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杭州国学 9787807588702

民国杭州国学 97878075887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凯 著
图书标签:
  • 杭州
  • 民国
  • 国学
  • 历史
  • 文化
  • 浙江
  • 学术
  • 研究
  • 地方史
  • 旧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ISBN:9787807588702
商品编码:296631730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民国杭州国学 作者 张凯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ISBN 9787807588702 出版日期 2013-10-01
字数 页码 280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民国杭州研究丛书:民国杭州国学》以近代学术与教育体系变迁为背景,梳理民国杭州国学研究的渊源流变,综合分析学制变迁与学风转移的关联与异同,进而探明国家与学术的互动与各类学风的融合。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即可作为教材使用,亦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作者简介

   目录
总序
引言
章 新旧转承:浙江教育会与清末民初浙江学界
一、浙江教育总会之成立
二、“木瓜之役”与新旧分水岭
三、“新知”与“国粹”
第二章 薪火相传:之江大学的国学研究
一、民初之江大学的国学教育
二、20世纪30年代的之江大学国文系
三、国难时期的勉力经营
第三章 国学的提高与普及:陈训慈与浙江省立图书馆
一、南高后劲与浙东史学
二、阐扬文献与化导青年
三、浙江文献展览会
第四章 沟通文质:国难之际浙江大学学术转型
一、“办大学者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
二、东南旧人
三、国文之争与导师制
四、“求是”校训
第五章 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
一、新史学的追求
二、新旧与中西
第六章 “六艺统摄一切学术”:马一浮的国学思想及其实践
一、学术三变与儒学再兴
二、六艺与国学
三、分科与判教
四、大学与书院
第七章 复兴浙学的尝试:余绍宋与重修《浙江通志》
一、机构沿革
二、发扬浙江文献
三、《重修浙江通志》之编纂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江户风韵:浮世绘中的东京往昔》 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木版画,勾勒出江户时代(1603-1868)东京的鲜活图景。它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市井百态、生活气息,以及深藏于其中的精神内核。本书《江户风韵:浮世绘中的东京往昔》,旨在通过对大量珍贵浮世绘作品的解读与梳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江户时代这座伟大城市的灵魂,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江户,作为德川幕府的政治中心,在长达两百多年的和平时期里,孕育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它不是紫禁城般庄严肃穆的帝都,也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那样以艺术巨匠为中心的辉煌,江户更像是一幅充满活力的市井画卷,充满了草根的智慧、市民的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浮世绘,这一诞生于平民阶层的艺术形式,正是对这种时代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表达。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层层剥开浮世绘背后的江户世界。 第一部分:浮世绘的诞生与繁荣——时代的回声 我们将首先回顾浮世绘的起源。它的兴起,与江户时代町人文化的勃兴密不可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人阶层崛起,他们成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对娱乐、信息、以及精神慰藉的需求日益增长。浮世绘,以其鲜艳的色彩、简洁的线条、以及贴近生活的题材,迅速占领了市场,成为庶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们将介绍歌川派、鸟居派等主要的浮世绘流派,以及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代表性画师的艺术生涯与创作风格。他们的作品,如同一个个鲜活的剪影,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印记。 第二部分:江户的城市肌理——浮世绘里的东京版图 江户城,究竟是什么样的?浮世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城市地图。我们将沿着江户时代的地理脉络,从著名的“江户八百八町”(指江户城内数量庞大的町,代表了城市的发达与人口的密集)出发,探索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 权力与繁华的中心: 浅草寺的雷门,是江户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也常常出现在浮世绘中。香火鼎盛的寺庙,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也成为艺人表演、商贩聚集的热闹场所。在“三井越后屋”等大型绸缎庄的店面,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精美的和服和时尚的打扮,感受到商业的繁荣。 市井的烟火气: 桥边的小吃摊,街角的游戏屋,河边的洗衣妇,孩子们嬉戏打闹的身影,这些都构成了江户最真实的日常。歌川国贞笔下的美人画,不仅仅是描绘了美丽的女性,更展现了当时的服饰潮流、发型妆容,以及女性的生活场景。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虽然以富士山为主题,但画面中常常穿插着各地人民的活动,如渔夫捕鱼、农夫耕作、旅人登山,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江户人民的生计与辛劳。 四季的流转与自然的韵律: 江户人民对自然的感情,也通过浮世绘得到了细腻的展现。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不仅记录了沿途的风光地貌,更捕捉了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樱花盛开的春日,绿意盎然的夏日,红叶漫天的秋日,以及白雪皑皑的冬日,都以其独特的东方审美,呈现在画面之中。我们在这些风景画中,能感受到江户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四季交替带给人们的生活节奏。 娱乐与风俗的描绘: 歌舞伎町是江户时代重要的娱乐场所,浮世绘中有大量描绘歌舞伎演员的“役者绘”。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名角、剧目,更反映了当时民众对戏剧艺术的热衷。此外,浮世绘也描绘了各种节日庆典、祭祀活动,如隅田川花火大会、盂兰盆节等,让我们得以窥见江户人民的集体狂欢与文化习俗。 第三部分:江户人的精神世界——在浮世中寻找意义 浮世绘,顾名思义,“浮世”是指变幻无常、短暂易逝的人生。然而,正是在这种对“浮世”的感知中,江户人民发展出了独特的人生哲学。 “物哀”的情怀: 日本传统文化中,“物哀”是一种对事物短暂而易逝的美的深刻感悟。浮世绘中的美人画,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即使是描绘美貌,也暗含着青春易逝、美人迟暮的感叹。这种情怀,也体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如对落花、残月、甚至暴风雨的描绘,都在传递着一种对生命无常的体认。 “侘寂”的审美: “侘寂”是一种崇尚自然、追求朴素、欣赏残缺的审美观。“侘”是指简朴、宁静、不张扬;“寂”是指岁月留下的痕迹,是时光沉淀的美。“侘寂”的精神,在浮世绘中或许不如在茶道、陶瓷艺术中表现得那么直接,但它体现在对质朴素材的运用,对自然光影的捕捉,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含蓄表达之中。 “幽玄”的意境: “幽玄”是指深远、神秘、难以言喻的意境。浮世绘虽然以写实著称,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朦胧美。例如,葛饰北斋笔下的山水画,常常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山峦的雄伟与云雾的缥缈,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 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尽管浮世绘也描绘了华丽的场景和精致的美人,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平凡生活的热爱。