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民国杭州国学 | 作者 | 张凯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杭州出版社 |
| ISBN | 9787807588702 | 出版日期 | 2013-10-01 |
| 字数 | 页码 | 28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民国杭州研究丛书:民国杭州国学》以近代学术与教育体系变迁为背景,梳理民国杭州国学研究的渊源流变,综合分析学制变迁与学风转移的关联与异同,进而探明国家与学术的互动与各类学风的融合。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即可作为教材使用,亦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总序 引言 章 新旧转承:浙江教育会与清末民初浙江学界 一、浙江教育总会之成立 二、“木瓜之役”与新旧分水岭 三、“新知”与“国粹” 第二章 薪火相传:之江大学的国学研究 一、民初之江大学的国学教育 二、20世纪30年代的之江大学国文系 三、国难时期的勉力经营 第三章 国学的提高与普及:陈训慈与浙江省立图书馆 一、南高后劲与浙东史学 二、阐扬文献与化导青年 三、浙江文献展览会 第四章 沟通文质:国难之际浙江大学学术转型 一、“办大学者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 二、东南旧人 三、国文之争与导师制 四、“求是”校训 第五章 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 一、新史学的追求 二、新旧与中西 第六章 “六艺统摄一切学术”:马一浮的国学思想及其实践 一、学术三变与儒学再兴 二、六艺与国学 三、分科与判教 四、大学与书院 第七章 复兴浙学的尝试:余绍宋与重修《浙江通志》 一、机构沿革 二、发扬浙江文献 三、《重修浙江通志》之编纂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掉进了一个时光的漩涡,一下子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年代。我本来对那个时期的杭州,只是有一些模糊的印象,无非就是西湖美景,文人墨客的潇洒。但这本书却通过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生活气息的笔触,把那个时代的文化脉络勾勒得淋漓尽致。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者介绍几位名家,而是深入到那个社会肌理之中,去探究“国学”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是如何被理解、被传承、又如何在冲击与融合中寻找出路的。书中的许多细节描绘,比如某位学者在某个茶馆里的辩论,或是某一学派在困境中如何坚守其学术底色,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光芒。尤其是一些关于教育体系变迁的论述,对比起当时引进了多少西方思潮,传统国学又如何进行自我革新与适应,这部分内容让我对那个“中西会流”的复杂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绝非教科书上的简单概括可以比拟。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反而像是一部生动的编年史,充满了人情味和学术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对杭州地域文化与国学思想互动的探讨,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著作的亮点之一。杭州,自古便是文脉昌盛之地,尤其在民国这个剧烈转型期,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是独一无二的。作者没有把杭州仅仅当作一个背景板,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活跃的“场域”,国学思想在这里如何与市民生活、地方教育机构,甚至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发生作用。比如书中对一些民国时期地方性学术刊物和小型书社的研究,这些细节往往被主流史学所忽略,但恰恰是这些“民间力量”在关键时刻维持了国学薪火的微弱光芒。阅读这些章节时,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走访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和地方志,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这些被淹没的细节。这种扎根于地方文献的考证,使得全书的论证极具说服力和画面感,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国学并非只存在于京城或上海的学术殿堂,它也深深地根植于江南的烟火气之中,并以特有的方式延续生命。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怀旧”或“批判”的审视视角来看待民国国学。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论述,要么过度美化传统,要么一味推崇西化,但这本书却保持了一种难得的中正平和。它坦然承认传统学问在面对近现代冲击时的局限性,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那些借国学之名行保守之实的做法。作者的立场是批判性继承,而非盲目遵从或全盘否定。通过对不同学者在面对“保存”与“革新”这一核心矛盾时的策略分析,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这种成熟的史学观,让读者在合上书本时,不仅是对民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关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深刻对话。它引导我们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和发展自身的传统学问,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历史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一点都不拖沓,但信息密度又高得惊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学术流派分合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逻辑感。要知道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牵扯到经学、史学、子学、美学等诸多领域,各个学派之间的界限有时模糊不清,观点碰撞激烈。作者没有选择平铺直叙地介绍每个人的观点,而是巧妙地通过几个标志性的学术事件或者核心人物的学术生涯作为锚点,层层递进地展开讨论。读完关于某位大家如何重构传统史学体系的那一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某些历史观,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那个时期文人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所做的深刻反思和努力。它不是在“复述”历史,而是在“重构”我们对那个时代学术精神的认知。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的学术争鸣完美融合的写作手法,实在让人拍案叫绝,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框架被重新搭建了一遍,更加坚实和立体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老派的雅致,但又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感,这点非常难得。它行文间流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尊重,用词考究,遣句颇具韵味,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很多描述性文字,比如对杭州特定月份气候下,文人雅士们在书房或园林中的活动状态的描摹,或者对某些古典文献中词句意涵的细致推敲,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带着温度的文化考察。我甚至有好几次因为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或者对某个典故的精准解读所吸引,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品味那几句话。这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国学研究者,必然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和文字驾驭者。全书读罢,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被那种追求学术纯粹、坚守文化自信的士人风骨深深感染,仿佛自己也沾染了那份清雅之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