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30年友谊 合作与成就
定价:39.00元
作者:卢肖平,谢开云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16168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30年友谊合作与成就》对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过去30多年来的合作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归纳总结了合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成效,以及双方主要参与者的积极贡献。作者运用经济学原理,量化了薯类作物研发成果和应用推广的意义与效益。该书还分析了大力发展薯类作物以及建设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的重要战略意义,提出了粮食安全潜在威胁之警示以及扩大视野与思路的应对之策。
目录
作者介绍
谢开云,1965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9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8月至1996年1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山区研究所工作。1996年2月至2000年8月在国际马铃薯中心(CIP)驻北京联络办事处工作。2000年9月开始到现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和科研项目。参与了中薯5号至中薯11号及中大1号等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共发表了中、英文科技论文及译著30多篇(本)。 卢肖平,男,1976年参加工作。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现任国际马铃薯中心副主任兼亚太中心主任。此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工作(1983——2011年)。历任国际合作司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参赞,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等职。还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朝鲜代表处担任过高级农业经济专家。作者在长期从事国际农业交流以及有关合作项目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注意做好本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时光”的力量。书的封面上,没有过于花哨的设计,而是采用了老照片般的色调,仿佛一下子将人带回了过去,看到了30年前的中国农业面貌。中央的图案,是将国际马铃薯中心的标志和中国传统的水墨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国际合作的背景,又充满了中国本土的韵味。书名“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30年友谊 合作与成就”以一种朴实而坚定的字体呈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时间的沉淀和历经风雨的磨砺。 当我翻开书页,迎接我的是一种质朴而温暖的触感。纸张的纹理清晰可见,摸上去有种淡淡的棉麻质感,这种选择非常贴合农业和土地的主题。我快速地浏览了目录,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早期交流的艰辛、关键技术的突破、品种改良的成就、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这种结构安排,就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纪录片,循序渐进地展现了30年的合作历程。 书中出现的图片,很多都是珍贵的历史照片,黑白的、泛黄的,记录着当年的场景和人物。我看到那些年轻的研究人员,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他们与外国专家们并肩站在田间,讨论着,研究着,仿佛能听到他们热烈的交谈声。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图像,更是时代记忆的载体,它们向我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奋斗史。 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友谊”的章节。在我看来,30年的合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转移,更多的是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融,以及人心与人心的连接。我希望从中能够读到,在那些艰苦的科研岁月里,中外科学家们是如何建立深厚的友谊,又是如何互相支持,共同克服困难的。 这本书给我的初步感觉,是一部充满历史厚重感、人文情怀和奋斗精神的作品,它记录的不仅仅是马铃薯的进步,更是人类在追求共同目标时所展现出的伟大力量。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那不是重量,而是厚度,仿佛承载了满满的历史与情感。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采用了比较复古的硬壳封面,上面印着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闪耀着低调而奢华的光泽。我特别注意到封面上马铃薯的图案,并非写实的照片,而是采用了一种抽象的艺术化处理,线条流畅,色彩柔和,既展现了马铃薯作为一种农作物的朴实,又透露出一种科技感和国际化的视野。 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扑面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令人安心的味道。内页的纸张选用的是哑光材质,触感细腻,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中的插图和图片也都经过精心挑选,无论是马铃薯的栽培场景,还是科研人员工作的瞬间,都显得十分生动,充满了故事感,仿佛能让我穿越时空,亲临现场。 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多个维度,从历史沿革到技术革新,再到人文交流,几乎涉及了马铃薯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友谊”的部分感到好奇,它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交流,更包含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建立信任,克服障碍,最终达成共识的感人故事。 我一直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像马铃薯这样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作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其在中国发展的绝佳机会。我期待着能够从书中了解到,国际马铃薯中心是如何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帮助中国在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本书给我的初步感觉,是一部严谨而富有温度的学术著作,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记录一项项成就,更是在讲述一段段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感人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质感让我眼前一亮。它采用了精装的装帧方式,封面硬朗,摸上去有种皮革般的触感,十分有分量,显示出其作为一部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的定位。封面设计上,采用了暗色调的背景,上面浮雕着国际马铃薯中心和中国的国徽,以及一株抽象化的马铃薯植株,整体风格显得庄重而又不失现代感。书名“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30年友谊 合作与成就”几个字,采用了银色的烫印工艺,在光线下折射出迷人的光芒,显得非常醒目和有纪念意义。 当我翻开书本,第一页的扉页设计就让我感受到一种精致。页面采用了厚实的卡纸,上面印着淡淡的马铃薯花纹,与封面的设计风格相呼应。我浏览了目录,内容结构清晰,分门别类地阐述了30年来的合作历程,从早期的引进和技术交流,到后期的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再到对未来合作的展望。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 书中出现的配图也让我印象深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片,很多都经过了专业的后期处理,色彩饱和且富有艺术感,比如一些展示马铃薯新品种的特写镜头,还有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的严谨瞬间,这些图片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更像是故事的延伸,让抽象的科技成果变得触手可及。 我尤其对“友谊”这个词在书名中的出现感到温暖。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引进,更是一段跨越国界的深厚情谊的建立。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在某个遥远的国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对马铃薯的热爱,与中国的科研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共同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本书给我的初步感觉,是一部内容翔实、形式严谨,同时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著作,它记录了一段重要的历史,也展现了国际合作的勃勃生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深邃的蓝色背景,象征着广阔的田野和天空,其中点缀着金色的麦穗和马铃薯的剪影,寓意着丰收与希望。书名“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30年友谊 合作与成就”几个大字,以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温情的字体呈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两只紧握的手,一只手代表着中国,另一只手则融入了国际合作的元素,这种直观的视觉语言,在第一时间就传达了本书的核心主题——友谊与合作。 打开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每一个字,但从序言和一些零星的章节标题中,我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书本的纸张质感非常舒适,印刷清晰,排版也十分大方得体,让人阅读起来倍感愉悦。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画面:在中国的土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怀揣着共同的梦想,挥洒着汗水,与中国的研究人员并肩作战,共同攻克马铃薯种植的难题。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不懈努力的史诗。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关于马铃薯育种、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让这种重要作物在中国大地焕发新生的故事。我想象着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身影,那些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研究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故事一定充满了挑战与惊喜。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叙事框架:30年的时光,30年的友谊,30年的合作,最终汇聚成累累的成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30年来,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又在哪些具体的领域展开了成功的合作。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内容的学术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合作的力量,以及人类在面对共同挑战时所能迸发出的巨大潜能。我坚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科技交流的意义,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携手前行。
评分当我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时,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厚重”。并非物理上的重量,而是它所传达出的信息量和时间跨度。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风格,但又巧妙地融入了马铃薯的元素,仿佛在描绘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画卷,并且这画卷中,马铃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细细品读书名“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 30年友谊 合作与成就”,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和成功的喜悦。30年,这是一个足以让很多事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间长度,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很好奇,在这30年里,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是如何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如此深厚的友谊和卓有成效的合作的。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给我的感觉非常专业,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比较舒适,让人一看就很有阅读的欲望。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不少精美的图片,有不同品种的马铃薯,有研究人员在田间的辛勤劳作,也有他们在一起交流讨论的场景。这些图片仿佛为书中的文字注入了生命,让我对书中描述的场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从书名和封面,我推测这本书的内容将会非常丰富,不仅仅是关于马铃薯的种植技术,更可能涉及到科研合作的模式、人才培养的经验,以及这些合作对中国农业发展、农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想象着,书中一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记录着科学家们如何克服困难,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贡献力量。 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一部充满智慧、友谊和希望的著作,它不仅有科学的严谨,更有合作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