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新国学(第十一卷)
定价:24.00元
作者:周裕鍇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61485828
字数:
页码:2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国学(第十一卷)》为学术研究论文集,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相关论题,具体涉及语言学研究(如语音考古、训诂考证等),文学研究(如古代作家作品研究),文献学研究(如目录学考证),文化研究(如中国古代风俗),以及海外汉学的近成果介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论上古歌谣的韵律问题——《诗经》声母的和谐现象
赵州从诠《十二时歌》中的“漏逗”
《书断》“神妙能”三品的意义
论白居易的卯饮
欧阳修词与早期高丽词关系三议
苏轼与临济宗禅僧尺牍考辨
读苏轼《赠虔州术士谢晋臣》
抗拒性阅读:“三言”科举书写中的女性
从神仙到圣人——罗念庵的修持经验、文学表达与身份认同
明末清初唯识学在杭州的传衍——以绍觉广承法系为主的考察
《洛阳缙绅旧闻记》版本与整理琐议
释明本《梅花百咏》考辨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商说举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拨云见日”的清明感。它没有迎合当下社会中流行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过度美化或盲目崇拜,而是以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思想遗产。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国学并非是供人顶礼膜拜的完美神坛,而是充满着争鸣、演化和自我批判的动态过程。在探讨一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观点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老道和平衡,他清晰地展示了各种观点的合理性基础,同时也指出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局限性。这种不偏不倚、注重思辨的写作态度,让我深感安心,因为我知道我正在阅读的是一份经过独立思考和审慎辨析的成果,而不是某种单一立场的宣传品。它激发了我内在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某些传统概念的既定认知。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深度的、富有启迪性的智力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仿佛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走的是一种内敛而又不失格调的路线,主色调沉稳,字体选择上也颇具匠心,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不会显得过于古板。我尤其喜欢扉页上的那句引言,措辞考究,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探索国学精髓的氛围中。说实话,现在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所谓的“快餐化”和视觉冲击力,往往牺牲了书籍本身的质感,但这本显然是个例外。从触感到视觉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这对于我们这些真正热爱阅读,并且珍视书籍实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尊重。打开书页,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这种体验是电子阅读完全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敬意和期待。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仪式感的朋友们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加分项,绝对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老实说,初读时需要一些适应。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的“入门级”国学读物那样,动辄就用大白话来解释那些深奥的典籍,而是保持了一种相当严肃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逻辑性,对于核心概念的剖析层层递进,绝不浮于表面。我发现,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回溯前文,甚至需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满足感。这种“挑战性”正是其价值所在,它迫使读者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去真正“啃”下这些学问,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接收信息。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基础,并渴望进行更深层次学术对话的读者群体而言,这种深入骨髓的阐释方式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它拒绝简化,坚持对复杂的思想进行忠实的转述和重构,这一点,我个人非常欣赏。
评分作为一名经常需要参考学术资料的读者,我对书籍的注释和引文处理尤为关注。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所有的重要观点都有明确的出处标注,引用的古代文献版本也相当权威,这极大地增加了内容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古籍原文时,并没有采取“一贴了之”的粗暴方式,而是辅以精准且贴切的现代汉语阐释,使得即便是对古文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领会到原作者的精髓。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群体的尊重。在阅读过程中,我很少出现因为引文晦涩难懂而卡壳的情况,这在同类学术著作中是相当少见的。它有效地架设起了一座沟通古今思想的坚实桥梁,让严肃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具备了广泛的传播潜力,这一点值得称道。
评分在内容组织和框架搭建上,我感受到了作者极强的体系构建能力。它不是简单地将零散的国学知识点堆砌在一起,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宏大且逻辑严密的知识殿堂。每一章节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清晰地导向了下一个更深层次的探讨方向,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这种精心设计的章节布局,极大地帮助读者把握住了国学思想演变脉络的复杂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某一特定学派的对比分析部分,作者不仅清晰地梳理了他们观点的异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入挖掘了导致这些差异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这种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极富层次感,让人在读完一个部分后,能感受到自己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