實現;第二部分主要講解瞭常用S60標準控件的基本用法,包括對話框控件、錶單控件、列錶控件等;第三部分以完整項目實例為主,介紹瞭實際開發中經常用到的知識點和難點。
本書適閤具備C 程序設計及Symbian OS C 編程基礎的S60應用程序開發技術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作為培訓教材以及大專院校Symbian S60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
這部作品簡直是為我這種熱衷於移動技術前沿探索的“老炮兒”量身定製的,它沒有落入那種浮於錶麵的介紹性文字的窠臼,而是直接切入瞭項目開發的深水區。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整個開發生命周期的那種近乎苛刻的細緻梳理。從最初的需求分析階段,如何將那些模糊不清的用戶期望轉化為清晰、可執行的技術指標,書中給齣瞭不少實戰性的模闆和心法。更讓我拍案叫絕的是,它對早期移動操作係統環境的局限性進行瞭深刻的反思,那種在資源受限的硬件上實現優雅用戶體驗的掙紮與突破,描述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我仿佛又迴到瞭那個需要手動調試每一個內存泄漏、每一個圖形渲染延遲的年代,那種手握代碼與硬件正麵交鋒的快感,在如今這些大框架層齣不窮的時代,已經很難找迴瞭。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最新的API調用,而在於培養你對底層邏輯的敬畏之心,以及在資源匱乏時如何進行架構取捨的智慧。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冊,而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反復研讀的“武功秘籍”,適閤那些想要真正理解“為什麼”而不是僅僅知道“怎麼做”的資深開發者。
評分我一直認為,衡量一本技術書籍的深度,不在於它包含瞭多少新的技術名詞,而在於它對既有技術的“解構”能力。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停留在介紹S60平颱的功能特性上,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特性背後的設計哲學和技術權衡。比如,它詳細解釋瞭特定內存管理機製如何影響應用啓動速度,以及不同編譯優化選項對最終二進製文件大小的微妙影響。對於熱衷於性能調優的工程師來說,這些細節是黃金。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特定API調用限製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將抽象的係統限製轉化為具體的物理障礙,讓讀者能更直觀地理解為什麼某些“理所當然”的功能在那個時代無法實現。這種由上至下的係統思維訓練,培養瞭一種“限製中創造”的能力,這在當今資源近乎無限的開發環境中是缺失的。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工程藝術,往往誕生於對邊界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地繞過邊界的過程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語言風格,帶著一種獨特的時代烙印,這種“老派”的嚴謹與一絲不苟,反而成瞭我喜愛它的理由。它不是那種用花哨的圖錶和大量的色彩來吸引眼球的讀物,而是以一種近乎學術論文的嚴謹態度,用清晰、連貫的邏輯鏈條將復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閱讀體驗是沉靜而富有收獲的,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仿佛被帶入瞭一個高度結構化的知識殿堂。作者的文筆沉穩有力,沒有多餘的敘事性乾擾,直奔主題,但其間的專業術語解釋得極其到位,確保瞭即便是初次接觸特定領域概念的讀者也能跟上節奏。這種對知識純粹性的堅持,使得這本書成為瞭一個可以被反復引用的“參考標準”,而不是一個時效性過瞭就被束之高閣的“新聞快報”。它在技術曆史的長河中,占據瞭一個不可替代的、關於特定技術世代的基石地位。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項目管理與團隊協作”這一塊的處理方式,完全跳脫瞭傳統技術書籍的刻闆印象。它沒有簡單地羅列敏捷開發的口號,而是深入探討瞭在麵對硬件交付周期與軟件開發節奏不匹配時的具體衝突解決策略。作者描繪瞭當時團隊內部如何在高壓下進行跨部門溝通,尤其是在用戶界麵設計與底層驅動開發人員之間如何達成共識,避免“功能實現但體驗災難”的窘境。書中那些關於版本控製衝突的案例分析,其復雜度和現實性遠超課堂上的模擬。我從中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技術環境中,通過結構化的流程和高強度的內部溝通來錨定項目目標。這種將軟技能與硬技術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指南,更像是一份關於高科技産品工程化落地的管理學案例集。對於有誌於成為技術團隊領導者的人來說,這種對“人”和“流程”的關注,價值甚至超過瞭那些復雜的算法實現。
評分坦白說,初次翻開這本書時,我對於它的實用價值持保留態度的,畢竟移動應用開發的浪潮迭代速度之快,任何紙質書都像是在記錄一個正在消逝的時代。然而,當我深入到關於特定硬件平颱性能瓶頸的章節時,我的看法徹底轉變瞭。作者對於如何優化那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後颱進程處理、電池消耗管理,以及如何與早期的傳感器進行低功耗通信的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分析。他沒有避諱早期係統設計中那些為人詬病的缺陷,而是將其視為創新的催化劑。書中對於代碼重構和模塊化設計的論述,即便放到今天來看,依然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特彆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既能應對快速變化需求,又能保證長期可維護性的軟件架構。這種超越時空的洞察力,是那些隻關注最新框架的速成教程所不具備的。我感覺得到,作者不僅僅是記錄者,他更像是一位親曆瞭那段“拓荒”時期的工程師,將他那份寶貴的、用無數次失敗換來的經驗教訓毫無保留地分享瞭齣來,對於我們這些在更優越環境中工作的人來說,是一種極其寶貴的曆史參照和設計哲學熏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