画师们用画笔记录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捕捉市井小民的真实情感。这种对“当下”的珍视,对眼前生活的热情,构成了江户时代最温暖、最动人的底色。 第四部分:浮世绘的影响与传承——跨越时空的对话 浮世绘不仅在日本国内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更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世纪末,当浮世绘传入欧洲时,极大地启发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如莫奈、德加、梵高等,他们从中汲取了色彩、构图、以及表现手法上的灵感,开启了西方艺术的新篇章。 本书的最后,将探讨浮世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它不仅是研究江户时代社会、文化、风俗的珍贵史料,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艺术桥梁。通过《江户风韵:浮世绘中的东京往昔》,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超越纯粹的视觉欣赏,走进江户,与那个时代的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份独属于江户的,既平凡又辉煌的独特韵味。从街头巷尾的市井喧嚣,到山川湖海的自然壮丽,再到人情冷暖的细腻描摹,浮世绘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讲述着一个早已远去,却又从未消失的东京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掉进了一个时光的漩涡,一下子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年代。我本来对那个时期的杭州,只是有一些模糊的印象,无非就是西湖美景,文人墨客的潇洒。但这本书却通过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生活气息的笔触,把那个时代的文化脉络勾勒得淋漓尽致。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者介绍几位名家,而是深入到那个社会肌理之中,去探究“国学”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是如何被理解、被传承、又如何在冲击与融合中寻找出路的。书中的许多细节描绘,比如某位学者在某个茶馆里的辩论,或是某一学派在困境中如何坚守其学术底色,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光芒。尤其是一些关于教育体系变迁的论述,对比起当时引进了多少西方思潮,传统国学又如何进行自我革新与适应,这部分内容让我对那个“中西会流”的复杂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绝非教科书上的简单概括可以比拟。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反而像是一部生动的编年史,充满了人情味和学术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对杭州地域文化与国学思想互动的探讨,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著作的亮点之一。杭州,自古便是文脉昌盛之地,尤其在民国这个剧烈转型期,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是独一无二的。作者没有把杭州仅仅当作一个背景板,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活跃的“场域”,国学思想在这里如何与市民生活、地方教育机构,甚至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发生作用。比如书中对一些民国时期地方性学术刊物和小型书社的研究,这些细节往往被主流史学所忽略,但恰恰是这些“民间力量”在关键时刻维持了国学薪火的微弱光芒。阅读这些章节时,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走访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和地方志,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这些被淹没的细节。这种扎根于地方文献的考证,使得全书的论证极具说服力和画面感,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国学并非只存在于京城或上海的学术殿堂,它也深深地根植于江南的烟火气之中,并以特有的方式延续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怀旧”或“批判”的审视视角来看待民国国学。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论述,要么过度美化传统,要么一味推崇西化,但这本书却保持了一种难得的中正平和。它坦然承认传统学问在面对近现代冲击时的局限性,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那些借国学之名行保守之实的做法。作者的立场是批判性继承,而非盲目遵从或全盘否定。通过对不同学者在面对“保存”与“革新”这一核心矛盾时的策略分析,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这种成熟的史学观,让读者在合上书本时,不仅是对民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关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深刻对话。它引导我们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和发展自身的传统学问,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历史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一点都不拖沓,但信息密度又高得惊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学术流派分合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逻辑感。要知道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牵扯到经学、史学、子学、美学等诸多领域,各个学派之间的界限有时模糊不清,观点碰撞激烈。作者没有选择平铺直叙地介绍每个人的观点,而是巧妙地通过几个标志性的学术事件或者核心人物的学术生涯作为锚点,层层递进地展开讨论。读完关于某位大家如何重构传统史学体系的那一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某些历史观,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那个时期文人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所做的深刻反思和努力。它不是在“复述”历史,而是在“重构”我们对那个时代学术精神的认知。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的学术争鸣完美融合的写作手法,实在让人拍案叫绝,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框架被重新搭建了一遍,更加坚实和立体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老派的雅致,但又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感,这点非常难得。它行文间流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尊重,用词考究,遣句颇具韵味,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很多描述性文字,比如对杭州特定月份气候下,文人雅士们在书房或园林中的活动状态的描摹,或者对某些古典文献中词句意涵的细致推敲,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带着温度的文化考察。我甚至有好几次因为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或者对某个典故的精准解读所吸引,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品味那几句话。这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国学研究者,必然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和文字驾驭者。全书读罢,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被那种追求学术纯粹、坚守文化自信的士人风骨深深感染,仿佛自己也沾染了那份清雅之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